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依法治国(8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依法治国(8篇)

2023-05-02 08:10: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依法治国

  

  大学生与全面依法治国论文

  人实施法治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从应然意义上讲,人实施法治的目的是人自身,是人自身的幸福和发展,是人性的全面培育。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与全面依法治国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与全面依法治国论文一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坚强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自觉维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全民守法的目标,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一,阐明了守法对于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必将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产生深刻影响。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即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与利益的。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调动亿万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生产

  力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落后的状况。

  第三,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完全一致。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种法律,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法律与人民意志的统一。这样就把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了。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的重大发展,也是党更加成熟的表现。

  2.实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制将人民的民主权利以及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民主生活、民主结构、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用系统的法律和制度固定下来,并确保其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受破坏和损害,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实现,保证全国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事业的权利,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实行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民主,既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有序进行。

  3.实现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体系的维系,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也需要按国与国之间约定的法则和国际惯例办事。实行依法治国,就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这种内在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4.实现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从封建专制国家,到资产阶级民主法制国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实现依法治国,是中国迈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

  作为大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手机新闻、微博、微信等各种渠道对十八届四中全会情况进行关注了解并讨论。虽热我们还没完全进入社会也没有进入官场。

  但是在我们周围也存在腐败。比如高校腐败违规招生、干预职称评定、滥用权力违反程序选拔任用干部、权钱交易等等这些与我们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其实法制离我们并不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着力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思想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所以学校开展法制专题讲座,开展法制主题活动,以及安排老师对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强调校规校纪的重要性。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学生及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高校师生更应该懂法,守法,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生活中的纠纷和矛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进依法治国,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师生党员在关注党内外动态的同时,更要不断思考自己能为依法治国做些什么,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让思想转变为行动。

  法制中国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一个健康有序的法制社会,必须拥有具有较强的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作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坚持党的领导,担负起法制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法制中国才能成为现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法律。模范尊重法律。习惯养成用法。义务宣讲法律。自觉遵守法律。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大学生与全面依法治国论文二

  一、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从总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方面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明确要求。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决定》的现实意义以及大学生应当如何践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方略。

  依法治国从我做起

  党的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从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至今中国在法治国家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中国法制法规体系还存在漏洞缺失,社会法治观念还较淡薄,官员权力滥用、国人道德缺失现象时有发生。

  在全会上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为发展中国特色的法治化反腐新路径指明方向。以“打虎拍蝇”为主题的反腐风暴高压推进,其中一些委员受到开除党籍处分,撤销职务。据统计,在以后的21个月里,光省部级干部,就有近50人落马,每两个月,落马5人。在某些省份,有近一半被查。在依法反腐上取得进步。中共从严治党的举措深获民众支持与赞许。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践行依法治国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邓小平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江泽民指出,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胡锦涛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应该紧紧记住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培养法律思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学

  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

  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学习h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并运用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

  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我们要培养法

  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应当指出,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不

  断推进,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范围将越来越广泛,人们面临的法律事务必然会越来越多。这既对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供了良好条件。

  最后,大学生应该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例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少应做到以下三个

  方面: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大学生在自己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宣传法治观念,帮助人们彻底根除“权大于法”、“要人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残余思想,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使人

  们了解、熟悉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大学生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我们要在保护好自己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树立法治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根本上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打心底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与全面依法治国论文三

  一、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从总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方面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明确要求。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决定》的现实意义以及大学生应当如何践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方略。

  依法治国从我做起

  党的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从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至今中

  国在法治国家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中国法制法规体系还存在漏洞缺失,社会法治观念还较淡薄,官员权力滥用、国人道德缺失现象时有发生。

  在全会上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为发展中国特色的法治化反腐新路径指明方向。以“打虎拍蝇”为主题的反腐风暴高压推进,其中一些委员受到开除党籍处分,撤销职务。据统计,在以后的21个月里,光省部级干部,就有近50人落马,每两个月,落马5人。在某些省份,有近一半被查。在依法反腐上取得进步。中共从严治党的举措深获民众支持与赞许。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践行依法治国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邓小平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江泽民指出,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胡锦涛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应该紧紧记住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培养法律思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并运用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

  律问题。

  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我们要培养法

  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应当指出,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范围将越来越广泛,人们面临的法律事务必然会越来越多。这既对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供了良好条件。

  最后,大学生应该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例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少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大学生在自己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宣传法治观念,帮助人们彻底根除“权大于法”、“要人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残余思想,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使人们了解、熟悉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大学生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我们要在保护好自己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树立法治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根本上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打心底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二: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依法治国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一、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呢?首先,应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其次,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树立法律权威即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任何个人和机关、组织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坚决反对“权大干法”,“人情大干法”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点,即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会,对他人的义务.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另外,应培养大学生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我国宪法和法律从各个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以内,有着极为广阔的自由活动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最后,应培养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别、民族、种族、职业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法制原则,所以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八八平等的观念.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一)进行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关于“两棵”课程设置意见中提出,“法基”课通过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础,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规定,理解和实践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依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根据这一规定,在实际大学教育中则要坚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现今高校课程中也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但在开展普法教育及开设法基课程时,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今虽多数高校均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置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作为一名法学教师,笔者从“教“这方面谈谈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几点建议.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

  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笔者谈几个这方面的建议.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门法选择上,磨刀能控与崇全有密切共连的几门部门法,但中国法学精深,我们要全方位了解我国法律,从而更全面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则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识智力竞赛,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合同法内容,提高学法兴趣,何乐而不为.第三,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多是课一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学生涯极为枯燥,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对于现今社会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诸如“胡长青受贿案”、“远华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复杂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案例,可组织学生看录像,或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大于权”的论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后,要彻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主观要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并把法律素质作为现代人素质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适应时代需要.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2.论文摘要: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一尊严.因此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法律观念,法律权威

  通过一些资料表明当今大学生中依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

  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依然较低.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高校大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

  (二)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三)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据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占整个社会的17%.众所周知的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现在知道了,自己很后悔.如此可见,刘海洋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因此,要从根本上抓起,就具体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各种有关法律方面的宣传.我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应注重《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1、改变《法律基础》课仅仅是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看法,加大教学力度.

  2、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3、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己对案例分析及教师的指导、讲解,使学生掌握法学原理、基本制度.这一教学方法,打破了原有的纯理论知识满堂灌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原来以教师为权威的教学变成了师生互相交流,学生充分参与的平等对话,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掌握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目的.

  (二)应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学校环境.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同学们学习法律的热情.

  3.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违法犯罪动机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犯罪学认为,犯罪动机是犯罪人的内心动力,这种内心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行为人的内在条件(生理和心理需要),二是外在条件(各种刺激).从哲学角度分析,犯罪人的各种需要是内因,而外在刺激是外因.[9]我们知道,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心理卫生知识、性知识、性道德的学习,全面认识自我,掌握心理调适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其次,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业务来引导大学生开发潜能、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具有较强调节心理的大学生,从而抵制不良习俗的侵蚀,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由此可见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

  从而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能够自觉的遵纪守法,而且能够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使同学们树立起法律权威即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观念.任何个人和机关、组织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同时也能够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使其在行使自己权利时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3.大学生是半只脚已经迈入社会的群体,是数量相当庞大的人群.我们法律的意识形态直接决定了社会法律意识形态的未来趋势.因此,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观念不同,造成了每个人之间对同一事物的的看法各有不同.虽然不是要要求每个人必须怎样,但大家至少都应该明事懂理.平时可以多看看“今日说法”等有关法律的节目,看得多了,至少可以让自己不再对“法”一无所知.

  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都存在着官管民的传统观念,而淡化了法律的权威.这是一种极其恶劣的风气,但也是短时间内不可改变的事实.所以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改掉自己的旧观念,为人处世要刚正不阿,不要去学太多社会上那些不好的风气.凡事要和对方讲理,而不是武力镇压.

  总之,维护法律的权威包括树立法律信仰、积极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当然,斗争是以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

  大学生法律观念,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尚未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形态.它是在法律心理基础上形成的法律意识,是法律心理与法律理论的中介和过渡,处于法律意识水平的中间层次,在大学生法律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意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法律观念的有无以及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法律意识的强弱.

  大学生法律理论,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整体化、系统化的理性思维体系,是现代法律观的理论表现.具有系统化形态、指导性地位等特点,居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高级阶段,为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大学生法律理论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般理论(法理学).它居于法学知识体系的最高层次,担负着探讨法律的普遍原理、为各部门法学和法史学提供理论根据和思想指导的任务.

  (2)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部门法学,即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现行法律(国内法、国际法)的研究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宪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等内容.除此而外,还包括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律史学、比较法学及其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自己整合一下,书上的概念抄点,差不多了

篇三: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依法治国

  

  ?学?与全?依法治国论?  ?实施法治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从应然意义上讲,?实施法治的?的是???,是???的幸福和发展,是?性的全?培育。下?由店铺为?家整理的?学?与全?依法治国论?,希望?家喜欢。  ?学?与全?依法治国论??  法律的权威源??民的内?拥护和真诚信仰。?民权益要靠法律坚强保障,法律权威要靠?民?觉维护。党的??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全民守法的?标,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全?推进依法治国的重?任务之?,阐明了守法对于法治建设的重要作?,必将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产?深刻影响。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民共和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民治理国家的基本?略,即???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作都依法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的改变?改变,不因领导?的看法和注意?的改变?改变。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的?个基本?标。依法治国的重?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  第?,实?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民的意志与利益的。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的领导核?作?。  第?,实?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个?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较完备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最?限度的调动亿万?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产?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产?落后的状况。  第三,实?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明的重要标志。  第四,实?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民的最?利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完全?致。  中国共产党领导?民通过国家权?机关制定宪法和各种法律,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法律与?民意志的统?。这样就把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同依法治国统?起来了。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针的贯彻执?,保证党的领导核?作?。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式的重?发展,也是党更加成熟的表现。

  2.实?依法治国,是实现?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制将?民的民主权利以及国家在政治、经济、?化和社会等??的民主?活、民主结构、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系统的法律和制度固定下来,并确保其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民的民主权利不受破坏和损害,保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实现,保证全国?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政权和各项企事业的权利,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实?依法治国,保障?民民主,既有利于充分发挥?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保障国家政治经济?化等各项事业有序进?。

  3.实现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体系的维系,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的发挥,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也需要按国与国之间约定的法则和国际惯例办事。实?依法治国,就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这种内在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推动?产?不断发展。

  4.实现依法治国,是社会?明的重要标志。  从?类社会历史进程看,从封建专制国家,到资产阶级民主法制国家,体现了?类社会的?明进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吸收?切?类?明的优秀成果,实?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有?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在国家和社会?活中的重要体现。实现依法治国,是中国迈向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

  作为?学?,通过报纸、电视、?机新闻、微博、微信等各种渠道对??届四中全会情况进?关注了解并讨论。

  虽热我们还没完全进?社会也没有进?官场。  但是在我们周围也存在腐败。?如?校腐败违规招?、?预职称评定、滥?权?违反程序选拔任??部、权钱交易等等这些与我们?活学习息息相关。其实法制离我们并不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着?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思想决定?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什么样的?为。所以学校开展法制专题讲座,开展法制主题活动,以及安排?师对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强调校规校纪的重要性。深?贯彻党的??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学?及党员的世界观、??观、价值观的教育。?校师?更应该懂法,守法,学会运?法律?段解决?活中的纠纷和?盾,???的实际?动推进依法治国,促进中华民族伟?复兴的“中国梦”早?实现。师?党员在关注党内外动态的同时,更要不断思考??能为依法治国做些什么,让法治成为?种信仰,让思想转变为?动。

  法制中国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个健康有序的法制社会,必须拥有具有较强的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对??的?为负责。作为?学?是祖国未来的栋梁,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坚持党的领导,担负起法制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法制中国才能成为现实。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作为当代?学?,应该认真学习法律。模范尊重法律。习惯养成?法。义务宣讲法律。?觉遵守法律。成为?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学?与全?依法治国论??  ?、??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推进依法治国若?重?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从总?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明确要求。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决定》的现实意义以及?学?应当如何践?依法治国的重要?略。  依法治国从我做起  党的全会?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体建设。从中共?五?提出“依法治国”基本?略?今中国在法治国家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有?共睹,但是中国法制法规体系还存在漏洞缺失,社会法治观念还较淡薄,官员权?滥?、国?道德缺失现象时有发?。  在全会上指出,“要善于?法治思维和法治?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为发展中国特?的法治化反腐新路径指明?向。以“打虎拍蝇”为主题的反腐风暴?压推进,其中?些委员受到开除党籍处分,撤销职务。据统计,在以后的21个??,光省部级?部,就有近50?落马,每两个?,落马5?。在某些省份,有近?半被查。在依法反腐上取得进步。中共从严治党的举措深获民众?持与赞许。体现?民利益、反映?民愿望、维护?民权益、增进?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践?依法治国呢?  ?先,我们应该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邓?平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江泽民指出,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胡锦涛指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命,?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我们应该紧紧记住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贡献??的?量。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式,培养法律思维并不是?件轻?易举的事情,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学?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  ?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常?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学习h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式的前提。?个对法律知识??所知的?,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式。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的知识和法律原理??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式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并运?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  掌握法律?法。法律?法是?们从法律?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法。法律?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法律?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我们要培养法  律思维?式,必须掌握法律?法。应当指出,?学?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些基本的法律?法。  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式是?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的思维?式。脱离具体的法律?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法律知识和?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种?觉的法律思维习惯。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不  断推进,法律对社会?活的调整范围将越来越?泛,?们?临的法律事务必然会越来越多。这既对培养法律思维?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培养法律思维?式提供了良好条件。

    最后,?学?应该?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既有赖于国家的努?,也有赖于公民个?的努?。从国家?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例如,要进?步提??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从个??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式努?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对于?学?来说,?少应做到以下三个??:  努?树?法律信仰。?个?只有从内?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学?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树?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学?在??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宣传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宣传法治观念,帮助?们彻底根除“权?于法”、“要?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残余思想,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使?  们了解、熟悉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从?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敢于同违法犯罪?为作?争。违法犯罪?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学?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觉遵守国家法律,?且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为作?争,?觉维护法律权威。同违法犯罪?为作?争的?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为的发?,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检举、揭发违法犯罪?为。我们要在保护好???命安全的前提下,同违法犯罪做?争。  树?法治观念并不是?朝??的事情,我们应从?边的点滴?事做起,从根本上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打?底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的?量。  ?学?与全?依法治国论?三  ?、??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推进依法治国若?重?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从总?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明确要求。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决定》的现实意义以及?学?应当如何践?依法治国的重要?略。  依法治国从我做起  党的全会?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体建设。从中共?五?提出“依法治国”基本?略?今中国在法治国家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有?共睹,但是中国法制法规体系还存在漏洞缺失,社会法治观念还较淡薄,官员权?滥?、国?道德缺失现象时有发?。  在全会上指出,“要善于?法治思维和法治?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为发展中国特?的法治化反腐新路径指明?向。以“打虎拍蝇”为主题的反腐风暴?压推进,其中?些委员受到开除党籍处分,撤销职务。据统计,在以后的21个??,光省部级?部,就有近50?落马,每两个?,落马5?。在某些省份,有近?半被查。在依法反腐上取得进步。中共从严治党的举措深获民众?持与赞许。体现?民利益、反映?民愿望、维护?民权益、增进?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践?依法治国呢?  ?先,我们应该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邓?平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江泽民指出,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胡锦涛指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命,?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我们应该紧紧记住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贡献??的?量。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式,培养法律思维并不是?件轻?易举的事情,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学?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常?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式的前提。?个对法律知识??所知的?,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式。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的知识和法律原理??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式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并运?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  掌握法律?法。法律?法是?们从法律?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法。法律?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法律?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我们要培养法  律思维?式,必须掌握法律?法。应当指出,?学?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些基本的法律?法。  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式是?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的思维?式。脱离具体的法律

  ?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法律知识和?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种?觉的法律思维习惯。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对社会?活的调整范围将越来越?泛,?们?临的法律事务必然会越来越多。这既对培养法律思维?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培养法律思维?式提供了良好条件。  最后,?学?应该?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既有赖于国家的努?,也有赖于公民个?的努?。从国家?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例如,要进?步提??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从个??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式努?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对于?学?来说,?少应做到以下三个??:  努?树?法律信仰。?个?只有从内?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学?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树?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学?在??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宣传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宣传法治观念,帮助?们彻底根除“权?于法”、“要?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残余思想,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使?们了解、熟悉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从?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敢于同违法犯罪?为作?争。违法犯罪?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学?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觉遵守国家法律,?且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为作?争,?觉维护法律权威。同违法犯罪?为作?争的?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为的发?,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检举、揭发违法犯罪?为。我们要在保护好???命安全的前提下,同违法犯罪做?争。  树?法治观念并不是?朝??的事情,我们应从?边的点滴?事做起,从根本上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打?底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的?量。

篇四: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依法治国

  

  论题:大学生对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的感受及建议

  组长:王晓霞201224310102组员:

  何川201224310101杨雪晶201224310112刘越20122431010李灿20122431011杨新曼20122431012112级英语1班

  2013,11,1目录

  一.前言

  二.调查问卷及分析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

  四.大学生的建议及感受

  1.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建议

  2.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感受

  五.尾语

  一.前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始终是其重要任务之一。从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观念、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出发,在经济全面提速的同时,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行深入学习吧,有义务呼应时代主题,积极配合宣传。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文明,则国文明。

  在深刻认识到政治文明建设对国家、团体及个人的深刻意义之际,我们认真组织了调查、学习与讨论,大致把握了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并且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感受及建议。在此,我小组成员非常有幸将这一课题与大家分享。

  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调查问卷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利益分化的日趋明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成为社会各个阶层关注的焦点。作为制度研究和社会舆论的主要参与群体,高校知识分子对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认知和未来改革的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和进程。为深入了解高校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国情调研小组拟通过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向您征求对以下问题的看法,请您如实作答。感谢您的支持!

  1、您的性别:A.男[]B.女[]2、您的专业:A.英语[]B.政治学[]C.经济学[]D.社会学[]E.哲学[]F.其他[]3.您的政治面貌:A、中共党员

  [

  ]B、民主党派

  [

  ]C、共青团员

  [

  ]

  D、群众

  [

  ]4.以下各种价值,您认为哪一种对您个人而言更为重要:

  A.自由

  [

  ]

  B.平等

  [

  ]

  C.公正

  [

  ]5、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A满意

  B基本满意

  C不满意

  D无所谓

  6、您认为一党制能否实现民主:

  A.能

  [

  ]B.不能

  [

  ]C.说不清

  [

  ]7、为何要参加选举,您觉得选举有什么具体的意义?A、热衷表达自己的民主意见B、仅仅是凑热闹C、选举结束后从中得到某些利

  8、您认为防治腐败最有效的途径是:

  A.高薪养廉

  [

  ]B.舆论监督

  [

  ]

  C.分权制衡

  [

  ]

  D.严刑峻法

  [

  ]

  E.群众运动

  [

  ]F.司法独立

  [

  ]

  G.不知道

  [

  ]9、您认为哪种政党制度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A.一党制

  [

  ]

  B.两党制

  [

  ]C.多党制

  [

  ]D.不好说

  [

  ]10、从政治倾向而言,您更接近以下哪种派别:

  (可多选)

  A.保守主义

  [

  ]

  B.自由主义

  [

  ]C.社会民主主义

  [

  ]

  D.民主主义

  [

  ]

  E.社会主义

  [

  ]

  F.共产主义

  [

  ]G.国家主义

  [

  ]

  F.民族主义

  [

  ]

  7.其他(可填写)[

  ]11、您的政治倾向主要是基于哪些影响因子形成的:(可多选)

  A.图书

  [

  ]B.报刊

  [

  ]C.电视

  [

  ]

  D.广播

  [

  ]E.互联网

  [

  ]F.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

  [

  ]G.亲属

  [

  ]H.老师

  [

  ]I.同学

  [

  ]

  [

  ]J.其他(可填写)[

  ]12.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多选)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B.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C.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3、您认为对于社会主义而言,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可多选)

  A.平等

  [

  ]B.民主

  [

  ]C.自由

  [

  ]D.共同富裕

  [

  ]E.消灭剥削

  [

  ]F.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

  [

  ]G.使人摆脱异化,回归本我

  [

  ]14、您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可多选)

  A.很成功

  [

  ]

  B.还算成功

  [

  ]

  C.一般

  [

  ]

  D.不成功

  [

  ]

  E.很失败

  [

  ]15.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本问卷存在的问题,请留下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政治文化是特定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十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一是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二是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三是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四是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五是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六是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七是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八是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九是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十是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在这十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中,就有八项直接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相关的内容,同时,第一和第九项也与政治文化建设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除了重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之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迅速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削弱政治文化建设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我们的调查报告中也有体现:

  一是在工作重心上,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政治文化建设的倾向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全党的中心并没有错,而且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经济发展了并不就一定能保住执政的地位,因为经济发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很多政治和思想问题还要通过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来解决。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能动作用的基本原理所决定的二是在内容上,存在重党性理论轻传统文化精华的问题。对传统的东西大多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对如何挖掘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外来文化、社会文化加以利用还做得很不够,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有时还因处理不当引发一些群体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在教育对象范围上,存在重党员干部轻社会群众的问题。一些腐朽、落后甚至丑陋的文化有沉渣泛起之势,影响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司法不公问题、党政机构的工作作风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等等一时难以彻底解决,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这些现存问题,我们做了这次调查论文。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的驱动力,政治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在新的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反对脱离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是并不认为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可有可无、完全被动的地位,甚至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常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这说明若不想触动政治体制,单纯就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已经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2)近年来,我国的腐败现象大有滋长蔓延之势,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制度建设滞后,体制有缺陷。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碑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从根本上扫除腐败现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我党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研究和探索,实际上已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到了议事日程,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文明观,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了研究和探索。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我国的民主制度主要是: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一国两制”方针。⑤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民主制度都是我国的根本或基本政治制度,具有中国特色;它们涵盖了我国各民族、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阶层人士在内,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它们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长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符合我国国情、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民主制度。

  (2)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民主与法制是密不可分的,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二者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实行依法治国。②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⑤依法行政。⑥司法公正。⑦违法必究。

  (3)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党的领导的内容主要是指:①坚持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②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③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支持人大、政府和政协履行职能;依照法律规定的民主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④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使他们增强宪法和法律意识,成为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的表率。

  四.大学生的建议及感受

  1.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建议

  (1)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践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拥有神圣的民主权利,正确理解并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是我们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贡献。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强烈的平等、竞争和参与意识。我们要摒弃冷漠对待民主活动的行为。比如在一些基本的选举活动中,有的同学表现冷漠,参与选举的热情明显不足。有的同学甚至是不参与或者象征性参与选举。这种敷衍了事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自己民主权利的无视。而离开了对最基本的民主权利的行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就可能被大大动摇了。

  (2)增强法制意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关于宿舍里出现杀害舍友的事件,说明还是有一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遇到事情使用极端的解决方式而不是使用法律和协调的方法。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行动要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合拍,增加法制意识,做到知法懂法会用法。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注重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养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维护法律的权威,使校园成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乐土。

  (3)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支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少数西方国家一直打着所谓“民主”“人权”“普世价值”的旗号,试图干扰、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而近期有些国家甚至还利用诺贝尔奖的影响力公然对我国指手画脚,严重玷污了这一神圣奖项。在这样的复杂国际形势下,我们更应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拥护正确的政治方向,支持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感受

  通过本学期对思政课的深刻学习,也经过日常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使当代大学生认识到政治文明建设对个人,团体及国家的深重意义。在本次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当代政治文明影响最为广泛的三个方面,即民主权力的使用,法制建设及政治权利的使用。民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法宝,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法治国家的基础。可以说,在法治国家,各个阶层和领域,谁用好了“民主”这个武器,谁将拥有不断的成功和发展。在民主调查与民主选举时要提高我们的主人翁意识,体现民意民权。法制建设更值得一提,近期出现了以“李某某”为首的颇多具有社会效应的案例。案件得不到解决,无法体现法律的公正,也影响到了法律的权威性,对政治文明建设长生极大负面影响。最后再谈政治权利,“法治权利”是当代大学生中认知度较低的一种政治概念。可作为国之希望,我们很有必要深入了解。政治权利的正确把握不只会影响上层建筑,也会扩大到整个社会主义社会。“薄熙来”一案为当代政治权利的正确行使敲响警钟,希望警钟长鸣,以促进政治权利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作出更具优势的指导意义。

  五.尾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史已经赋予了当代大学生新的使命和责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继往开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五: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依法治国

  

  大学生与全面依法治国

  中国的“法治”思想,不论在思想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与全面依法治国,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与全面依法治国篇一

  一、概述

  在展开论述前,我们首先肯定要理解什么是“依法治国”,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哪?(一)“依法治国”的概念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支持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治国方略和价值选择。“依法治国”包括两个含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即国家要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决定性条件是能否建立良好的有权威的法律和制度,而不应寄希望于圣主贤君;第二,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的行动准则,即国家不能依照少数领导者的个人智慧、看法和注意力来治理,而应依照符合事物规律、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理想、人民利益的法律来治理。[1]所以,所谓依法治国,其实就是依靠《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二)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就是对他们进行法律制度、法律思维,法律修养和纪律修养等方面的教育。[2]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增强法律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并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因为依法治国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与青年大学生交流时曾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

  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3]因此,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是国家的建设者、接班者,法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二、目前大学生法治观念发展现状

  2015年,笔者承担了一个省级课题,曾针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发展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主要通过问卷了解大学生学习法律的状况,包括学习态度、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形成的状况。通过调查,发现以下情况: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但仍较为薄弱,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仍需提高,学习的内容应更为广泛,更为深度。另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存在某种功利性影响,并存在无视法律的情况;有些大学生虽然对法律有所了解,但却没有真正把法律当成一回事;有些大学生虽然似乎明白我国法律的一些规定,但是法律的严肃性仍认识不足。

  (二)大学生法律知识储备量严重不足,“知”、“行”脱节较为严重。大多数的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仍然停留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例如宪法、民法、刑法、交通法,其他法律仍然了解较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三)大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是“知”、“行”脱节的另一种表现。从问卷调查得出,不少大学生是明白法律,也知道法律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就经常不用法律的方式去处理和对待生活中的问题,或者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无从下手。是“知”而不懂“行”,而最终不“行”。这样情况的出现和我们教材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是有密切相关的,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定要多教授些和日常生活相关系的法律,并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增强同学们的法律意识,让学生从小事入手,主动运用所学过的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一)营造浓厚法律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浓厚法律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能让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同身受,学习法律,并爱上法律。为此,我们学院的做法是:1.利用LED显示屏、宣传橱窗等载体开展法律文化教育;2.建设12个法律文化宣传灯箱。按照主辅兼容、格调高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理念,建设12个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法律文化宣传灯箱,打造法律宣传阵地。灯箱内容融入法律文化建设元素,与校园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和育人工作相结合;3.在各个系部教学楼下摆放展板,宣传和专业有关的法律知识。通过LED显示屏、灯箱、展板这些画面、灯光,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到法律文化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活动让大学生汲取法律知识,提高法治观念

  1.在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站开设“校园法治动态”栏目,让学生汲取法律案例故事

  我们学院在校园广播站开设“校园法治动态”栏目,每周都会为学生播报相关法律知识和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在优美、愉悦的音乐伴奏声中,学生听着动生动有趣的案例,定能激发学生学法、懂法、用法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2.举办各系模拟法庭活动,在庄严的庭审过程,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技能

  我院将模拟法庭活动列为教学常态化工作,每年在每个系各开展一场模拟法庭活动。活动中庄严的庭审摆设、肃穆的法庭、端庄的法官服、对称的法庭陈设等,无不体现了法律的内在美。正是这些内在的美,让学生对审判产生尊重,对法律产生信服。

  模拟法庭活动,是将文本的法律变为应用的法律,这是一个法律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也就是庭审的过程也处处充满了美。如审判程序的层层展开,辩论的顺序、层次与节奏、审判独立原则与检察监督无不体现了比例、协调、节奏、层次、均衡之美。如果理解了法律的程序美,也就能运用法律,让法律保持协调,让其他诉讼参与人达到神与情的交往。

  总之,利用模拟法庭这个活动,让学生体验法律的内在美和程序

  美并更好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三)与教学相结合,通过法律情景剧分析感染学生,让学生爱上法律

  法律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容易流于说教,学生不易从内心中认同教材上的内容和思想,而将法律情景剧融入课堂,将流于空洞的说教式内容融于自己制作出来的法律情景剧中分析,用感人,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案例分析佐证教学内容,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这样的思想和价值。

  具体的实施过程是通过教师的指引,由学生确定一个有关法律的主题,撰写成剧本,选好演员,并用手机进行拍摄,电脑软件进行剪辑,最后播放并讨论的形式。具体实践中,主要由4个环节构成,它们分别是“撰写情景――表演、拍摄情景――剪辑情景――探究情景”。这样通过学生的自编自演,以情动人,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用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潜移默化,形成轻松、愉快、合作、和谐的良好课堂氛围,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式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能极大地提升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实践表明,以法律情景剧分析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远远胜过老师的苦苦说教。

  当然,剧本案例的选择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选取的案例要经典,案例的分析以正面为主;第二,选取的案例要尽量实时,因为这样才会吸引学生的关注,触动学生的心灵,才会引导学生对于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自觉认同。

  (四)善于让大学生把所学法律知识化为行动,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一个人仅仅知道是不够的,只有从情感上产生爱好,才能心悦诚服,才会在行动中发挥最大的积极性。例如前段时间一个学生发了信息来感谢我,说他们旅游时,因为下雨本来安排的踩单车项目临时被取消,旅行社原想不承担责任,但是由于同学们法律意识强,在与他们签订合同前就注意写明如果不能完成既定行程,就应采取补救措施,不能忽略不计,后来他们就利用这个条款与旅行社力争到底,并最后

  获得了胜利。这位学生说,如果不是受到学校法律文化的熏陶,知道应该注意合同的条款,他们也不会采取法律的武器,或许会不了了之,因此会将所学化为行动,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技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多么地重要。

  总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观念水平影响着整个社会法治化建设和国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因此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不是一早一夕的事情,需要国家、学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大学生与全面依法治国篇二

  青年大学生要深刻领会四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在公报中“党的领导”共出现了13次,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应当认识到,法治蓝图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深刻把握当下具体国情,细致学习我国社情,把青年大学生的时代责任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新的伟大实践。

  青年大学生要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法治理念、信仰法治精神、捍卫法治权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积极履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青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力军。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意气风发,开拓奋进,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了应有贡献。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面临更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极为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年轻

  一代大学生应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法治理念、信仰法治精神、捍卫法治权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积极履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使命。为此,我们向全国大学生朋友们发出倡议:

  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身处社会发展最前沿的我们,当努力学习、接受法治理念,以道德法治引领思想,用规则法律规范行为。树立法律权威,需要我们内心的拥护和真诚的信仰。让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依法治国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做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遵守法治,一是要求我们学法知法,培养法治思维,锤炼规则意识;二是要求我们遵规守法,身体力行实践法制规范;三是要求我们懂法善用,依法办事,依法维权。让我们争当厉行法治的公民表率,用实际行动为鲜明导向,引领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不负“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时代青年之名。

  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捍卫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新时期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作为改革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当代大学生应从我做起,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依法治国,捍卫公平正义。让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用生动的青年实践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助力护航。

  功成不必在我,责任舍我其谁!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大学生朋友们,让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德法兼修、明法笃行,弘扬法治精神、共筑法治梦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大学生与全面依法治国篇三

  一、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从总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方面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明确要求。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决定》的现实意义以及大学生应当如何践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方略。

  依法治国从我做起

  党的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从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至今中国在法治国家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中国法制法规体系还存在漏洞缺失,社会法治观念还较淡薄,官员权力滥用、国人道德缺失现象时有发生。

  在全会上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为发展中国特色的法治化反腐新路径指明方向。以“打虎拍蝇”为主题的反腐风暴高压推进,其中一些委员受到开除党籍处分,撤销职务。据统计,在以后的21个月里,光省部级干部,就有近50人落马,每两个月,落马5人。在某些省份,有近一半被查。在依法反腐上取得进步。中共从严治党的举措深获民众支持与赞许。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践行依法治国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邓小平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江泽民指出,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胡锦涛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应该紧紧记住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培养法律思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

  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并运用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

  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我们要培养法

  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应当指出,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范围将越来越广泛,人们面临的法律事务必然会越来越多。这既对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供了良好条件。

  最后,大学生应该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例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少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大学生在自己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宣传法治观念,帮助人们彻底根除“权大于法”、“要人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残余思想,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使人们了解、熟悉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大学生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我们要在保护好自己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树立法治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根本上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打心底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六: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依法治国

  

  大学生与全面依法治国

  中国的“法治”思想,不论在思想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与全面依法治国,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与全面依法治国篇一

  一、概述

  在展开论述前,我们首先肯定要理解什么是“依法治国”,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哪?(一)“依法治国”的概念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支持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治国方略和价值选择。“依法治国”包括两个含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即国家要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决定性条件是能否建立良好的有权威的法律和制度,而不应寄希望于圣主贤君;第二,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的行动准则,即国家不能依照少数领导者的个人智慧、看法和注意力来治理,而应依照符合事物规律、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理想、人民利益的法律来治理。[1]所以,所谓依法治国,其实就是依靠《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二)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就是对他们进行法律制度、法律思维,法律修养和纪律修养等方面的教育。[2]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增强法律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并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因为依法治国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与青年大学生交流时曾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

  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3]因此,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是国家的建设者、接班者,法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二、目前大学生法治观念发展现状

  2015年,笔者承担了一个省级课题,曾针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发展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主要通过问卷了解大学生学习法律的状况,包括学习态度、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形成的状况。通过调查,发现以下情况: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但仍较为薄弱,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仍需提高,学习的内容应更为广泛,更为深度。另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存在某种功利性影响,并存在无视法律的情况;有些大学生虽然对法律有所了解,但却没有真正把法律当成一回事;有些大学生虽然似乎明白我国法律的一些规定,但是法律的严肃性仍认识不足。

  (二)大学生法律知识储备量严重不足,“知”、“行”脱节较为严重。大多数的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仍然停留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例如宪法、民法、刑法、交通法,其他法律仍然了解较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三)大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是“知”、“行”脱节的另一种表现。从问卷调查得出,不少大学生是明白法律,也知道法律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就经常不用法律的方式去处理和对待生活中的问题,或者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无从下手。是“知”而不懂“行”,而最终不“行”。这样情况的出现和我们教材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是有密切相关的,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定要多教授些和日常生活相关系的法律,并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增强同学们的法律意识,让学生从小事入手,主动运用所学过的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一)营造浓厚法律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浓厚法律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能让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同身受,学习法律,并爱上法律。为此,我们学院的做法是:1.利用LED显示屏、宣传橱窗等载体开展法律文化教育;2.建设12个法律文化宣传灯箱。按照主辅兼容、格调高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理念,建设12个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法律文化宣传灯箱,打造法律宣传阵地。灯箱内容融入法律文化建设元素,与校园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和育人工作相结合;3.在各个系部教学楼下摆放展板,宣传和专业有关的法律知识。通过LED显示屏、灯箱、展板这些画面、灯光,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到法律文化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活动让大学生汲取法律知识,提高法治观念

  1.在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站开设“校园法治动态”栏目,让学生汲取法律案例故事

  我们学院在校园广播站开设“校园法治动态”栏目,每周都会为学生播报相关法律知识和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在优美、愉悦的音乐伴奏声中,学生听着动生动有趣的案例,定能激发学生学法、懂法、用法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2.举办各系模拟法庭活动,在庄严的庭审过程,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技能

  我院将模拟法庭活动列为教学常态化工作,每年在每个系各开展一场模拟法庭活动。活动中庄严的庭审摆设、肃穆的法庭、端庄的法官服、对称的法庭陈设等,无不体现了法律的内在美。正是这些内在的美,让学生对审判产生尊重,对法律产生信服。

  模拟法庭活动,是将文本的法律变为应用的法律,这是一个法律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也就是庭审的过程也处处充满了美。如审判程序的层层展开,辩论的顺序、层次与节奏、审判独立原则与检察监督无不体现了比例、协调、节奏、层次、均衡之美。如果理解了法律的程序美,也就能运用法律,让法律保持协调,让其他诉讼参与人达到神与情的交往。

  总之,利用模拟法庭这个活动,让学生体验法律的内在美和程序

  美并更好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三)与教学相结合,通过法律情景剧分析感染学生,让学生爱上法律

  法律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容易流于说教,学生不易从内心中认同教材上的内容和思想,而将法律情景剧融入课堂,将流于空洞的说教式内容融于自己制作出来的法律情景剧中分析,用感人,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案例分析佐证教学内容,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这样的思想和价值。

  具体的实施过程是通过教师的指引,由学生确定一个有关法律的主题,撰写成剧本,选好演员,并用手机进行拍摄,电脑软件进行剪辑,最后播放并讨论的形式。具体实践中,主要由4个环节构成,它们分别是“撰写情景――表演、拍摄情景――剪辑情景――探究情景”。这样通过学生的自编自演,以情动人,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用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潜移默化,形成轻松、愉快、合作、和谐的良好课堂氛围,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式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能极大地提升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实践表明,以法律情景剧分析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远远胜过老师的苦苦说教。

  当然,剧本案例的选择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选取的案例要经典,案例的分析以正面为主;第二,选取的案例要尽量实时,因为这样才会吸引学生的关注,触动学生的心灵,才会引导学生对于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自觉认同。

  (四)善于让大学生把所学法律知识化为行动,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一个人仅仅知道是不够的,只有从情感上产生爱好,才能心悦诚服,才会在行动中发挥最大的积极性。例如前段时间一个学生发了信息来感谢我,说他们旅游时,因为下雨本来安排的踩单车项目临时被取消,旅行社原想不承担责任,但是由于同学们法律意识强,在与他们签订合同前就注意写明如果不能完成既定行程,就应采取补救措施,不能忽略不计,后来他们就利用这个条款与旅行社力争到底,并最后

  获得了胜利。这位学生说,如果不是受到学校法律文化的熏陶,知道应该注意合同的条款,他们也不会采取法律的武器,或许会不了了之,因此会将所学化为行动,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技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多么地重要。

  总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观念水平影响着整个社会法治化建设和国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因此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不是一早一夕的事情,需要国家、学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大学生与全面依法治国篇二

  青年大学生要深刻领会四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在公报中“党的领导”共出现了13次,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应当认识到,法治蓝图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深刻把握当下具体国情,细致学习我国社情,把青年大学生的时代责任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新的伟大实践。

  青年大学生要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法治理念、信仰法治精神、捍卫法治权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积极履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青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力军。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意气风发,开拓奋进,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了应有贡献。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面临更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极为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年轻

  一代大学生应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法治理念、信仰法治精神、捍卫法治权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积极履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使命。为此,我们向全国大学生朋友们发出倡议:

  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身处社会发展最前沿的我们,当努力学习、接受法治理念,以道德法治引领思想,用规则法律规范行为。树立法律权威,需要我们内心的拥护和真诚的信仰。让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依法治国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做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遵守法治,一是要求我们学法知法,培养法治思维,锤炼规则意识;二是要求我们遵规守法,身体力行实践法制规范;三是要求我们懂法善用,依法办事,依法维权。让我们争当厉行法治的公民表率,用实际行动为鲜明导向,引领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不负“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时代青年之名。

  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捍卫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新时期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作为改革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当代大学生应从我做起,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依法治国,捍卫公平正义。让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用生动的青年实践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助力护航。

  功成不必在我,责任舍我其谁!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大学生朋友们,让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德法兼修、明法笃行,弘扬法治精神、共筑法治梦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大学生与全面依法治国篇三

  一、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从总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方面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明确要求。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决定》的现实意义以及大学生应当如何践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方略。

  依法治国从我做起

  党的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从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至今中国在法治国家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中国法制法规体系还存在漏洞缺失,社会法治观念还较淡薄,官员权力滥用、国人道德缺失现象时有发生。

  在全会上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为发展中国特色的法治化反腐新路径指明方向。以“打虎拍蝇”为主题的反腐风暴高压推进,其中一些委员受到开除党籍处分,撤销职务。据统计,在以后的21个月里,光省部级干部,就有近50人落马,每两个月,落马5人。在某些省份,有近一半被查。在依法反腐上取得进步。中共从严治党的举措深获民众支持与赞许。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践行依法治国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邓小平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江泽民指出,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胡锦涛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应该紧紧记住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重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培养法律思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

  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并运用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

  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我们要培养法

  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应当指出,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范围将越来越广泛,人们面临的法律事务必然会越来越多。这既对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供了良好条件。

  最后,大学生应该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例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少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大学生在自己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宣传法治观念,帮助人们彻底根除“权大于法”、“要人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残余思想,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使人们了解、熟悉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大学生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我们要在保护好自己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树立法治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根本上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打心底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七: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依法治国

  

  大学生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大学生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下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又是促进我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和新生力量,他们法治观念的强弱必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一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法者,天下之公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依法治国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对以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全方位部署。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中,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科学立法是引领。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才能筑牢人们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坚实平台。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严格执法是关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解决好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等问题,惩治执法腐败现象,才能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牢牢树立起法治权威。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保障。“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无论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

  权,还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更好服务于民,或是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都是为了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全民守法是基础。“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而应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担当起法治建设的责任。同时,也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全民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就有了最可靠的保证。

  大学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二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执政党必须依法执政,并把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崭新课题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继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指出:“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越是繁重,越要增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越要注重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依法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引导和规范各种社会行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有利的法制保证。”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强调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是执政党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由于我国专制人治历史传统、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以党代国”思想的残留以及执政经验不足等原因,共产党在执政初期不是依照法律,而是采用政策和高度集权等方式执政,曾出现“用政策代替法律——政策至上,全民学两报一刊——社论至上,落实最新指示不过夜——最高指示至上”的不

  正常现象。共产党不实行依法执政,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巨大挫折,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巨变等。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善于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总结教训,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这一科学论断,开始了富有重大意义的从人治向法治进程的重大转变。XX年党的十二大修改的党章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在党章中首次明确规定了政党运行法律化的原则,这突出表现在邓小平同志强调的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这个问题上,“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等论断,充分表明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制度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在“法治”治党理念要求下的以制度治党,最终实现彻底根除和克服人治“治党”现象,摒弃“人治”治党模式,建立和完善“法治”治党机制。经过XX多年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艰辛探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邓小平同志的法制事业再次推向前进。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方略写入党章,并载入宪法,进一步明确地把治理国家的方式由“人治”转向了“法治”,这标志着党的“法治”理论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十六大修改的新党章再次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一原则。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面对当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高瞻远瞩地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这一重要而又深远的课题,把党的依法执政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要求,开拓了“法治”治党的又一新航程。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艰辛探索出的一条治国的基本规律,亦是新世纪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二、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的辩证统一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突出法治不是要削弱党的领

  导,更不是要取消党的领导。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是依法治国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推动者,而不是妨碍者。第一,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决定着依法治国的方向和进程。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但人民要党来代表和组织,才能保证法制顺利有效地推进,避免无政府状态。第二,依法治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而人民的权利和利益要由党来集中、提炼和体现。第三,党的理论、主张和政策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依据和灵魂。社会主义法制是党的理论、主张和政策的制度化和具体化,体现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高度一致。因此,在依法治国的整个进程中,始终要坚持党的领导。

  其次,依法治国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历史任务,是一项面向新世纪的伟大工程,它涉及各条战线各级组织的体制、机制、组织机构、人事制度和人的问题,情况复杂,困难较大。这样的伟大工程无疑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需要广大的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地进行,需要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前进。

  (二)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的基础是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行民主政治,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奋斗目标,是党领导的本质所在。事实表明,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依法规定民主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使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确保民主原则的落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是有区别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反映的是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整个法律体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是为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服务的。我国的政治体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必然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依法治国只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并且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上的。

  党的十五大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并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实际上指出党的领导的本质就在于执政为民。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都是为了发展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发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人民民主的根本途径,江泽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的关键在于依法执政

  实现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的统一,关键在于党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转变。党领导方式的转变总的来说要做到两个统一,即坚持党的领导与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统一,这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做到第一个统一,即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一人民主权原则是党的领导的前提和归宿,因为共产党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所以党的领导是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并且只有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原则;做到第二个统一,是因为党处于领导地位,主要靠自律很容易出现专断和偏差,因此,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把人民的意志用国家的意志表现出来,但党的一切活动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本身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地位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一个基本的方面就是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们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实行依法治国,不是削弱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具体来说,就是党要建立民主、科学的执政方式,即依法执政。

  三、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依法治国的核心内涵是使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至高无上。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超越法律之上。它既是一种坚持“法律的统治而非人的统治”的治国方略,又是“一种应当通过国家宪政安排使之得以实现

  的政治思想”。社会主义法律是由党领导人民制定的,但它一经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就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置于法律之下,而且更应该遵守宪法和法律,做到依法执政。党依法执政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

  依法治国首先要求共产党依法执政。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集中体现,是治国的关键。同时,党的执政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意志、人民的意志和国家意志的统一体现。党的方针政策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指针,凡经过实践证明是成熟的、成功的和正确的,就应该上升为国家法律,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也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宪法和法律只有得到执政党的遵守,才能进而得到整个社会的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只有在执政党中树立起来,才能进而在整个社会树立起来。可见,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党依法执政,才能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促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依法执政是体现党的先进性、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体现。党是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的先锋队,是“三个代表”的体现者和实践者。党的先进性的本质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领导职责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是领导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与执政的最根本的合法基础是根植于民,为民谋利,受到人民的信赖和拥护。实践证明,党要代表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可靠的途径就是严格遵循以民主性、科学性和稳定性相统一为基本特征的宪法和法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就要求党依法执政,支持和尊重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力。这样,党依法执政才能永葆先进性和生命力,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改善党的建设,不断把依法治国推向前进。

  四、依法治国为依法执政提供制度和理念上的保证

  法律是最高的非人格化权威,法律的基本精神是法律的统治。在实际生活中,尽管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处理,都要由具体的人来进行,但是,问题的实质在法治精神的制度安排。

  (一)实行依法治国,从制度上保证依法执政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可以使作为实际统治者的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法定的规则和程序去实施统治

  实现党的领导行为规范化,必然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自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是要依法决策。无论是决策目标还是决策方案和决策程序,都不能与法律相抵触,都必须严格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就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关系而言,法律与政策相比,更具有权威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对于广大人民来讲,政策只能起引导作用,一般不具有强制性,而法律则不同,它是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因此,我们党在领导人民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中,必须克服重政策、轻法律的思想,确立宪法和法律高于政策的思想,养成不仅按党的政策办事、更要按照法律办事的习惯。二是要依法行使权力。领导者行使职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授权进行,不得越权,不得专权,更不得把职权作为特权,凌驾于法律之上,以权乱法,以权代法。

  (二)树立“法治”理念,为依法执政提供必要的理念支持

  “法治”作为“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式,其科学内涵不仅指法律制度和依法办事这种外在形式本身,它更注重的是一种法的内在精神理念,“法治”要求的是渗透到法的实体和程序上的一种特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原则。因此,“法治”不能单纯看作是一种治国的方略,还应看到是一种视法为最高权威并追求法的合理性理念、文化和价值,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法治理念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可见,中国共产党要依法执政,仅“有法”和“依法”这种外在形式是不够的,还要求党内全体成员树立坚定的依法治党、依法执政的理念。法律权威是与人们对法律的接受相联系的,来源于人们对法律的普遍信仰。因此,理念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人们思想上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当前,党内有不少人法治的理念、意识相当匮乏,不习惯受制于法律的约束,人治和专制思想还相当严重,这是制约党依法执政的理念障碍。

  树立法治理念,崇尚法律的权威和至上性,是实现依法执政的一个重要保障。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在于当个人的意愿与法律的规定不一致时,是“法大于人”还是“人大于法”,即法律是否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问题。“人治”提倡圣君贤人的道德教化,主张因人而异,推崇个人权威,即“人大于法”;“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针对事而不因人而异,提倡一般性规则,弘扬民主,法律至上,即“法大于人”。在依法执政的过程中,“人治”思想的最大要害在于以领导者个人的权力破坏法律。因此,实施依法治国,树立“法治”理念,崇尚法律权威,营造良好的法制人文环境,可以促使依法执政更好更有效地开展。

  大学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三

  中共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预示着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将建立起来一个新的体系——“法治体系”。

  自XX年的十五大提出要在XX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来,我党一直在不断地推进法律体系的建设,时至今日这一目标已如期实现;此次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未来要形成“法治体系”,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法治体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应包含多方面内容:排在第一位的是党的依法执政,然后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社会共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体系”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法治化。其意义在于充分保障公民权利、提升公共决策绩效、建设和谐社会、维持国家长治久安。

  中共报告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将从“国本”法律观回归“人本”法律观。这一法律观将使中国法治在价值理念上发生重大变化。

  自十七大以来,我国的法治工作有两项基本成就:一是法律体系如期形成。中国仅用XX年时间就走过了他国XX年走过的道路,改革开放之初“无法可依”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二是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其成就可与经济相媲美。

  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也应当看到目前我们仍存在一些问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法律的实施特别是法律准确、有效、全面、统一的实施就成为法治建设新的主要矛盾。中国建设法治国家已进入攻坚时期,因此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必须要解决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法治思维是以合法性为判断起点而以公平正义为判断重点的一种逻辑推理方式。其包含四方面内容并要相统一:“合法性思维”,即任何行政措施的采取、任何重大决策的作出都要合乎法律;“程序思维”,要求权力必须在既定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运行;“权利义务思维”,即以权利义务作为设定人与人关系及人与公共权力关系的准则;“公平正义思维”,即公权力要以追求、维护公平与正义为价值尺度。

  报告重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就是要用平等的宪法原则去“反人治”“反特权”“反腐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

  报告强调的就是要把领导干部已习惯的行政思维、领导思维、管理思维转变为法治思维。领导干部要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典范。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应成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和管理社会的基本功。

  中共提出到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其中法治又有新目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中国法治建设有三个关键问题:一解决党的依法执政问题,只要党能够依法执政,法治国家就有保证;二是建成法治政府的问题,只要能够依法行政,法治国家就有希望;三是司法公正问题,只有公正司法,人们才会信赖法律。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要注意两个“权威”一是法律的权威,即宪法法律至上;另一个是司法的权威,它是维护法律权威的权威。没有后一种权威,前一种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司法是法治的“最后一道防波堤”。

  报告就此提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深化司法改革的关键,应继续深化司法职权配置,把法治的重心建立在司法之上,党和国家要逐步习惯通过司法实现长期执政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将宪法赋予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落到实处;通过提升司法机关的政治地位和落实其宪法地位来树立司法权威。

篇八: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依法治国

  

  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公正法治

  法治内蕴着人性追求,具有内在的人性价值。应当以人性论的分析方法分析法治,这对于法治理论研究和法治实践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公正法治,希望大家喜欢。

  当代大学生公正法治篇一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都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

  一是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加强立法工作,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近年来,政府立法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过去五年间,仅国务院就向全国人大会提交39件法律议案,制定、修订了137件行政法规。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改革和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

  史起点上,立法工作面临着十分繁重的任务。要进一步增强政府立法工作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产品质量和安全、规范政府自身行为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的立法;特别要注意加强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立法。加强立法工作重在提高立法质量。要创新政府立法工作的方法和机制,扩大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在法律法规起草、修改过程中,要通过组织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法规、规章,原则上要公布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二是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

  使职权、履行职责。政府的组织、政府的权力、政府的运行、政府的行为和活动,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都要受到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和约束。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必须与宪法和法律保持统一和协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的现代行政执法观念,形成职责权限明确、执法主体合格、适用法律有据、问责监督有方的政府工作机制。合理界定和调整行政执法权限,明确执法责任,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制度。加强对行政收费的规范管理,改革和完善司法、执法财政保障机制。健全行政复议体制,完善行政补偿和行政赔偿制度。认真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帮助困难群众实现诉讼权利,使人人都能享受到平等法律保护。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保持清正廉洁,促进行政执法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是加强执法监督,确保行政权力正确行使。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然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确保权力正确行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综合运用各种监督形式,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政府权力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行使。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的监督,主动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大力推进执法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度。改善和加强新闻舆论对行政执法的有效监督。切实强化政府层级监督,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的作用。要把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作为重点,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确保监督到位、有力、有效。

  当代大学生公正法治篇二

  说起依法治国,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我们曾在初中的课堂上接触过它,在每天的新闻联播里接触过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事

  情与它有关呢?依法治国似乎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一个只存在于纸上的词汇。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的生活处处渗透着法律,我们出门行车有《道路交通安全法》,我们就业工作有《劳动法》,我们生活的校园有《校园安全法》,我们逛街购物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着法律的底线,我们享受的每一项权利都有着法律的明确规定。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法律,没有正常的秩序,人们任意妄为,我们的社会很可能混乱的无法想象,更不用提发展,提建设。所以说,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到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大到企业的生产运营,国家的政治,经济,都离不开法律。

  那么,怎么样让法律走进我们的生活中呢?下面我来讲一个生活中法律案例。

  逢年过节,同学聚餐是很常见的事情,在餐桌上敬酒也是一种文化传统。但是,小酒怡情,大酒伤身,广东某饭店内就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个悲剧。一群青年人因为喝酒过量导致其中一人死亡。事后家属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劝酒者和酒店老板共同承担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由于过失侵害他人人身者,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在这个事件中,喝酒,无伤大雅,但劝酒者应当意识到,他的行为会间接对饮酒者造成伤害,即,构成侵权。所以说,喝酒悠着点,劝酒也担责。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件件令人触目惊心。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药家鑫案件,这些饱腹诗书的高材生们着实令人痛心。原本是天之轿子,国之栋梁的他们,因为冲动,愤怒,心理扭曲等原因,夺取他人的生命,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也毁了家人对他们的期望。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为什么这些寄托了无数人梦想和希望的天之骄子们,会做出如此令人惊骇的事情呢?正是由于他们法律意识的薄弱,心理上的不成熟,才会让冲动的魔鬼越过了法律的底线,一失足,便成千古恨。

  生活中,法律是一把戒尺,界定了我们的行为准则;法律是一扇屏障,保障了为我们的生活秩序;法律又是武器,可以为我们所利用,维

  护自己的权益;法律更是警钟,在我们被愤怒冲昏头脑时,把我们拉回理智的边缘。只有人人都能遵法守法,学法用法,我们的社会才能安定有序,我们的国家才能稳定发展,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这一切就是需要让法制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哲人康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法则".所以,亲爱的朋友们,让法律走进我们的心里吧,让它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让我们共同携手,用我们心中的法律,为明天美好的生活筑起一道坚固的城墙。

  当代大学生公正法治篇三

  一、依法治国,首先必须依法治“官”,全力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滋长

  依法治国,首先要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依法行使权力并依法约束自己。现在不少干部公仆意识淡薄,特权思想严重,谋“官”谋“位”,不择手段;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大案时有耳闻,这给依法治国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因此,也可以说,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官”,用法律手段对少数腐败分子进行坚决的打击,更重要的是,要像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完善法律制度,加大打击力度,使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敢腐败,不能腐败。

  二、依法治国,必须依法行政,全力扫除“人治思想”和“官本位观念”

  实行依法治国,核心和关键是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各级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经济。文化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受法律的制约。从目前的情况看,地方各级行政机关抽象行政行为不合法,具体行政行为不依法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如屡禁不止的“三乱”现象和随意加重农民负担的做法,即为典型例子。一些行政官员将依法行政解释为加强、保障行政权,并借机扩大行政权,就是不提监督、规范、控制行政权,在“依法行政”之“法”里塞进本机关、部门、行业的、“私货”,强令执行,在一些垄断行业尤其如此。诸如“黑头(法律法规)不如红头(党政机关文件),红头不如白头(领导批条),白头不如口头(领导谈话或指示)”一类以政策取代法律,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这与依法治国的要求是完全背离的。各级政府必须明确依法行政的内涵和要求,把握职权法定,越权无效,法律优先,权责统一等原则,做到法无明确规定的行为,政府不得行使;法律规定的政府行为,不仅要做到符合实体法,而且要符合程序法,按照法定的程序、步骤去履行职责。各级行政官员,必须依据法定职权,正确行使权力,按照法定程序,把各自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办好。

  三、依法治国,必须维护法制的统一性,全力排除对立法和法律实施的各种干扰

  维护法制的统一性,是顺利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保证。当前,个别或局部利益对立法和法律实施的干扰,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法制的统一性。在立法方面,各主体通过立法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日益强烈,使立法内容难以摆脱个别或局部利益的干扰和影响。当立法内容涉及相关部门或地区的局部利益时,协调过程难度加大,立法进程被无端拖延;而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或明或暗地将部门利益凌驾于法律之上,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使法律难以正确有效地施行。上述的各种干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没有统一的会制就不可能有统一的市场经济。因此,”必须全力排除一切干扰,努力维护法制的统一性。

  四、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司法公正,确立社会主义决制的权威

  公正司法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运用法律主持公道,惩恶扬善的行为。当前,我国的司法情况,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忠于法律,忠于人民,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维护了社会正义。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司法不公的事件还时有发生,有的地方普通公民受了侵害却求告无门,少数司法人员滥用权力,构私枉法。这些现象直接威胁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最后防线,动摇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维护司法公正。首先,要依法切实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其次,等进一步加大司法改革力度,尽快健全公正执法的保障制约机制,从制度上维护司法公正。此外,还要坚决纠正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消除“打官司就是打关系”的不正常现象,树立司法机关的公正形象。

  五、依法治国必须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确保法律的正确有效实施

  失去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都不能脱离监督和制约。各级监督机关要切实履行职责,完善执法检查机制,强化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果。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的监督作用。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监督。各级党政领导要严肃认真地对待群众来信来访,以使那些求告无门的普通公民的最后一线希望不至于落空。

  六、依法治国必须强化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再好的法律制度也会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深入地在全体公民中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体公民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当前,法制宣传教育,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面向广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增强他们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经济事务的本领,依法决策、行政、办事,依法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权利。二是面向农村广大群众,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法律知识,弄懂、掌握常见、必用的法律规范,既知道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又

  能老实守法,自觉地用法律约束自己,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1、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2、依法治国的内容:

  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②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④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⑤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⑥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依法治国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江泽民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第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的各项工作,主要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第三,宪法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首先,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其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四,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推荐访问: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 践行 当代大学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