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2022-05-28 13:10: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文章分析了把高职教育的重点转移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轨道上来的重要性,系统地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途径及措施。

[关键词]以质量为核心 高职院校 内涵发展

[作者简介]张立今(1954- ),安徽萧县人,宿州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安徽宿州234000)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7-0023-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教育部在2008年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连年的高校扩招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历史性转变,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和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实现了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跨越。但是,规模的快速扩张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职院校面临的这一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一些中专升格、成人高校转制的院校,建校时间不长,招生规模快速扩张与内涵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比较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巩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要增强以质量为核心,全面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1.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质量的总和,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质量都需进一步提高,这需要良好的内涵条件作保证。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没有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要想在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的职业技术院校中生存、发展是不可想象的。高职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自身的教学管理、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条件、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和教学质量,但最根本的还是靠学校的产品——培养的人才质量是否过硬、是否适销对路。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的意识,把提高教学质量真正作为内涵建设的核心,并将这个思想长期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

2.必须坚持稳定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两手抓,尤其要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过程中,普遍重视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外延发展,但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不少高职院校存在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教师素质亟待提高、专业和课程建设滞后、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专业实验设备难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教学管理薄弱等问题。因此,我们在坚持规模扩大的同时,更要着力抓好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以此为核心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加教学投入,将更多的经费投入到“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师资培训”“人才引进”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来,切实解决教学工作中突出的重点、难点问题。

3.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办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改革和发展、产学研结合、素质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统筹兼顾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的意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总体推进各项工作,强化科学统筹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二、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内在要求的教育观念体系

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科学推进内涵建设,实现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在我国加快职教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广大高职院校办学思想实现了重大转变,但仍有不少教职工尤其是领导成员的教育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往往还受陈旧的、不合时宜的办学理念的束缚,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和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当前必须把树立符合科学发展和高职人才培养内在要求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体系、努力推进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作为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办学模式、发展思路转变和科学发展的前提,真正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办学理念。

1.真正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观。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真正做到按市场需要办学、按市场要求育人、按市场需求开设专业、按就业岗位组建课程体系、按市场需要组织教学、按市场要求改革教学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打造面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2.树立培养综合素质高、应用创新能力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质量观。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应真正认识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的教育,所谓一流教育,主要体现在先进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与服务、优质办学条件和培养出高质量人才上,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国家需要和受社会欢迎的人才。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只有培养的人爱岗敬业、应用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才能受到用户的欢迎,才能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才能声誉良好,生源充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以人为本,就是学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围绕学生开展教学,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提倡学生以创造性、研究性方式学习。以教师为本,就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形成好的舆论环境,建立好的激励机制,构建好的事业平台,培植好的专业团队,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4.树立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观。资源共享是高职院校解决办学条件不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构建战略联盟、实现产学研结合,也是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与开发、实现人才强企和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培养与使用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双方结合点和长远共同利益所在。因此,高职院校在注重用好校内资源的同时,应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以诚实守信、互利互惠、谋求双赢的思想,与企业携手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平台,在为企业搞好服务的同时,促进自身人才培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三、以适应社会岗位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宗旨,深化教学改革

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1.瞄准市场需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要改变不少高职院校存在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的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的状况,就要紧随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以满足社会需要。要确立以需求第一、适时调向、主干辐射、以点带面的专业建设的原则,不断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落后的旧专业,取消没有市场的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同时,还应每年组织市场调研,组织并优化建设好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坚持对调研结果分析论证,以此作为确定专业调整和设置的重要证据。充分考虑学校的师资情况和旧专业的基础情况,使新旧专业合理搭配,灵活转换,有利于打造精品专业,培育长线专业,发展短线专业,每年适当增加若干社会急需专业。

2.深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要对准岗位设课程,体现职业的针对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使之符合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应组织到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实地考察职业岗位需要,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及时组织院内外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对课程体系改革进行论证。通过有计划地对一些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使之不断优化,使各专业课程贴近企业、贴近事业、贴近职业岗位、贴近实际。

3.加强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这是搞好教学改革,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法和基础工作。要抓好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重视制定并实施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中长期规划。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应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要建立完善的精品课程建设验收制度,规范精品课程管理,积极做好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专业工作,形成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相结合的重点专业群和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是高职教育的又一突出问题,教育主管部门与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采取引进与自编相结合的办法,优化教材体系。尽量采用国家与有关部委组织编写的高职高专教材,特别注意运用获奖教材和能反映现代技术发展水平,特色鲜明,并能满足高职教学要求的教材。应设立和保证教材建设专项经费,制定鼓励自编教材和讲义的激励政策,定期开展评选优秀教材的活动。同时,要建立科学的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审批制度,以保证自编教材和讲义的质量。

4.构建教学质量的保障和监控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的指挥系统、教学质量的信息收集、教学质量的信息处理、教学质量评估与诊断以及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等。要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赋予系部更多的自主权,构建科学的三级教学管理质量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明确系部和教研室的责、权、利,使之紧密接合,充分发挥系、教研室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系部的教学组织运行、教学监控、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作用,发挥教研室的教学组织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教师的业务考核、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工作督导制度,建立起科学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监督和运行机制,把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责任者的岗位津贴,与晋职、晋级、聘用紧密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积极性。

5.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应完善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建设,推进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构筑较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针对一些高职院校教育技术设施管理比较薄弱的状况,应改革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管理体制,理顺关系,建立制度,强化管理,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完好率,降低事故率,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同时,还要制定完善的管理考核办法,对教育技术设施的完好率、事故率和使用率进行检查,把“三率”与管理单位的岗位津贴挂钩。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技术培训,制定完善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政策,把课件使用与课程评估挂钩,通过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着力强化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教育发展的主题,是内涵建设的中心任务。只有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对高职教育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既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学校才能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目前,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新建院校和地理位置较差的院校,生源整体质量不理想,给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也给推进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切实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克服重视专业文化知识教学、忽视育人的倾向,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培养他们的技能,还要教会他们学习、做人和做事,学会生活和创造。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理想教育,使广大学生树立立志成才的志气,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还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正确恋爱观教育和世界观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去。要增设选修课,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拓宽知识面,通过组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并鼓励“一专多能”,广泛开展各种学习技能及创业大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因材施教,推行分层次教学,鼓励个性发展,通过建立健全产学结合的组织机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善的产教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及实践教学体系,大力推进产教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五、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师资保证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和教育教学的主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师。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是中专升格或成人教育学校改制的,教师的学历层次较低,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专业结构、学缘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偏多,特别是“双师型”结构的教师团队建设比较薄弱。因此,建立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要随学校发展逐步增加教师专项培训经费,支持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采取院内与送出培训相结合,加快教师知识更新;制定政策鼓励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挂职、顶岗等方式,送一些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锻炼,增加实践经验;着力加强青年教师培训,完善与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合格评估制度、青年教师说课制度,促使青年教师尽快胜任工作。针对高职院校高学历、高层次和有实践经验技术人才较缺乏的实际情况,应采取措施加大其引进力度,通过“造血”与“输血”相结合,加速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的聘用与管理制度,改善兼职教师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通过“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借外脑”等方式整合社会师资资源,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应改革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培养符合有良好道德和高技能应用型、具有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人才要求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立正常的院系两级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定期组织评估,建立评估档案,开展专业评估和试行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把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与年度考核、评优、聘用挂钩,实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实施推广名师工程,开展优秀教工评选活动,并制度化。此外,还要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尽快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迅速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济.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8-

01-04.

[2]程红兵,刘民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应以内涵为本[N].中国教育报,2008-02-18.


推荐访问:全面推进 内涵 提高 质量 高职院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