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基本思想特点及德育对策研究
位置: 首页 >思想汇报 > 文章内容

当代大学生基本思想特点及德育对策研究

2022-05-28 16:45: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 要:本文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为起点,剖析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思维方式和道德取向等方面出现的新的特点,通过深度挖掘其特点的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德育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特点;德育;对策

青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寄托着一个国家的未来,赢得了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当代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1]。每一代人都是被所处时代塑造的,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自身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因此,总结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使新视域下的大学生德育研究在理论上取得进展十分关键,这可以使德育教育工作者们指导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大学生们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在得到了深化的同时也出现了转向。这种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友和就业等方面。为了客观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这种思想状态的转变,我们以北京物资学院全日制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开展北京物资学院学生的思想状况调查,从而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从《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德育对策研究调查报告》中分析可以得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个体意识越来越强

当代大学生普遍思想开放,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更注重自己的意识独立性,强调个性化,主要表现为不趋同,注重个性的独立。他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等方面,都表现出自身的个性。他们不局限于教师们课堂上的教导,更不满足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当代大学生们敢于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思路解决问题。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乐于突出自己的个性,喜欢得到别人与众不同的夸奖和欣赏。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要显示自身价值的存在,敢于开拓创新,另辟蹊径,寻找到快速简便的途径。他们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对于一些事件不仅仅发表意见而是更多的参与到事件之中,身体力行。大学生们自主创办的社团,学校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体现了大学生的强烈参与意识。但是,对于个体意识越来越强,对群體意识忽略不计,不关心集体,不参加集体活动,则是错误的。没有强的集体意识,总爱凸显自己的个性,很难融入集体中去,这会使集体利益受到损害。

(二)价值取向功利化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当代大学生身处其中也耳濡目染,其功利意识不断加强。这种趋势表现在理想主义淡薄和个人利益先于他人或集体利益等。大学本来是学习知识、增长知识和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修养的场所,但是很多学生进入大学的目的十分单一-毕业后找份好工作,而不是在各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奠定基础。家长们的社会地位以及经济方面的差距也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家长有意无意间表现出来的对于个人地位、权力和财富的强烈追求,直接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这十分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功利化。同时,传统家庭教育比较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家长们给孩子所设定的目标就是出人头地,找份好工作。因此,如今的大学生比较重视个人的前途发展,而忽略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自身道德的培养。

(三)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淡薄

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从小便被过分溺爱,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有机会能够为自己负责,更不要说为集体负责,为社会负责,这使得他们在上大学前没有建立起个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总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中,以至于在上大学后才开始接触到社会,慢慢适应集体生活,并从中学会独立,学会在集体中负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不少学生的奉献意识十分淡薄,盲目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主要体现在对参加志愿服务和义务劳动的参与积极性较低,而只对与自己相关的活动感兴趣。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重索取而轻奉献的功利化思想倾向,必然会导致当代大学生重个人发展目标而轻社会发展目标的人生价值观念,不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塑造。

(四)道德观念复杂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等个性因素逐步显现出来[2],其中道德观念复杂化、多样化尤为凸显。当代大学生们既接受过传统道德,又吸收了西方许多道德观念,这使得他们要在一些矛盾的道德观念中分析利弊、做出选择。大学生们注重个性发展,主体意识增强,对一些基础文明、社会公德不屑一顾,认为这些是被时代淘汰的产物。许多大学生不善于用固定的伦理模式规范自己,而倾向于对具体问题做出具体的道德判断,使相互矛盾、冲突的道德观念复杂而又统一地表现在当代大学生生身上[3]。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形成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了目前这种状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我们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从"众星捧月"到"芸芸众生"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很大,从小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使他们遇事首先考虑自己的感受,往往忽略别人。但离家在外的大学生突然缺少了被关注的感觉,大家都是一样的,在这个群体里,没有任何人会被特殊照顾,大家都要各凭本领获得关注与重视,这难免使得被众星捧月惯了的大学生们要从他人那里寻求安慰和帮助。但每个人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希望被别人烦扰。就是这种既想被人关心又不想被过分打扰的情感,产生了一定的思想矛盾,使得大学生们在个体意识日趋于强化的同时又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

(二)从"圈养"到"散养"

进入大学前,学生们几乎是被"圈养"长大,衣食住行都被安排妥当,内心虽有不满,但大部分都被扼杀在萌芽阶段。进入大学后离父母远了,太过渴望独立自强,却又离不开父母的资助。定下的目标却没有毅力来完成,造成心理上的落差,常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和失望烦躁。一些大学生对于老师、同学的忠告,从心理上认为是正确的,但在思想上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实际行动上又没人监督,缺少动力,如此恶性循环,使得逐渐荒废学业,思想偏激。

(三)从"唯智教育"到"全面发展"

传统的家庭往往都是盲目的进行"唯智教育"。主要体现在家长过度强调孩子的智力发展、知识积累、考试成绩,而忽略其思想道德修养,对"做人、做事"很少进行引导,殊不知连做人做事都没有学好又何来"做学问"。所以这些"唯智教育"家庭成长的学生一旦进入大学,便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因为大学已不再是分数定胜负的地方,这里强调自主,鼓励学生们自我开发,全面发展,更倾向于自我管理、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并在这一系列的锻炼中提升自己。而大学生们以前很少受到这方面的的教育与引导,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还不健全,一时难以用成熟的思想方式思考这些问题,便会导致想法出现断层。

(四)从父母的"言传身教"到海量信息的"自由组合"

大众传播媒介现在已经广泛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仅仅靠父母们"言传身教"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人人、微信、微博、QQ无孔不入的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海量信息的公开化,加重了大学生们认知、选择、消化、接收信息的负担,当代大学生在接受主流的、积极的信息的同时,身边也不可避免的充斥着消极的、负面的信息,在这种情形下,大学生们所选择的信息内容以及自由组合后所形成的自身价值体系的结构都不尽相同,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各异,也就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在吸收了不良的信息后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

三、当代大学生德育对策研究

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神圣职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素养、身心素质会直接关系到现阶段的中华民族素质,其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作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思考和研究的不仅仅是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加强教育和引导。

(一)加强学校、家庭两位一体的教育机制

首先,家长们要转变观念,不要认为把孩子送进大学后便大功告成,孩子即使在智商上达到大学水平,但在情商上往往达不到,甚至和大学要求相差甚远,所以家长们不但不能置身事外,反而要与学校更加紧密联系。辅导员作为一线能够接触到学生们学习生活的老师,更要肩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要通过各种手段做好学生与家长在大学期间的纽带,通过电访、信访、家访、网络等多方面渠道与家长及时沟通,共同帮助大学生们渡过这个人生重要时期,让学生们能够在学校、家庭的双重帮助下,建立好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走上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个性培养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

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培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个性培养的同时,我们也应重视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要注重大学生们个体发展的原则和规律,在目标的制定上,必须重视每个大学生及其个性上的不断改进与完善。集体主义教育与个性培养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作为高校的德育教育者有责任从每一个大学生的需要出发,通过集体主义与个性的有机有效的整合,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心理辅导与完善心理咨询相结合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点在德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现在,心理问题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十分凸显,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是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它也是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途径。每一所大学都应该做到让学生在发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有可信赖的地方去,有可信任的人能倾诉。心理问题往往会引起思想行为的问题,有些看似是德育问题,但实质却是心理问题所致。也就是说大学生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德育教育的前提,也是完成德育教育目标的保证。因此,加强心理辅导与完善心理咨询相结合才会使德育工作事半功倍。

(四)在加强德育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大学生们的实践锻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要积极的引导大学生们走进社会这个德育的大课堂,积极的投入社会实践,多了解国情,多了解社会,才能看清自己的位置,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认识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差异。同时,大学应该多多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们运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以此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把它转化为思想认识,既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实精神生活、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境界。

(五)引导大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当代大学生比较务实,功利主义思想明显。面对这种状况,高校应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也就是说高校有责任引导大学生们明白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同时并存,相互统一的。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我价值,只有当人们的自我价值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时,才是真正的自我完美。自我价值要以有益于社会、他人为前提,如果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失去社会价值,对社会和他人产生负的社会价值,就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否定,丧失自我价值。同时,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也是克服功利主义思想的有效手段,更是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的最佳途径。高等院校可以在学生在校期间,多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動,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或群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奉献精神。

(六)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质,创新德育教学理念

在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中,一味的填鸭式教学还是普遍存在的,一些教育者还错误的把当代大学生当成装灌美德的容器,并没有认清大学生们是有自己思想的独立个体,这种缺乏人性理解的教育模式不仅让道德教育变得越来越枯燥,而且还扼杀了大学生们对美好道德的向往,使他们离德育工作方向越来越远。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是不断变化的,作为大学生们灵魂的工程师,德育教育者们应该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时俱进,结合当今社会时代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充实创新,不断提高大学生们的德育修养。

四、结论

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历史传统、时代特征所制约,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德育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大学德育教育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地加以改革和完善[4]。针对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增强其时效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者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尽最大努力把大学生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真正成为被期待的一代。

参考文献:

[1]和会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张喜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运行机制的科学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18).

[3]桂琴.道德观念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师德建设[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4).

[4]王俊杰.高校德育现状与创新发展思考[J].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作者简介:鲁楠(1987.4-),女,北京人,北京物资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新药设计与合成。


推荐访问:德育 当代大学生 思想 对策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