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应急管理(7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推动应急管理(7篇)

2023-05-02 19:25: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推动应急管理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灾害频发、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损失。应急管理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的重要一环。为了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首先,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目前已基本建立,但还需要完善和加强。此外,要完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加强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

  其次,要加强灾害风险防范和减灾工作。应急管理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灾后救援,更重要的是灾前防范和减灾。应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提高灾害应急救援的针对性和效率。

  第三,要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应急救援的核心是救援力量,其中包括专业的救援队伍、装备和物资等。要提高救援力量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加强多部门、多领域的应急救援协同配合,构建应急救援网络。

  第四,要提高公众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公众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等方式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应急技能,加强应急知识普及和安全宣传。

  最后,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应急管理的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成为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要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总之,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实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这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水平,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篇二:推动应急管理

  

  .页眉.应急管理工作措施措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履行行政职能,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应急体系,全面加强我市应急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防范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通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初步建成覆盖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上,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以及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三)编制实施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抓紧编制出台我市“"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优化整合各类应急资源,统一规划突发事件应急平台、预防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科学指导各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各地、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编制本地本页脚.

  .页眉.部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等专项规划要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与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指导,根据《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及时编制、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推进镇处(街道)村(社区)学校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求.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归口管理、分级实施、逐级监督"原则,制订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做好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衔接工作,不断增强应急预案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应急预案演练和评估制度,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演练,促进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不断提升应急队伍实战水平,结合应急演练开展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完善。涉及重点领域的应急预案要求每年至少演练一次。

  (五)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要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常规应急办事机构都应设在本单位的办公室。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是全市处置突发事件的决策指挥机构,下设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政府应急办)明确为市政府办公室内设机构。市政府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各地人民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实际,尽快明确承担应急管理工作的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及其职责,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年,各地人民政府要组织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责任到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和动员工作.各页脚.

  .页眉.企事业单位要明确行政负责人、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应急管理中的职责,确定专(兼)职的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工作人员.

  (六)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加快突发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机制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建立保险社会捐赠等方面参与、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其在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等方面的作用。

  (七)加快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按照“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分级实施、逐步完善”要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制定实施我市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规划与技术标准,要依托市政府电子政务系统、部门信息化系统,促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防止重复建设。平台建设要遵循省政府应急办总体技术要求,确保年年底前实现与省政府应急平台互联互通。

  三、大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八)强化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扎实推进。要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强基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身防灾抗灾能力。通过采取规范标准、评估分级、试点示范、奖惩考核等措施,城市和农村广泛开展应急管理示范社区(村)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五进"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活动,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以抓机构、抓预案、抓队伍、抓宣传、抓页脚.

  .页眉.信息、抓整改、抓保障、抓培训、抓演练、抓联动等“十抓”为突破口,以信息早报告、苗头早预防、隐患早排查、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等“五早"工作机制为重点,全面推动我市应急管理工作。

  (九)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整合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构建布局合理、精干实用的应急队伍体系。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本单位应急队伍的职责任务,建立联动响应机制,注重实战、可操作性,统一指挥的前提下协调联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有效处置。突出抓好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培训演练,改善技术装备,实现专业技术和装备优势互补,形成应急救援合力.

  (十)加强各类应急资源的管理。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应急资源储备制度,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本地本部门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应急物资生产、储备方面的作用,实现国家储备与地方储备相结合,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相结合.

  (十一)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力度。市财政要将每年定期举办的应急队伍培训和应急管理办公室日常工作经费(含政务值班补助)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未列入预算的突发事件所需经费,市财政部门要按照“一事一议”管理办法迅速落实。市直有关部门要对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布局内的重大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监测预警、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高度重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鼓励有关单位进行应急装备、设施以及应急管理基础项目的技术开发,大力培养公共安全科技人才。

  页脚.

  .页眉.

  四、认真做好突发事件的防范、处置和善后工作

  (十二)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和监控.各地、各部门要组织开展风险隐患普查、登记和风险评估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完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市政府应急办要对各地、各部门隐患排查情况进行综合汇总,建立重大以上隐患信息数据库.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要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认真做好预警报告和快速处置工作.基层组织和单位作为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工作的责任主体,要逐步建立健全风险隐患及时发现、定期排查、实时监测、有效整改的排查监管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十三)努力完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各地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地易发突发事件的基础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乡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城市社区要严格功能分区,特别是人口密集场所和工业区等高风险区域,要加强消防、避难场所、医疗卫生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备应急器材。通信、燃气、自来水、电力等主管部门,要加强公共设施抗灾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做好日常管理和巡查。学校要重点做好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各类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装备及设施建设,有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设备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切实落实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页脚.

  .页眉.

  (十四)认真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工,加强对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严格执行安全许可制度,经常性开展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要提高监管效率,对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实施联合执法。各主管部门和有关监察机构要把督促风险隐患整改情况作为衡量监管机构履行职责是否到位的重要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各企业、事业单位要切实落实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十五)强化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明确信息报告责任主体,按规定及时、准确、客观地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将情况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可能受事件影响的地区,对迟报、漏报、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特殊时期,要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值班工作条件,明确值班人员责任,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对应急值守(含政务值班)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加强各地、各有关部门信息报告工作的同时,通过建立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设立基层信息员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建设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各类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宣传车等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十六)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基层组织和有关单位要迅速组织本单位本行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并按规定及时报告。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事发地人民政府负有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的职责,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调动救援队伍和力量开展救援工作,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件,做好受页脚.

  .页眉.影响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事故现场环境评估工作.应急处置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受影响地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制定恢复重建计划.灾后恢复重建要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坚持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加快实施。健全社会捐助和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依法依纪处理责任人员,总结事故教训,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应急处置过程中征用的公民和法人财产,要及时返还或依法给予经济补偿。

  (十七)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和宣传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制订应急管理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并加强培训资质管理。积极开展对地方和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并纳入市委党校培训内容.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市应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轮训。提高社会公众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十八)高度重视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新闻宣传部门要按规定加强相关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为积极稳妥地处置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和及时准确、主动引导、谁处置谁发布的原则,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新闻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新闻宣传纪律,不断提高新闻报道水平,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页脚.

  .页眉.

  (十九)加强总结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评估制度,制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考核指标。对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调查处理的基础上,对事件处置及防范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形成总结评估报告,二十天内报送市政府。各地各部门在每年1月底前向市政府应急办报送上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对本年度突发事件风险隐患进行趋势分析,制定相应对策。民政、安监、卫生、公安部门分别归口统计我市每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情况,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及时开展分析评估,掌握突发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预测发展趋势。

  五、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十)进一步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各地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党委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和政府目标管理范围。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沟通协调,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搞好条块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明确责任,不断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要建立并落实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的要依照法律法规追究责任,确保行政领导责任制落到实处。市政府应急办要切实履行职责,不定期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应急体系建设、应急管理工作开展和落实等情况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

  页脚.

  .页眉.

  (二十一)努力形成应急管理工作合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群众,军地结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要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资、资金、技术支持和捐赠。积极开展基层公共安全创建活动,树立一批应急管理工作先进典型,表彰奖励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局面.应急管理工作措施责任编辑:陈老师

  页脚.

篇三:推动应急管理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突发事件和应急事件也越来越多,一旦发生紧急事件时,负责应对的各部门必须迅速反应、组织有效地处置,以最短时间内控制灾害后果,把事态维持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有效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首先,要健全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将应急预案纳入法律、法规、政策范畴,加强法律、法规、政策的完善和执行,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优化应急管理机构,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要扩大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大技术装备、物资储备,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确保各部门及时反应,准确处置突发事件。

  其次,要加强应急指挥机制的建立,建立健全各类应急指挥机制,确立应急责任制,明确具体的应对程序,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落实、有考核,制定应急管理联动机制,保证各部门在应急领域有效地合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此外,要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加强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扩大应急管理科普宣传,加强动员组织,常态化检查,健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构建应急管理能力。同时,要注重应急事件的专业管理,建立覆盖全民的应急管理能力,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缩短应急反应的时间,提升应急处置的效率。

  最后,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应急事件,制定准确实用的应急预案,-1-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从预防到应对的全流程应急预案,完善应急管理规范,加强与各部门的交流协调,做到应急处理有序、有效,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当务之急。要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健全应急指挥机制,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严格执行应急预案,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共同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社会公共安全。

  -2-

篇四:推动应急管理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频繁发生,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指通过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能力,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科技支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高科技手段已经成为了应急管理的重要工具。例如,无人机、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应急响应的速度和准确度,为救援工作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应急管理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支持,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应急响应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应急管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同时,还需要加强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应急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加强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才能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能力,为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五:推动应急管理

  

  关于进一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

  加强应急管理,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各地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和提供公共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当前,全省正处于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影响公共安全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多,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我省应急管理基础比较薄弱,体制、机制、法制不够健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亟待提高。为进一步推进全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预防与处置并重,做好常态与非常态管理有机结合,兼顾近期任务与长远目标,着力解决应急准备与突发事件处置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促进应急管理从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变,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为全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一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地政府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管理工作,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负责相关应急管理工作,各企事业和基层组织认真履行安全防范与处置的主体责任。二是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保障下倾,强化风险管理、源头治理、前端处理,做好常态下的风险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和预防、预测、预警、预报工作;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优化信息直报体系,健全应急决策指挥机制,强化应急救援协调配合,提升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水平。三是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加强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军地之间的全方位协同联动,促进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应急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加强应急管理体系薄弱环节和优先发展能力建设,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不断提升应急基础能力。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围绕打造贵州应急管理升级版,进一步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体系,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扎实有效,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法规日趋完善,应急平台全面建成,应急救援队伍全面加强,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公众危机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提升,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工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加有力保障。

  二、加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四)加强领导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领导机构统筹协调作用,全面履行本行政区域内应急准备和突发事件处置等应急管理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地政府是本级应急管理的责任主体和行政领导机关,结合本地实际,健全各类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相关类别

  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五)加强办事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各地政府及其重要部门、重点单位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调整充实人员,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指挥场所和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在应急准备与突发事件处置的综合协调作用。各地政府及其公安、民政、卫生计生、安全监管、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食品药品监管、气象等重点部门要健全完善专职应急管理机构,配齐配强专职人员,市(州)政府不少于10名,县级政府不少于5名;省级重点部门不少于5名,市(州)重点部门不少于3名,县级重点部门不少于2名;其他有关部门也要明确承担应急管理职责的机构和人员。加强乡镇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管理机构建设,落实承担应急管理的专职或兼职人员,全面推进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的规范化建设。

  (六)加强专家队伍建设。按照政府专项应急预案,分类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形成全省统一、门类齐全的专家队伍体系。完善专家队伍管理制度,建立专家资源信息平台和共享机制。定期组织专家参加预案演练、会商研讨和课题研究等活动,不断提升各类专家的实战能力。建立完善专家参与预防、预警、指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应急准备和突发事件处置的决策咨询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中的辅助决策与智力支持作用。

  三、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法规体系

  (七)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在风险评估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各类应急处置方案和执行程序。继续推进各地政府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和管理工作,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省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优化应急预案,推动应急预案专业化、数字化。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查找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综合应急演练和现场指挥工作流程演练,大力开展桌面演练,探索推进“双盲”演练,不断提高应急演练的针对性、实效性。

  (八)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快突发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提高协同应对突发事件合力。加强应急通行和交通保障机制建设,完善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与应急通信保障机制建设,完善应急通信综合支撑体系。健全应急资金保障和应急征用补偿机制,建立保险、社会捐赠等参与支持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积极培育专业性应急救援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全社会避险救助能力。

  (九)健全应急管理法规体系。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研究制定省级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及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适时制定有关专项应急法规规章,推动应急管理相关法

  规、配套制度出台和修订完善,组织制定应急管理相关标准,提高法规之间的衔接紧密度和一致性,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法治全覆盖。加大应急相关法律法规执法力度,加强应急管理的执法监督,促进应急管理法规的全面、深入实施。广泛开展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普及活动,提高全社会应急管理法治意识。

  四、推进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十)明确风险管理责任主体。各地政府是风险管理的行政领导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风险管理重大规范性文件、实施细则制定,承担各类突发事件风险统筹管理和组织协调的领导责任。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是风险管理监管主体,负责风险隐患的分类分级、评估方法和治理标准的制定,承担对各类风险隐患督促检查的监管责任。各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是风险管理的法人责任主体,根据法律法规和风险防控治理规范,负责本单位风险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工作,承担风险管理的主体责任。

  (十一)开展风险隐患排查登记。参照突发事件分类分级标准,根据工作实际、行业标准,制定和细化风险隐患分类、分级标准。对重点防护目标、危险源、隐患点、重点人群等风险进行分类识别和排查登记,逐步建立覆盖各市(州)、县(市、区、特区)以及各行业、单位的突发事件风险管理体系,形成各地政府分级统筹、政府部门分类实施、相关单位认真履责的风险管理工作格局。各地政府督促指导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采取

  风险识别、案例研究、实地踏勘、现场测量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完善全省风险排查和分类登记体系。充分应用应急平台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做好风险隐患信息的采集、登记、建档和动态变化的更新,建立全省统一的风险管理系统,实现风险隐患的程序化、标准化和常态化管理。

  (十二)加强风险源评估治理。按照风险分级标准,全面开展风险评估定级和治理工作,确保各类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部位以及易发、多发、频发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和治理不留死角,做到一般性风险隐患立查立除,难以立即消除的风险隐患及时做好风险预警和防控。对涉及民生和社会高度关注的政策规划、工程项目、重大决策、重大活动,在实施、启动或举办前,要开展风险评估。对重要时期和敏感时段,针对可能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及时开展风险隐患排查,逐项划分防控治理责任。

  (十三)强化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研究制定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审批权限、发布范围。县级以上政府依托气象部门组建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作为预警信息发布的工作机构,负责预警信息统一发布与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是预警信息发布责任单位,负责相关预警信息的制作、发布和预警级别的调整、解除等。各地政府部门需要发布的预警信息,除行业主管部门有明确要求的发布渠道外,应统一由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通过手机、网站、广播、电视、微博、微信、传真、邮件和预警信息发布专业终端等渠道及时向社会公众、社会媒

  体、应急责任人、重点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发布。健全基层预警信息员队伍体系,明确专人负责预警信息的接收与传播,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和处理。新闻出版广电、通信等主管部门加强对预警信息传播工作的指导,推动各类信息传播渠道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优先、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刊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

  (十四)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及有关规定,研究制定省级突发事件风险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责任主体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下发风险隐患排查登记、分类分级、评估治理、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等具体操作规范和指导文件。省政府有关责任主体部门要结合本行业特点和工作实际,制定行业和部门风险隐患管理的具体实施细则。

  五、加快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十五)加快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统一可研、打捆立项、分级负责、同步实施”的模式,依托省电子政务内外网和公用通信网络,加快建设以省、市、县三级政府应急平台为中心、各地政府部门应急平台为节点、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和重要单位终端为支点的三个层次应急平台,通过移动应急平台延伸至突发事件现场,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安全畅通、纵向和横向有机融合的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加快开发省、市(州)两级政府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基础支撑系统、移动应用系统,加快应急指挥场所建设,实现各系统之间互为支撑、相互融合、数据规范、资源共享以及各系统功能的有效应用。市(州)政府按照省应急平台建设标准,加快本级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县级政府做好应急平台接入的场所、网络等保障。推进政府系统各类数据资源统一管理和共享共用,实现公共安全大数据分析研判、辅助决策、预测预警以及全方位信息应用的综合展示,促进政府管理智能化、决策处置科学化、处置会商智慧化。

  (十六)加快部门专业应急平台建设。按照不替代、不重复、不浪费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专业平台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充分整合公安、民政、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安全监管、气象、消防等部门专业平台。新建部门专业应急平台要按照省应急平台建设标准,规范数据接口和数据格式,确保全省应急平台体系互联互通、专业应急平台系统数据和视频图像资源有效接入、各地政府应急平台专业数据和实时信息及时传送更新,实现通信网络、视频图像、信息数据等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充分发挥专业应急平台在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应急会商、资源管理、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作用,把专业平台的优势转化为省应急平台体系的优势,实现全省统筹指挥调度、资源配置、灾害救助、救援力量与救援行动的有机衔接。

  (十七)建立完善全省应急平台管理制度。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项目纵向贯穿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横向连接县级以上政府各工作部门,运行覆盖面广,数据采集、推广应用难度大,要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机制,确保安全运行。按照全省统一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要求,及时出台“贵州省应急平台体系数据库规范”、“贵州省应急平台体系数据采集规范”,研究制定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安全运维规范和应用工作规范,确保建成后的应急平台体系安全可靠、运行稳定、应用广泛。

  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十八)完善应急信息报送体系。进一步完善应急信息逐级报告体系,根据突发事件分级标准,按照行政层级,强化突发事件事发地政府、部门第一责任,及时将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上一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信息直报体系建设,县级政府和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市(州)部门单位的110指挥中心、119指挥中心、120急救中心要建立应急信息直报制度,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在上报本级政府的同时,必须直报省政府;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日报社要建立应急信息直报制度,涉及较大以上突发事件信息,必须在第一时间向省政府报告。严格落实应急信息限时报告制度,重大以上以及重要敏感突发事件,必须在接报后第一时间以电话方式报告省政府,电话报告30分钟内要通过应急值守工作系统上报电子书面报告,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向省政府首报时间最迟不超过事发后2小时。进一步完善应急信息报告量化评分考核通报制度,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瞒报。

  (十九)规范突发事件先期处置流程。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政府遵循“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精心组织、科学施救”的原则,立即派员赶往事发地成立现场指挥部,组织事发现场周围人员疏散,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实施现场及周边交通管控,明确救援队伍、救援物

  资装备集结地,按需要及时调入突发事件现场。在确保不发生次生、衍生灾害前提下,组织开展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先期救援。应急处置与救援必须遵循“先避险、再抢险”的规范流程,防止突发事件扩大升级。及时核查突发事件情况和发展态势,掌握第一手资料,科学组织实施救援,并做好应急信息续报。探索建立现场指挥官制度,授权现场指挥官决定现场处置方案,调度现场应急救援队伍的权力。

  (二十)完善突发事件处置联动机制。各地政府、各部门要结合应急处置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各类应急预案中部门、单位的分工协作,强化预案分工责任落实和处置保障主体职责,健全完善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突发事件处置联动机制。各部门、各单位接到应急响应启动指令后,主动做好人员、物资、装备集结待命,并按应急指挥部要求参与处置救援,形成全方位、多层级的应急处置联动格局。进一步加强泛珠三角区域9省(区)和西部13省(市、区、兵团)应急管理交流合作和应急处置协调联动。

  (二十一)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强化事发地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主体责任,完善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政府、牵头处置责任部门信息发布启动和运行机制,统一、准确、及时发布突发事件信息。建立健全多层级新闻发言人制度,各地政府、各部门、各专项现场指挥部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明确新闻发言人职责,规范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新闻主管部门要加强舆情管控,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各新闻单位要做好突发事件信息审查和发布管理,确保发布新闻及时准确。

  (二十二)建立突发事件调查评估机制。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调查评估体系,及时开展突发事件调查处理,查明原因,依法依规处理有关责任人员,总结经验教训,抓好整改落实。积极开展事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制定实施安置、救助、补偿、抚恤、保险等善后以及恢复重建工作计划。组织受影响地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妥善解决因处置突发事件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建立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评估制度,重大以上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结束后30天内,要形成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案例和处置工作评估报告,提交省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经审查通过后进入事件管理系统。

  七、强化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

  (二十三)强化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坚持政府统一领导,抓好组织协调,强化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力量建设、机制建设、装备建设和能力建设。结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实际,适时修订完善《贵州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和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规范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运行机制。按照“立足实战、技术先进、结构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支持省综合应急援总队、9个市(州)综合应急救援支队、88个县(市、区、特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现代化装备建设。进一步强化实战训练,定期开展多部门联动的综合性演练,及时做好应急救援实战评估,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要在承担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综合应急救援任务的基础上,协助有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其他抢险救援工作。

  (二十四)强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各地政府和企业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力争用两年时间使政府专职消防队达到300支,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法建立专职消防队,符合条件的建制镇、工业园区、大型城市综合体等组建政府或企业专职消防队,充分发挥专职消防队伍“一专多能”作用。按照部门职能职责,依托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进一步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重点加强防汛抗旱、矿山救护、地质灾害、森林消防、危化品事故救援、环境应急处置、医疗救援、卫生防疫以及交通、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等重点基础设施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织技能培训、行业比武以及国家和省认证的专业技能考核,定期开展演练,不断提升专业应急救援能力,确保按照政府指令和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快速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二十五)强化重点骨干救援队伍建设。推进公安特警、巡警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增强特警、巡警整体战斗力,切实提高新形势下反恐、防暴和快速、有效处置突发治安事件的能力,充分发挥特警“维稳尖刀”和巡警“安防生力军”的作用。加强抢险救灾装备配备,按照适度超前、优化组合的原则,不断完善个人防护装备、高科技装备、特种装备和应急通信装备,形成设备齐全、性能可靠、技术先进、保障有力的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在组织实施重大以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加强与军队和武警部队的协作,建立健全军地联动处置工作机制,提高军队和武警部队参与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十六)强化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政策措施,推进志愿者队伍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开展科普宣教、抢险救灾、隐患排查、组织群众自救互救以及参与人员转移安置和社会救助、维护社会秩序等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构建群防群治队伍体系。依托共青团、红十字会、基层社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根据志愿者自身的专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强应急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考核等工作,组建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发挥志愿者队伍在信息报告、应急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八、突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二十七)加大应急资金保障力度。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关规定,把应急准备、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等工作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给予优先安排。切实保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资金需求,大力支持应急重点项目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装备水平和救援能力。健全应急管理、应急救援、灾害救助资金快速拨付制度,确保紧急情况下各类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研究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办法,整合社会应急资源,提高应对突发事件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管理资金的监管工作,做到专款专用,提高应急管理资金使用成效。

  (二十八)抓好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研究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办法,统筹全省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合理布局储备区域,加强应急物

  资储备仓库建设,构建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实物储备与产能储备、商业储备与民间储备、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全省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开发统一信息化应急物资网络系统,加强全省应急物资进仓入库、造册登记、审批调用的网上管理,确保应急物资分类准确、品种齐全、储量充足,实现全省应急物资的统筹共享。逐步完善和优化各类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加强抗灾救灾、矿山救护、环境应急处置、医学救援、卫生防疫、药品安全、动物疫情及农林有害生物防控、应急处突等物资储备,提高突发事件处置的物资保障能力。健全省级、市(州)重要生活必需品储备,增强粮、油、肉、蛋、菜等储备能力。强化煤、油、气等重要能源储备,储备一批应急电源,提高防范涉及经济命脉的能源供给风险能力。

  (二十九)加强应急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学校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把应急知识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支持高等院校设立应急管理专业,开设应急管理课程,培养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支持行政学院建设省级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培训。建立应急管理培训长效机制,对从事应急管理的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每3年至少轮训1次,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大企业应急救援技能培训力度,特别是重点岗位、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应急知识培训,提高一线人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时机,依托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媒体,广泛开展面向社会、形式多样、公众广泛参与的应急知

  识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应急科普知识。

  (三十)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坚持以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为载体,以乡(镇、街道、社区)、学校、企业、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旅游景区、重要民族村寨为重点,以应急机构、救援队伍、风险管理、应急预案、科普宣教、应急保障等为主要内容,加强工作统筹和督促,严格按照《贵州省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试行)》要求,扎实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将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责,实行分类指导,密切协调配合,形成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工作合力。

  (三十一)加强政务值班工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全省的政务值班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值守工作信息化、科学化水平。推行政府系统实名值班和视频巡查巡检制度,把政务值班责任落实到政务值班机构领导和值班人员。健全值班工作领导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专职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不断加强值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确保紧急重要事项与突发事件得到及时高效处置。加强政务值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值班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夯实政府系统值班工作基础。强化值班检查抽查,尤其是加强节假日、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期间和敏感时段值班检查抽查,促进政府系统值班工作落实。

  (三十二)完善应急管理综合考核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现有的应急管理考核评分制度,年初将各地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列入目标考核体系,年终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分。考核结果

  运用到各级目标管理体系中。同时,建立月度或季度评分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工作成效。

篇六:推动应急管理

  

  积极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随着全球各种灾害的频繁发生,应急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则是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将从如下四个方面探讨如何积极地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一、提高人们的应急意识

  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人都是应急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提高人们的应急意识,是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培养自己的应急意识,例如学会制定应急预案、掌握基础的急救知识等等。

  二、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支持是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例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迅速定位灾害区域和分析灾害情况,提高救援效率。此外,应急管理机构还可以利用无人机、遥感、卫星等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侦查跟踪,从而更好地为救援行动提供支持。

  三、政府的制定和管理

  政府的制定和管理,对于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要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对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完善政府多部门协作机制,配合社会受灾群众救助等,也是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

  四、建立应急管理人才队伍

  应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立和发展,是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人才队伍是应急管理的后盾,建立人才队伍是提升整个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基础。政府应该加强人才储备,投资培养

  新一代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构建起严密的人才聚集机制。

  总之,积极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建设“平安中国”、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此时我们的社会需要一个完整健康的应急管理体系,而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则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使人们的生命和财产能够得到全面的保护。

篇七:推动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建议

  应急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建议

  一、全市应急管理基本情况

  (一)建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强化工作责任。

  一是领导重视,健全机构。近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关心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经常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市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由市长担任主任,各副市长任副主任,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应急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任由政府办公室主任兼任,目前共有名工作人员。各乡镇人民政府、街办及管理区也都相应成立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基本做到村(居)委会有信息员,初步形成了“三级”应急网络。

  二是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印发了《应急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各乡镇(街道)、管理区,各部门都将应急管理工作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日常业务工作同安排、同监督、同考核。推动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二)逐步完善各项应急预案体系,明确工作措施。

  一是梳理现有预案。对已经发布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天然气应急预案》、《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水库抢险预案》等个专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梳理,完善预案体系。

  二是明确工作步骤。印发了《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实施方案》和《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和要素说明》,启动了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并要求各单位要按照地、市要求,抓紧各类应急预案编制、修订,使全市的应急预案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三是明确工作措施。每项预案,从应急指挥、应急响应、各级各部门的具体分工到配合专业队伍具体处置,都制订了具体的工作措施,明确了市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具体任务和工作方法;对基层单位的应急工作及组织和发动群众等具体事项,也都做了详细周密的安排。

  (三)强化应急意识和应急求援队伍建设,提高群众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

  一是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培训。采取以会代训、会训结合方式,开展培训1次,主要对基层单位就应急预案编制进行了培训,学习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参训人员达余人次。发放《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和要素说明》册,发放至各乡镇、机关单位,全市中小学校、企业。

  二是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在汶川地震期间,围绕防震减灾应急科普知识开展宣传活动,将《公众防灾应急知识汇编手册》上传到政府网站,以供广大市民学习,并要求各中小学校采取不同形式,向中小学生开展地震应急管理知识教育,效果明显。

  (四)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织应急救援演练。

  一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将应急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充实应急救援队伍。目前,全市公安、消防、卫生、畜牧、森林防火、安全生产、防汛抢险成立应急分队支,机动专业抢险队人。

  二是组织应急救援训练。公安系统民警分期分批进行了体能、技能训练,按照且战且训、战训合一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全市警力的应急效能,形成了“统一指挥、反映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急管理机制。按照年度工作计划,支专业求援队已基本建成。

  (五)探索评估分析,提高应急工作能力

  一是积极探索评估分析。为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总结工作经验,在全面弄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全市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了分析总结,计划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市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工作进行科学评估,集思广益,组织相关单位就应急管理工作提出切合实际的工作建议。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公安消防队伍,坚持日日练兵,做到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卫生防疫部门按照卫生部《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精神,组织了次大规模培训。水利、畜牧等部门

  采取以会带训,会训结合,以检查带指导,检查与指导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培训与宣传工作。

  (六)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送,强化值守应急效率。

  坚持24小时值班报告制度,认真做好日常应急值守和信息汇总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报告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值班登记、交接班制度。根据关于突发公

  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要求,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告制度,明确信息报告要素、时限、渠道和责任主体,强化对重要值班信息的查询、跟踪和汇总,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接收、采集和报送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基层村(居)委会、中小学校和企业预案编制质量不高,部分单位还未编制。

  (二)应急管理工作实现全覆盖,需对企业进一步加强检查和指导。

  (三)评估分析经验缺乏,需要加强预案评估分析工作,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对策建议

  一要突出重点,确保工作有效开展。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预案管理办法》积极编制、修订、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年底前必须实现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全覆盖的目标。要加大应急预案预案演练,通过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要加强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开展,推动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将应急管理重心下移,不断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要加强思路创新、工作创新,积极推进应急管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级政府要多方增加投入,积极改善应急处

  置救援装备器材,提高应急救援水平。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所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资金,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二要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以市、乡两级为重点,建立政府

  及其有关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上级救援机构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应急管理各环节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着眼长远,加强统筹规划,整合各单位的应急人力、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建立指挥、协调、控制、保障和管理为一体的快速处置机制,努力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合力,全面提升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大应急管理科普宣传力度,广泛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在全社会普及应急知识,全面提高广大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在应急管理宣传上,要突出应急知识和避险常识教育进学校、进课堂活动,切实实现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户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目标。要坚持及时准确、主动引导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信息、通报情况,动员群众参与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四要拓展公共安全隐患接报平台。成立安全隐患举报受理中心,24小时举报热线。按照“拓展功能、整合资源、便民利民、提高效率”的基本工作思路,进一步优化接报平台结构,提升业务功能,同时深入开展宣传,不断提高热线在公众中的知晓率和认同率。将举报热线的受理范围进一步扩大为环保、水利、房地、市政工程、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公共安全、房屋应急报修以及其他各类涉及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问题,并按照规范的工作流程实行统一派遣、跟踪督办和反馈回访,最大限度发挥热线的工作效率,使“测、报、防、抗、救、援”中的前端环节向社会扩展,向广大群众延伸,确保公共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控制、早消除。

  五要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汇编应急手册,广泛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知识,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


推荐访问:推动应急管理 应急 推动 管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