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与高职历史教育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文章内容

世界遗产与高职历史教育

2022-05-28 08:30: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 要: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年轻人应深入了解世界遗产的内涵、价值和保护意识,不仅能感受人类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会对人类的历史文化知识有所了解。探寻这些历史文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对本土文化遗产的了解中,会对先人的伟大成就及聪明才智有深刻的感悟,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热诚和历史责任感。在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中设置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课程,近距离的接近遗产,无论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还是对历史教学的需要,了解相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相关问题阐述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教育;旅游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027-02

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世界162个缔约国中,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列第三位,这是中国古老历史文化的魅力所在。1985年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现已有37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校项目联系发起了名为“年轻人参与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区域性世界遗产保护项目,在很多国家成立世界遗产学校项目联系示范学校。从国家层面看,通过“世遗教育”可让我们的年轻人深入了解世界遗产的内涵、价值和保护意识,不仅能感受人类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会对人类的历史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在学生探寻这些历史文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对本土文化遗产的了解中,会对先人的伟大成就及聪明才智有深刻的感悟,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热诚和历史责任感。

从本校的具体情况看,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通过专题讲座、组织参观、导游讲解等方式接触世界遗产,既有利于其今后专业的发展,同时又能将书本的知识与此相结合,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历史课的兴趣。开设专门课程即可以普及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又能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提高历史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十分必要,让学生透过世界遗产,穿越时空隧道,领悟古人的睿智,感受自然神奇,让世界遗产世代相传,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功能,在世界遗产的专项课程中,历史学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世界遗产中有丰富的营养值得我们去利用和汲取。首先民族精神的教育是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价值所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 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南京地区世界遗产保护为例,讲到明孝陵时选用了世遗评选委员会对明清皇陵的评价,明孝陵“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她凝聚了当时政治家、艺术家,建筑师们的才智,构成了一项创造性的皇家陵寝工程的伟大杰作,做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彼此呼应、溶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在孝陵的选址、设计、施工、使用和历代管理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典章制度、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重大礼仪活动等诸多方面。明孝陵还曾为明清皇帝,以及孙中山等政治家拜谒、凭吊的重要场所,反映出一种中国的礼仪精神,也是一份珍贵的东方文化遗产。在价值观层面给学生整体的感受,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对古代文明的向往的情绪始终笼罩着学生,支撑着后续知识的学习。

其次,选用贴近学生知识结构的相关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让学生领略世界遗产的绚烂丰彩。笔者面对的主要是5年制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平时选用的主要是高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作为普及知识的主要依据,历史课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及今后专业的发展。结合学生特点,我按政治、经济、文化体例来编制教学内容,如:一、陵寝制度中的专制主义特征;二、遗物、遗存与古代灿烂的手工业;三、陵寝背后的文化因素;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反思等相关专题。如第一部分中,强调明孝陵的墓葬制度是中国古代“礼制”的典型体现,它有着“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突出的是皇权和政治。明代统治者对陵址的选择和营建是非常慎重和严格的。《大明会典》中规定“陵寝及各王府安葬,选择吉地奏用。其差委管生各有次第,不许紊乱。”明孝陵从开始筹划时就按照“居中为尊”、“皇权至上”、“尊卑有别”、“统绪嗣承有序”的要求建设。在陵寝布局方面,尤其介绍了皇陵中的“下马坊”,这是皇帝威严的表现,位于孝陵的入口,洪武26年,朝廷下令:“车马过陵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马,违者以大不敬论。”另外,过下马坊,沿着神道向陵墓纵深行进,还要绕过陵园红墙和陵宫红墙。两道红墙将陵区隔成内、中、外三片,并互为表里,层层相扣,在强化了陵宫建筑的纵深感、神秘感和安全要求的同时,也强化了礼仪上的要求。通过典型的事例的讲述,学生从具体的事和物出发,将课本中曾经学过的专制主义制度与现实联系在一起,并辅以图片、影像等资料,此时的知识不再是抽象的文字,它开始自己说话,学生增强了直观的感受和学习上的兴趣。陵寝文化中相关的事例太多,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但无论怎样,尽可能做到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兴趣与理论相结合、学生需要与今后社会中的承担的角色相结合。

再次,对陵寝文化或其他古代成就,在教学中也不能一味的赞叹,或只单纯的认为他们是后人的摇钱树,我们要教会学生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在明孝陵的课程介绍中,我们特意设置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反思这一专题:一方面,介绍国际上通行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方法,注重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价值,同时对其经济价值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从现代人的眼光去认识历史,在繁杂的历史面前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思考。如讲到明孝陵的陪葬中,特意提到了朱元璋重新启用了活人殉葬的制度,这是我国古代一项野蛮的制度,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有所收敛。而朱元璋死后,据记载以40名嫔妃殉葬。《万历野获编》中有“帝后以下附葬者,妃嫔共四十人”。这与秦始皇以不生子女的宫人殉葬相比,朱元璋的做法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可再次引导学生,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如有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有野蛮制度的残留,有朱元璋本人的残暴,更多是专制主义制度的阴影。其实在专制主义背景下,皇权至上的理念造就了气势恢弘、灿烂文明的陵寝文化,但同时也让人民付出的惨痛的代价。这些辉煌的背后是皇帝对国家的掠夺、对百姓的残害、对自然的破坏,我们在惊叹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时,也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问题也值得我们去深思,尤其我们的学生今后要走上旅游行业,如何倡导一个“绿色”的旅游环境,合理开发古代资源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此时不尽想起了一个例子,以平遥古城为例,在未开发之前,每年到此游览的人数为10万人,而申遗成功后,旅游人数呈数10倍的增加,在给当地带来大量旅游经济的同时,也给这个宁静的小城带来巨大的住宿、餐饮、环境等各种压力,有些旅游资源由于过度接待而出现损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在今天,我们的教学中,面对的无论是今后旅游行业的从业者、还是普通公民,我们都有义务告知孩子们,那些灿烂的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我们应尽力保护好她们,要世世代代的延续下去,在现实的反思中更好的树立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我想这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北京:光明日 报,2002-11-18(A3).

[2] 明孝陵博物馆 世界遗产文化丛书•明孝陵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3月.


推荐访问:高职 世界遗产 历史 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