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有哪些(4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有哪些(4篇)

2023-05-01 15:55:04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有哪些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萧红小说中女性意识研究综述

  作者:李云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1期

  摘

  要: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曾被鲁迅誉为才华胜过丁玲和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的一生及作品也非常有研究价值。本文从萧红小说女性意识角度研究的现状、发展分期、类型、评价等方面去探讨萧红小说的发展,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弊端及今后改进发展方向。期望今后能更加客观理解萧红以及其独特风格的作品。

  关键词:萧红

  女性意识

  比较

  问题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42-021引言

  对于以“萧红”为主体的研究近些年来呈愈演愈烈的势头,包括报纸、杂志、网络和电影,一度出现了“萧红热”。这位自传型、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创造了许多具有反抗意识的女性形象。她用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园,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2萧红小说研究现状

  对于萧红文学价值研究也有很多的角度,比如心理学透视角度,创作源流角度,儿童视角,女性视角,悲剧视角,乡土小说研究等一系列视角。从女性意识定义来看,首先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女性意识相对于男性意识而言,在文学作品中主要是女性作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对社会人生、女性生活以及女性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与把握,是女性作家自我意识的流露和表现。

  自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萧红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确立期(1935-1942),鲁迅和胡风对《生死场》的经典性评价,开创了萧红研究的先河。二是回忆期(1942-文革结束前后),此时多为悼念性文章,表达了友人、朋友对萧红本人及其作品的感性印象,较有影响的是茅盾为《呼兰河传》作的序,骆宾基的《萧红小传》,丁玲的《风雨中忆萧红》。三是发展期(新时期至今),新时期以来,萧红研究一度形成热潮并呈愈演愈热的趋势。

篇二: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有哪些

  

  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的内容及格式要求

  一、内容要求:文献综述是在研究选题确定后并在大量搜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课题或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的综合性介绍,目的是理清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及尚存的研究空间,它既可以给研究者在充分借鉴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还可以帮助读者(或论文审阅者)明确本研究的新意所在。因此,写好文献综述,对于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文献综述的结构一般由下列成份构成:1、标题。文献综述的标题一般多是在论文选题的标题后加“研究综述”或“文献综述”字样。2、提要或前言。此部分一般不用专设标题,而是直接做为整个文献综述的开篇部分。内容是简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本课题涉及到较前沿的理论,还应对该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最后要介绍研究者搜集的资料范围及资料来源,其中要讲清查阅了哪些主要著作、在网络中查询了哪些资料库(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并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搜索(如通过输入“关键词”或“作者名”或“文章名”进行搜索,一般用精确匹配),共搜索到的相关论文的篇目数量多少,对自己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有多少等信息。3、正文。这是文献综述的核心部分。应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对自己搜集到的有用资料进行系统介绍。撰写此部分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对已有成果要分类介绍,各类之间用小标题区分。以下是常见的分类线索:按时空分类(如: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与国内研究现状);按本课题所涉及的不同子课题分类;按已有成果中的不同观点进行分类,等等。其二、既要有概括的介绍,又要有重点介绍。根据自己的分类,对各类研究先做概括介绍,然后对此类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重点介绍。重点介绍时

  要求要点明作者名、文献名及其具体观点。无论是概括介绍还是重点介绍的文献资料均要求将文献来源在参考文献中反映出来,但不要求一一对应。4、总结。对上述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研究趋势及价值进行概括与评价。此部分应着重点明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已有成果为自己的研究奠定了怎样的基础或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与尚存的研究空间(本课题已有研究中存在的空白或薄弱环节)。5、参考文献。要求列出的参考文献不少于10种,并按论文中的参考文献的格式将作者名、文献名、文献出处、时间等信息全面标示出来。二、格式要求:1、字数要求:3000字以上。2、打印格式:纸型—A4;单面打印;字号:标题--宋体三号,加粗。作者及单位名—宋体四号。正文--宋体小四号。参考文献格式按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书写。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厘米;行间距:1.5倍距离;字符距离:标准。页码设置:居中。3、排版格式:(示例)××××××××(选题)文献综述专业   班级   作者   指导老师××××××(正文)。

  [1]××××××[2]×××××××

  参考文献

  ×年×月×日

  文新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古代文学: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文关怀2.论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关怀3.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4.《诗经》中的叠字及其变式研究5.试论《诗经》怨刺诗6.《离骚》象征手法探微7.《离骚》神话研究8.孟子的论辩艺术浅析9.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10.《战国策》细节描写之艺术成就11.《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12.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13.论屈原在抒情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14.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之比较15.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16.论《左传》中的妇女形象17.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18.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19.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20.《左传》与《史记》的战争描写艺术之比较21.汉赋审美情趣的演变22.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23.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24.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25.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26.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27.曹丕、曹植诗风比较论28.从蔡琰的《悲愤诗》看其忧患意识与生命意识29.从曹丕“文人相轻”看中国古代批评家的批评态度30.从陶渊明、孟浩然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31.试论陶渊明作品中的菊(或酒、鸟等)意象32.陶、谢山水田园诗审美特征比较研究33.浅议鲍照乐府诗的“俊逸”特色34.论庾信前、后期作品文风的转变35.潘岳《悼亡诗》与元稹《遣悲怀》比较研究

  36.浅析《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37.论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38.论《韩非子》的寓言艺术成就39.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40.《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41.从汉赋的特点看汉人的审美观

  42.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43.从庾信前后期文风的转变看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44.浅谈六朝志怪小说与神仙道教之关系45.论玄言诗在山水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46.论《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形象的地域文化性及成因47.《诗经》农事诗的历史价值分析48.从《鸿门宴》看西楚霸王项羽的悲剧性格49.《庄子》寓言思想意义浅析50.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51.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52.从《秋兴八首》谈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53.“清空骚雅”、“幽韵冷香”——论白石词的艺术特色

  54.论白居易新乐府的时代意义55.论唐传奇中风尘女性的形象56.论杜牧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色57.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58.王维和李白山水诗思想内蕴的比较59.论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诗歌艺术特色60.从高适边塞诗看盛唐气象61.论王安石的词学主张62.论李商隐诗的佛学意趣63.论李贺诗的怪诞64.论白居易感伤诗的生命意识65.试析想象力在李贺和李白诗歌中运用的同与异66.浅论传奇《紫钗记》对小说《霍小玉传》的继承与创新67.论霍小玉形象的塑造68.论白行简词的艺术特色69.论“风尘三侠”形象的道德内涵70.论杜牧史论诗的人文意识71.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72.论韩愈散文的“气”73.论苏洵散文的艺术特色74.论苏轼散文中的“超然”75.论苏轼词中的“梦”76.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77.论苏轼黄州词的精神境界78.论辛弃疾婉约词的艺术魅力79.简论辛弃疾农村词的艺术特色80.论辛弃疾词风的产生

  81.论李清照诗的思想性82.论李清照词中的女性视角

  83.论李清照词中的“愁”84.论皮日休小品文的政治意义

  85.论张元干对佛道思想的汲取86.论王安石咏史诗的翻新与讽喻

  87.论张孝祥词的美学特征

  88.论张孝祥诗词中的爱国精神

  89.论李煜词的“真”90.论李煜和李清照后期词作中悲剧体验的差异91.比较温庭筠、韦庄婉约词风之异同92.从黄庭坚诗的创作看江西诗派的创作思想9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94.论陆游诗歌在艺术上的继承与创新95.论柳永词的俗与雅96.论柳永词中的赋法97.论苏轼诗歌的理趣美文艺学:1.论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对文艺创作的双重作用2.论创作者的艺术欣赏对其创作活动的意义3.对艺术欣赏者的再创造问题的探讨4.论新写实小说之“新”5.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艺术表现6.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性问题7.自然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意义及其局限8.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关系一议9.“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接受美学中的相关理论10.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11.语言教学与审美教育12.日常生活与审美13.论情感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转换关系中的作用

  14.论抒情文学中的意象及其意义15.艺术散文中的意象和意境问题16.文学生产特征论17.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关系论18.论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19.从文艺欣赏中的避难就易现象看文艺的娱乐作用20.文艺的审美意义与娱乐作用关系谈21.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异同论22.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各自的特点及其趋近现象23.试论9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艺术风格24.“戏说”的历史剧与历史剧的虚构性问题25.历史剧的“戏”说与“非戏”说26.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双重轨道上行走的科幻小说27.科幻小说审美特征论28.“韩风”何以西来?29.作为文艺创作的基础的“生活”究竟在何处?30.艺术积累与生活积累关系谈31.有意积累与无意积累及其意义32.文学阅读中的接受与创造33.文学创作中的主体间性问题34.文学阅读中的主体间性问题35.艺术真实与艺术倾向关系论36.论文艺创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多重性37.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价值取向的实现及其条件38.现实性的矛盾与历史性的悖论39.网络文学审美特征论40.在文学与非文学的接壤处呈现41.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42.网络的虚拟性与真实性问题

  43.从《英雄》到《十面埋伏》44.从小说到电影:琼瑶凭什么吸引接受者?45.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学意味问题46.对一种非文学对象的文学探讨47.中学的文学教育与小学的文学教育异同论48.当代视野中的“雅文学”与“俗文学”及其关系

  现当代文学:1.鸳鸯蝴蝶派小说新论2.胡适对现代新诗理论的贡献3.郭沫若诗歌的情感特征4.冰心散文的语言特色5.从《伤逝》看鲁迅的爱情观6.论庐隐小说中的情智冲突(或情感模式)7.比较郁达夫与庐隐的小说创作8.论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或知识分子形象)9.论“冰心体”散文的语言特征10.论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11.论何其芳《画梦录》的主体意识12.论张资平的小说创作13.施哲存小说创作论14.穆时英小说创作论15.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16.论《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形象对传统母性的颠覆17.论丁玲早期创作中的女性形象18.张天翼与沙汀讽刺艺术的比较19.闻一多诗歌创作中的死亡意识20.论穆旦诗歌的自我意识21.论萧红小说的生命意识(或女性意识、抒情性)

  22.论政治文化心理与30年代文学的关系23.《家》中觉慧的形象与《寒夜》中汪文轩形象的比较24.论巴金前期小说的青春气息25.论茅盾小说中的民族资本家形象26.论老舍小说的“京味”论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形象27.论周作人散文的“苦”与“涩”28.论梁遇春散文的哲理性29.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30.论戴望舒诗歌的感伤情调(或意象体系)31.论藏克家诗歌的情感特征(或形式技巧)32.论曹禺话剧的诗性特征

  33.论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34.论赵树理的农民题材小说35.论孙犁农村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36.赵树理与孙犁农村题材小说的比较37.论《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38.从《华威先生》和《在其香居茶馆里》看张天翼与沙汀讽刺艺术的异同39.论《围城》的讽刺艺术40.论张恨水《金粉世家》中的爱情悲剧41.论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42.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43.论莫言小说的形式感44.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45.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46.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47.论舒婷的诗歌创作48.“女性散文”研究

  49.论巴金的《随想录》50.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51.王蒙小说研究52.论刘心武的小说53.论王安忆的《长恨歌》54.港台文学研究(如论琼瑶、三毛、席慕容、陈映真、金庸等人的创作)55.《白鹿原》的文化底蕴56.论新时期通俗文学57.中国当代电影文学中的女性形象58.“第5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周晓文、田壮壮等)的作品研究59.当代都市小说研究60.论“前17年”的政治抒情诗61.论郭小川的诗歌62.论穆旦建国后的诗歌创作63.论艾青建国后的诗歌创作64.论文革的“地下”诗歌65.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66.论顾城(或舒婷、北岛)的诗67.论新生代诗的美学特征68.论归来诗人群的创作69.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70.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71.论贾平凹的《废都》72.论90年代的女性写作73.论革命历史小说的美学特征74.论茹志鹃的小说75.论池莉的小说76.论方方的小说

  77.论铁凝小说中的少女形象78.论贾平凹的小说的地域色彩(或寻根意识)

  79、论张承志的小说80.论残雪小说审美意识81.论张洁的小说82.论林白小说中的女性形象83.论陈染小说中的母女关系84.论当代女性小说与死亡意识语文教学论:1.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2.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3.刘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4.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5.语文课堂调控艺术初探6.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7.语文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可选子题)8.论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9.学校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10.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11.论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语文诵读教学的艺术13.论语文自主学习14.语文批评与语文教育的发展15.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策略16.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观

  18.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19.语文特级教师研究(可选子题)20.对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思考21.语文教科书内容及其价值取向分析22.对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的思考23.学生亚文化与语文教育24.试论语文探究性学习25.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初探26.对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思考27、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发展28、发展性评价理念与语文教育29.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30.多样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31.试论阅读多元解读与阅读教学32.说课的艺术33.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4、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5、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发展观36、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现代汉语、古代汉语:1.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2.“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考察3.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4.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5.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6.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7.

  X地民歌(历史、人物、传说、风俗、民谣、山歌、小调等)研究8.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9.形声字起源试论

  10.广告语中的逻辑错误分析11、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12.女字旁汉字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13.论取名艺术14.论地名中的文化蕴涵15.网络语言不同角度的考察与分析16.从流行语透视社会心态17.字、音节、语素、词的相互关系探讨18.现代汉字构形特点研究19.谈连动句20.谈兼语句21.后缀“子”的类型和意义22.广告语中仿拟成语的利弊分析23.手机短信的言语风格初探24.歇后语与语言幽默25.“副词+名词”结构研究26.现代汉语打造新词的几种手段27.对偶与汉文化28.网名面面观29.古今汉语语序比较研究30.汉字笔顺作用初探31.《论语》代词研究32.《诗经》“其”字用法研究33.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34.汉字教学方法研究35.简体字与繁体字研究36.成语中反映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37.《战国策》语言艺术38.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疑问句39.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40.毛泽东诗词夸张辞格探析41.情景喜剧的语言艺术——从《我爱我家》谈起42.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词语运用特色43.古汉语连绵词研究44.中学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45.从会意字看古代文化46.汉语地名的文化意义论析47.汉字与相关文化现象(字谜、对联)研究48.《说文》贝部字研究49.X地方言中的古语词研究50.X地方言特点研究(可侧重词汇、语法方面)51.汉语近年来的新词语研究52.汉字前途讨论研究53.X作家(作品)语言运用特色研究54.家乡人名、地名、演变的文化背景及语言因素55.手机短信语言研究56.社会用字规范状况调查57.几种句法分析方法比较58.当代社会顺口溜研究外国文学:1、论古希腊神话的特质及其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2、试论荷马史诗的时代主题及其艺术成就3、论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和艺术风格

  4、从《俄狄浦斯王》看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成就5、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悲剧艺术比较6、东西方悲剧精神的比较研究7、论但丁《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8、《巨人传》与法国文艺复兴精神9、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形象研究10、论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11、试论莎士比亚喜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12、论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成就(四大悲剧或《哈姆莱特》)13、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男性(女性)形象14、从《伪君子》看莫里哀古典主义喜剧的艺术成就15、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16、论《浮士德》的思想主题及其艺术特色17、论《浮士德》的人物形象及其辩证思想18、论浮士德人生追求的主题意义19、从《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看拜伦浪漫主义诗歌特色20、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丑对照艺术原则21、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22、试论《红与黑》的艺术成就23、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24、论《高老头》的典型人物及其主题意义25、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26、论《人间喜剧》的思想主题与“巴尔扎克式”小说的艺术特征27、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小说艺术成就28、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简?奥斯汀的妇女观29、论《简?爱》的艺术成就30、论《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31、试论狄更斯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流浪汉小说”特征32、论狄更斯笔下的“小人物”形象33、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34、论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艺术成就35、论果戈理的幽默讽刺艺术36、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研究37、屠格涅夫小说艺术研究38、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艺术特点39、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及其艺术特征。40、莫泊桑短篇小说研究41、从《玩偶之家》看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艺术成就42、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命运主题43、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意识44、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人物形象45、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小说的艺术成就46、试论《战争与和平》的艺术成就47、论《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构思及其主题意义48、论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心灵辩证法”49、从《复活》的人物“复活”看“托尔斯泰主义”50、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51、论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52、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小说成就53、论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54、论《母亲》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55、论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56、试论劳伦斯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研究及其文化价值观57、论《儿子与情人》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58、论《虹》的三代人情爱观及其思想意义59、试论海明威长篇小说中的反战主题和“迷惘的一代”人物形象60、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及其“硬汉性格”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填写要求主要环节的基本要求:统一填写以下内容中外文献查阅要求:首先,要尽量查阅原始文献,尽量避免文献征引的错误或不妥;其次,尽量要引用主流文献,如与该课题相关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研究报告、重要观点和论述等;再次,如有可能争取查阅相关外文文献,做到广泛查阅文献;最后,在查阅文献时要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要做好读书笔记,摘录其中重要观点和论述,为“文献综述”的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外文翻译要求:翻译外文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的文章,有关著作及其他资料,应与毕业论文主体相关,并作为外文参考文献,列入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并在中文译文每篇首页用“脚注”注明原文作者及出处;中文译文应附外文原文;“英文摘要”要尽量做到“信、达、雅”,要避免用电脑“硬译”。

篇三: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有哪些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意识

  杜琦慧

  【期刊名称】《文学界》

  【年(卷),期】2010(000)01【摘

  要】在《生死场》中萧红以其悲悯的女性情怀和自觉的女性意识揭示了男权社会下孤独无助的女性群体,她们像动物一样在男权文化的压榨下麻木地生存着,但同时又无意间担当着男性的"同谋者"。她们不仅生存在一个无爱的世界里,还要时时遭受生育所带来的刑罚。虽然萧红在作品中不断地瓦解着男权文化,但由于长期的历史积淀以及个体生命体验仍摆脱不了对男性的隐形崇拜,这也是生死场中女性意识的局限性所在。

  【总页数】2页(P26-27)

  【作

  者】杜琦慧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54.12【相关文献】

  1.从《生死场》看萧红的女性意识2.永劫轮回的生死场--论萧红小说中的生死观3."生死场"中的"后花园":萧红小说中的"爱情"4.一瞬芳华半生零落——萧红《生死场》中的生死情结5.一瞬芳华半生零落——萧红《生死场》中的生死情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四: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有哪些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谈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李俊尧,张明中

  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3期

  摘

  要:

  萧红作为女性文学新兴代表之一,强烈的女性意识使得她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萧红孤单寂寞的童年经历是其作品悲凉基调的前提。对于生活一次次寄于美好的憧憬却又屡次受到打击而幻灭。生活的苦闷枯燥,感情被一次次背叛使得她筋疲力竭。当农民底层的悲惨命运直面冲击在她眼前时,她用文字记录下真实受难的中国农民如何从愚昧的奴隶到觉醒的反抗斗争。后来一直有恙在身,她开始怀念故土,呼兰河小城充满各种各样琐碎的声音和片段,蛰居在香港的萧红愈发孤单寂寞。通过对其作品《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来分析其自由女性意识,结合萧红成长背景及童年经历来阐述她作品风格的原因。

  关键词:萧红;女性;自由;意识

  一、萧红女性意识由来

  萧红女性意识的形成,跟她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有关。寂寞孤独的童年经历加上成年后萧红的几段情感悲剧,她本身生活的坎坷经历是萧红悲惨女性意识的开端。她在父母的冷漠无情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萧红出生在东北传统的封建地主家庭,父亲张延举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时代的重男轻女思想,让女儿身萧红的出生,没有给这个大家庭带去多少的惊喜和快乐。但是祖父却异常疼爱萧红,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嬉闹。除了玩,祖父还教萧红念诗,为萧红讲解诗的含义,他是萧红文学上的启蒙老师。萧红祖父的离世,让她对家庭已经没有感情和留恋,因为从小耳闻目睹包办婚姻的悲剧,所以在父亲也包办她婚姻的时候不顾一切的摆脱旧时家庭的束缚,毅然决然的出走。这也是萧红最终逃婚为娜拉的根本原因,从此她走上了追求自由平等的新女性人生道路。因为传统重男轻女,所以萧红对父亲没有太大的感情,父亲作为一种称谓存在于她的世界里,而这种称谓却笼罩着巨大的父权专制和男性偏见的阴霾,并伴随萧红的一声。萧红在写《永久的向往和寻求》一书中写道:“父亲经常由于贪心而失掉了人道,他看待家丁,看待本身的后代,以及看待我的祖父是一样的鄙吝和冷淡,甚至于无情。”“偶尔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颤栗的境界。”[1]在接受了新思想后的萧红,对民主和自由很是神驰。身体与情感的双重痛苦,使她的作品总是呈现出萧条悲凉的气息。难以言说的生命与情感之情,只能用文字来描绘“不堪承受的生命之痛”,以致萧红作品中精彩纷呈的背后时常隐含着情感与生命的苦涩。[2]

  二、解读萧红女性意识

  (一)《生死场》:觉醒的愚夫愚妇


推荐访问: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有哪些 文学作品 探究 意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