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赢污染攻坚战5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如何打赢污染攻坚战5篇

2023-05-01 09:50:04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如何打赢污染攻坚战篇二:如何打赢污染攻坚战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

  治攻坚战,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根据《关于深入打

  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

  发展格局,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锚定生态环境质

  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世界领先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

  统治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展

  深度、拓宽广度,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

  活,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贸易港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基

  础,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样板。

  (二)行动目标

  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主要污染

  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较国

  家下达目标值多5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力争达

  到11微克/立方米以下,臭氧第90百分位数浓度和空气质量优

  良天数比例保持稳定,地表水I—III类水体比例达到95%以上,全面消除省控地表水劣V类水体,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

  比例保持在99%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

  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整体补齐生态环境领域

  基础设施短板,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形成生态文明建设

  样板。

  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

  有降,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居于世

  界领先水平,成为在国际上展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

  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靓丽名片。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发展,开展重点领域和行业试点。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探索

  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制度。有效控制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

  室气体排放。深化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环境管理。深入

  推进温室气体排放环评试点。提前研究部署碳中和发展战略,开

  展低碳和适应气候变化试点示范。

  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在保障能源安全和贸易港建设需求前

  提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严控煤炭消费

  增长,禁止新增煤电项目,支持自备电厂转为公用电厂。安全发

  展核电。有序发展天然气发电,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

  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推动形成优先通过清洁低碳能源满足

  新增用能需求,并逐渐替代存量化石能源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

  “十四五”时期,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左右,电能占终

  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5%。

  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

  构,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推行“两高一低”项

  目动态清单管理,推进“两高一低”项目管理要求融入项目招商、审批环节,严把项目准入关,按照规定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

  价,对不符合贸易港建设要求的项目依法不予审批。

  推进清洁生产和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实施清洁生产工作方

  案,加快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及园区实施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

  引导企业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打造绿色供应链。提升产

  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深化工业、建筑、交通领域及公

  共机构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全面实施节水行动,加强再生

  水利用。

  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深化“多规合一”改革,进一步优化国

  土空间格局。落实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和岸线开发管控措施。深

  入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健全以环评制度为主

  体的源头预防体系,探索开展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的生态环境影响

  分析和重大生态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

  系,增

  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加快推行生活垃

  圾强制分类制度。持续推进“禁塑”,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

  用。深入推进绿色创建行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新建绿

  色建筑比例。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二)深入打好空气质量对标攻坚战

  深入推进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全链条

  闭环管理。强化精准施策,编制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聚焦冬春

  季大气污染,实施攻坚行动。强化扬尘精细化管控、餐饮油烟监

  管治理和氨排放控制。持续抓好烟花爆竹燃放管控。

  加强臭氧污染防治。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

  排。深化重点行业领域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原辅材

  料和产品源头替代。推动水泥、玻璃等产业转型升级。全省禁止

  新建燃煤锅炉,推动现有锅炉提标改造。开展涉气产业集群综合

  整治。到2025年,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达

  到0.13万吨和0.40万吨,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

  加强移动源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

  定》。深入开展清洁柴油车机)行动,持续推进机动车结构优化,淘汰老旧车,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加大机动车、非道路移动

  机械和船舶达标排放监管和执法力度。实施更加严格的车用汽油

  质量标准。提高船舶靠港岸电使用率。加快货物运输“公转铁”“公

  转水”,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推进恶臭异味和噪声污染治理。开展化工、制药、工业涂装、橡胶等行业恶臭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垃圾、污水处理各环节臭气

  异味控制。实

  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重点加强群众关心的施工、工业、餐饮、娱乐、商业等噪声污染防治。到2024年,海、三亚、儋州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到2025年,全省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

  三)深入打好“六水共治”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强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系统推进“六水共治”。开

  展全省流域减流、脱水、断流状况调查,保障生态流量。加快推

  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入河排污排查整治。

  持续建设美丽河湖。加强农业农村、城镇生活及工业企业污染防

  治。到2024年,全省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省控地表水及重点

  管控入海河流断面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

  深入抓好城市黑臭水体和城镇内河(湖)治理。全面摸排城镇生

  活污水管网底数和运行现状,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深入

  推进城市黑臭水体和城镇内河(湖)水污染治理,建立防止返黑返

  臭长效机制。各市县按期完成建成区内黑臭水体排查并制定整治

  方案,按要求统一公布黑臭水体清单、达标年限等;到2023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以上,县城建成区黑臭水

  体消除比例达到省治水攻坚工作要求;到2024年,全省重点治

  理的城镇内河(湖)水质达到“十四五”目标要求。

  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优化城乡供水格局,加快发展

  城乡一体化或跨区域联片规模化供水。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基本完成乡镇级集中式饮用

  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立标并开展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到2025年,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保持1%,农村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升至85%以上。探索建立全链

  条饮用水水质监督和风险预警机制。

  强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坚持陆海统筹,强化陆域海域的协同

  治理。突出抓好入海污染源整治,持续推进入海排污规范化管

  理。加强入海河流治理、海水养殖污染治理。加快推进重点海湾

  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强化港船舶污染控制,在全省商港、渔

  港建立并推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移、处置监管联单制度,实现

  到港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全接收”加强海洋垃圾污染治理,2023年底前沿海市县基本建立“海上环卫”制度。

  (四)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推进农村水污染治理。统筹农村改厕尾水与其他生活污水协同

  治理,分区分类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管、用一体化。系统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坚持治标与治本相

  结合,推动实现“长治久清”。到025年,纳入国家监管清单的农村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强化农村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农村大气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

  村裸露地面综合整治,基本解决村庄土地裸露、尘土飞扬等突出

  问题。全面取缔土法槟榔加工。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各市县

  逐步实现辖区内农耕地区域高清视频监控全覆盖。深入推进气代

  柴薪工作,积极推进燃气下乡进村,全面推广农村用气。

  推进农村废弃物污染防治。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开展农业固体废弃物

  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建立农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秸秆综

  合利用率稳定在86%以上。

  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整县推

  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

  施。发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进养殖

  尾水节水减排。到2025年,全省化学农药、化肥单位面积施用

  量较2020年减少15%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畜禽

  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五)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治。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管,督

  促企业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责任。加强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控,实施

  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分类实施土壤污染治

  理,有序推进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和风险管控工作。

  持续推动农用地分类管理。加大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力

  度,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

  利用效果评估。动态调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严格落实粮食

  收购和销售出库质量安全检验制度和追溯制度。

  严格落实建设用地联动监管。完善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制

  度,加强

  建设用地开发利用联动监管。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未依法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的地块,不得开工建设

  与风险管控和修复无关的项目。合理规划,加强农药、化工、危

  废处置和垃圾填埋等重点行业地块的规划用途管控。

  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

  估,科学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强化地下水风险管控,加强

  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治。完善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深化三亚“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健

  全“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制度、技术、市场、监管体系,形成以地

  级市为引领、区域协同共进的“无废岛”建设梯队。推动工业固体

  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等固体废物的源头减

  量和资源化利用。落实电器电子、铅蓄电池等产品的生产者责任

  延伸制度,推动提升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置能力。

  (六)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开展岛及近

  岸海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评估,建立覆盖陆海的生物多样性

  基础数据库。加强海洋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建立珍

  稀濒危物种和重要遗传资源繁育基地。严格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实施湿地、热带雨林、重点流域和典

  型海洋生态系统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热带雨林

  国家公园建设。

  推行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健全耕地休耕轮作

  制度,有序开展退耕还林还草、退塘还湖还湿工作。推进城市生

  态化改造,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保

  持在62.1%,湿地保护率达到国家下达目标。

  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加强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定期开展生态监

  测,开展全省生态质量评估。探索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效评

  估。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

  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和“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七)严密防范环境风险

  加强进出境环境安全监管。加快进出境生物安全监管和环境风

  险防控能力建设。加强外来物种引入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防控体

  系建设。完善进农业转基因物种及转基因育种生物安全监管。

  禁止“洋垃圾”入境。加强保税维修过程环境风险监管。

  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处置利用能力。健全完善危险废物监管机

  制,推进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提升医疗废物等危险废物处

  置利用能力和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强化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问题督

  察力度。

  确保核与辐射安全。扎实推进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稳妥推进闲

  置、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处置。加强核电厂周边和典型电磁

  发射设施的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完善高风险移动放射源在线监

  控系统。着力提升核

  与辐射应急能力,提高应急监测装备水平。

  加强新污染物风险防控。制定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推

  进新污染物防治体系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建

  设。开展新污染物调查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探索开展海洋微塑

  料环境影响评估。制定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及其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

  强化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建立健全跨部门、跨流域环境应急联

  防联控机制。完成全省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全覆盖。加强“一废一库一品”环境安全监管力度。统筹全省环境

  应急物资储备,不断提高应急物资紧急调度能力。

  八)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强化贸易港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建立健全符合贸易港建设需求

  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体系和绿色标准体系。全面推行生态环

  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

  度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宣传普及。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

  法、生态损害赔偿、公益诉讼及刑事司法等衔接。

  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

  设。加快构建与贸易港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面提

  升监测队伍业务能力。全面落实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建立基

  于排污许可证的排污

  单位监管执法体系,强化以污染源自动监控

  为主的非现场监管执法模式。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重点

  对象的监管执法。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和环评、监测等领

  域弄虚作假行为。

  健全环境治理市场体系。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

  境领域。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体系。积极推进国际碳排放权交易

  场所建设。探索开展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强化

  对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在环境高风险领域依法推行环

  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强化生态环境科技支撑。鼓励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科技项

  目,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本地环境科研院所能力提升。

  积极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智慧化决策平台建设。积极发展生态环保

  产业。加强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财力资源有效配置。各级要把生态环境纳入财政支出的重

  点领域,对生态环境资金投入予以重点保障,确保与污染防治和

  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相匹配。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加强有关转移支付分配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相衔接。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广泛动员公众参与。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主题宣传活

  动和公益活动,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志愿

  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壮大。推进环境信息公开,不断拓

  展环保设施公众开放领域。建立健全公众监督举报机制,推动形

  成生态环境治理社会行动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进

  一步完善省负总责、部门协同、市县抓落实的攻坚机制。推动减

  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不断强化各

  级生态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

  力,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各项任务落实,推动解决本地区生态

  环境保护重大问题。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级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

  保护的政治责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列出

  清单、建立台账,长期坚持、确保实效。各有关部门要细化实化

  攻坚举措和年度目标,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

  会、政协、法院和检察院要按职责做好相关工作。省污染防治工

  作领导小组要加强调度评估,重大情况及时报告省委、省。

  (三)强化监督考核。研究制定贸易港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和

  责任追究规定。全面落实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将污染防

  治攻坚战任务落实情况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点内容。继

  续开展市县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生

  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到位、攻坚战任务进度严

  重滞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篇三:如何打赢污染攻坚战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作者:张欣

  来源:《新长征·党建版》2019年第4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国家级战略工程,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并获得了阶段性成功。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永无止境的战役并没有胜利的终点,只有毫不松懈地努力,只有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才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强化责任意识

  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面对如此浩大、复杂的历史性工程,单靠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一支有信仰、有政治、有能力、有责任、有作风的环保铁军,才能确保污染防治工程的长效性开展。

  强化责任意识,需要坚定信心。党的十九大以来,污染防治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于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有能力、有技术、有信心将环境污染问题彻底消灭。环境污染是具有历史遗留性的老问题,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时刻,环境污染俨然已经成为影响民生、影响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时,我们也领略了绿色经济、新能源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经济所体现的蓬勃生命力,其必将成为中国经济下一轮增长的主引擎。因此,坚定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就是对于中国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肯定,从而在具体工作中充满干劲、百折不挠。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并不是外界给予的,而是通过增强对于污染防治问题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究、增强对于污染防治新科技和新手段的创新、增强对于污染防治问题的治理主体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实现的。

  强化责任意识,需要明确责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和潜在的风险。面对困难和挑战,明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的污染防治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在省级层面已经形成了以“绿色GDP”为核心的科学生态发展观,并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预期。但在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农村、城乡接合部、县级市等地区的相关职能部门对绿色发展认识不足、行动不积极、治理能力不强,依然片面强调经济总量而忽视环境保护,从而造成辖区内环境污染现象随处可见,甚至自身也成为违法违规企业的保护伞。从中央环保督察组“回头看”的结果来看,一些地方政府面对问题“懒于作为”,处理问题“遮遮掩掩”,面对群众诉求“视而不见”。由此可见,污染防治迟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欠缺责任意识、欠缺对于自身责任的明确认定、欠缺一种态度和立场、欠缺承担责任的勇气和决心,最终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不到位、不作为、乱作为,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强化责任意识,需要制定目标。生态环境关系到人民福祉、国家发展以及民族未来,是一项事关国家政治全局和建设美丽幸福中国的历史性重任。无论从中央到地方,都需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保质保量完成既定目标,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从而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台阶。达成污染防治目标不仅需要有责任意识,更需要将责任意识转化为具体的治理目标,以责任精神为内在驱动力,以具体治理目标为外在指导纲领,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扛起污染防治的历史责任。

  二、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失去创新也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更失去了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复杂的环境问题,用老办法去解决可能没有效果,因此,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用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手段打开污染防治新局面。

  强化创新意识,需要做到思维创新。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这在我国宪政历史上尚属首次,这是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志,更是时代的大势所趋。而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污染防治问题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关系到国家永续发展的关键。而如何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不仅考验着党的治理能力,更考验着党的创新性思维。我们当前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既包括经济发展过程中遗留的老问题,也包括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问题,一味地将某些成功经验照抄照搬到其它地区并不是万能解药,甚至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结果。治理者具有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区域性环境污染问题的创新性措施,而无论从制度上创新还是手段上创新,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污染防治问题,彻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强化创新意识,需要做到手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证向我们证明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证明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依托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而如何让被我们污染了的“穷山恶水”再变回“绿水青山”成为污染防治问题的关键。

  一方面,有效的科技创新手段能够助力污染防治问题的解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句话也同样适用在污染防治领域。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在环境污染防治领域的充分应用,我们拥有了更多治理环境的工具,如缺水干旱时期我们可以通过人工降雨缓解干旱,脱硫塔、除尘器等设备能够有效降低烟气中的硫及化合物等手段使得污染防治充满科技感,也极大提高了治理效率和治理效果。科技创新手段使我们更有信心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另一方面,有效的制度创新能够激发各个治理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污染防治仅靠政府力量远远不够,需要结合各个治理主体力量,形成治理合力,发挥1+1>2的效果。与以往污染防治制度中仅存在单一的治理主体不同,目前的污染防治制度层面创新性将每一个治理主体的利益都包含其中,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排污权交易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治理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多种公益活动调动不同治理主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制度层面的创新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充分体现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而奠定了污染防治的群众基础。

  强化创新意识,需要做到管理创新。随着污染防治进入深水区,对于政府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要以管理模式创新应对日益复杂的污染防治新局面,以精细化管理、网格化管理、跨区域协同管理等多种手段深层次解决污染防治问题,充分发挥行政管理效能,实现精准化治污。城市管理水平与污染防治效果密切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管理、企业经营生产都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以及动态掌握城市污染源的构成、污染特征等因素将成为针对性解决污染问题的关键。

  创新管理要在监管和执法层面下大力气,尤其要加强移动执法、摄录式执法等灵活性执法手段,提高纠偏违法行为以及办案效率,从而让违法行为实时录入、实时办理,极大地震慑违法行为人;而在监管层面,以水污染为例,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段长制”等一系列垂直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了从下至上的监管体系,让“人人都是排污者”变成“人人都是监督者”,从而构建环境治理生态链,提升环境治理效果。

  污染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这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必须以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贯穿治理全过程,才能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责任编辑/姜姝

篇四:如何打赢污染攻坚战

  

  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实现

  X要深入实施水

  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

  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目标,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依据中省

  “水十条

  ”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大以来中省关于生态文明

  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新部署、新要求,以创建生态X为目标,以改善生

  态环境,提高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

  “综合规划、重点突破、减存

  控增、标本兼治

  ”的基本原则,以先治污后治河,先建设地下管涵再

  建设护坡搞绿化,先整治主河道再整治支流,先建主管网再建支线管

  网,先治理人口稠密河段再治理周边区域为治水总体思路,坚持问题

  和目标导向,全力实施

  “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

  ”五大工程,坚决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圣地X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为全市

  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助力。

  (二)

  工作目标。到X年,全市水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水环境

  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

  严格控制。主要指标:

  ---控制指标:到X年,全市主要河流水环境总体达标,北

  X、X河流域地表水水质达到

  皿类,X河、X河流域地表水水质达到H类,X河流域地表水水质达到考核要求。到

  X年,全市主要河流水环境进

  一步

  改善,X河流域地表水水质达到W类,X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源水

  质稳定达标。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到X年,全市水环境质

  量基本达到优良,X水库、各县区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

  标。

  —流域指标:到X年,北X出境断面水质达到皿类,X河出境

  断面水质达到W类,X河、X河、X河等流域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达

  到或优于皿类水质。其他断面均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到

  X年,X河

  干流断面水质达到皿类,支流断面水质达到W类。到X年,X河、北

  X干流所有断面水质均稳定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X河干流断面水质

  达到或优于皿类水质,X河、X河等流域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达到或

  优于II类水质。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安全。

  组织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

  地排查整治,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

  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

  开展备用水源或应急水源建设。

  在饮

  用水源保护区内严禁修建任何可能危害水源水质卫生的设施及一切

  有碍水源水质卫生的行为。

  加强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定期监

  测、检测和评估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

  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及时向社会公布,确保供水水质达标。

  调查评

  估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的区域环境状况,对敏感区域进

  行防渗处理。

  完成加油站地下油罐双层罐或防渗建设。

  报废矿井、钻

  井、取水井应实施封井回填,并做好植被恢复工作。

  开展地下水污染

  场地修复试点,系统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安全。

  (二)加大城镇生活污染治理。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

  造,达到相应排放标准或再生水利用要求。

  全市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

  排水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

  A标准和《X流域

  (X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并进行再提标改造,向地表水

  IV类或皿类水质提升。全面建设与乡镇及村庄规模相适应的污水处理设

  施。强化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对现有合流制排水

  系统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难以改造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治理等措

  施。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均实行雨污分流,积极推进初期雨水收

  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进行规范处置,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

  加大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力度,定期公布治理情况。

  (三)严格控制工业源污染。

  定期组织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

  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杜绝重污染小企业

  “死灰复燃

  ”。对焦化、农副

  食品加工、石油、天然气、煤炭开采及加工、石油化工、煤化工、果

  汁等重点行业实施清洁化改造。规范并按要求完成

  X高新技术开发

  区、X区工业园区等省级工业园区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其

  他工业园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污染治理设施。

  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内畜禽养殖

  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的关闭或搬迁工作。

  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小区)要根据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

  设施。散养密集区要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新、改、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

  化利用。以

  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实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

  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对人口居住分散、不宜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

  的,采取分散治理的办法,建设小型、微型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实现达标排放。深化

  以奖促治”政策,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河道

  清淤疏浚,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五)

  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加强河流水生态保护,科学划定

  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

  加大水生野生动植物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

  加强河库水量调度管理,完善水量调度方案,维持河流基本生态用水

  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发挥好生

  态基流在改善水质中的作用。

  (六)

  加大水环境执法力度。全面实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加

  强基层环保执法力量,完善环境监督执法机制,强化环保、水务、公

  安等部门和单位协作,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机制,完善

  案件移送、受理、立案、通报等规定。各相关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配

  合、定期会商,实施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要

  统一规划设置监测断面(点位)。建立健全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联合

  调查和移送机制,及时有效惩治和防范环境污染犯罪。

  所有排污单位

  必须依法实现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对超标和超总量的企业予以

  黄牌”警示,一律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对整治未能达到要求且情节严重的企业予以

  红牌”处罚,一律停业、关闭。对造成生态损害的责任者严

  格落实赔偿制度和责任追究办法。

  (七)

  加强水环境风险防控。核定控制单元内水资源总量和水环

  境容量,确保水资源不超载、排放总量不突破。重点开展油气开发企

  业的油气管线、废弃物处置场、贮存设施等重点污染源和潜在环境风

  险排查,严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实施油气开采、净化、输送全过

  程控制,严格执行钻井泥浆无害化处置,规范井场、增压点、接转站、联合站等场站雨水池、污油池建设和风险防范措施。严格新建输油管

  线的环境准入和选线。按照规范对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等重污染行业场

  地进行防渗处理,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对已经建成的石油化工

  和煤化工项目,或处在土壤渗透系数较大及地下水较为敏感地区的污

  染类项目,限期建设地下水监控系统。制定和完善水污染事故处置应

  急预案,落实责任主体,明确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

  措施等内容,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

  (八)

  严格环境准入政策。根据流域水质目标和主体功能区规划

  要求,实施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建立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实行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已超过承载

  能力的地区要实施水污染物削减方案,加快调整发展规划和产业结

  构。要全面推进实施年度淘汰任务。

  严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

  展,新、改、扩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量置换。

  X河、北X等主要河流干流沿岸,要严格控制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等环境风险项目,合理布局生产

  装置及危险化学品仓储等设施,防范环境风险。

  (九)全面推进河长制管理。按照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建立

  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夯实河流水域保护管理责任,各级河

  长要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河流的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

  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要全面落实村级以上保洁、管护和巡查

  责任,基本建立水陆共治、部门联动、全民群治的河流水域保护管理

  长效机制,切实解决河流水域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河流水域环

  境安全。

  (十)营造全民治水氛围。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公开曝光环境违法典型案件。

  充分利用采油

  井场、生产基地等阵地,营造生态环保氛围。健全举报制度,充分发

  挥河长制举报电话、“12369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作用,限期办理群

  众举报投诉的环境问题。

  把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水情知识纳入国民

  教育体系,提高公众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客观规律的认识。

  在

  宣传教育环保理念的同时,发挥好社会监督作用,形成全民共参与、全市一盘棋的大环保格局。

  三、部门工作职责

  环保部门负责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组织制定本行政

  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

  量控制指标,推进自动在线监测设备安装联网工作。

  水务部门负责对水资源、水生态、水治理实施统一监管,依法对

  河流排污口实施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居民饮水安全。

  发改部门负责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审批规划要求督促完善工业园区环保设施。

  财政部门负责通过财政预算和其他渠道筹集资金,统筹安排建设

  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相关治理资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

  式,建立健全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城管部门负责定期开展黑臭水体排查,杜绝黑臭水体产生。

  组织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并加强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

  设施运营监管,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住建部门负责全市

  35个重点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

  工作,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指导各县区统筹县域垃圾处理设施规划

  建设。

  畜牧部门负责禁养区划定,并督促指导禁养区内养殖场的关闭、搬迁工作,督促指导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粪污综合利用或者无

  害化处理设施,推广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措施,防

  止污染水环境。

  商务部门负责加油站地下油罐的双层罐或者防渗措施改造,防止

  地下水污染。

  农业部门负责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开展病虫

  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

  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布局。

  严格控制化肥、农

  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学品污染。

  卫计部门负责开展供水厂和饮用水水龙头的水质检测工作,确保

  居民饮水安全。

  工信部门负责

  “10+3小”企业的排查监管,防止死灰复燃。

  林业部门负责指导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口下游因地制宜建设

  人工湿地或在污染较重

  的支流入河口以及重点排污口的适宜区域,建

  设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生态湿地。

  公安、水务、环保部门负责建立健全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联合调

  查和移送机制,及时有效惩治和防范环境污染犯罪。

  物价部门负责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合理制定城镇污水处

  理费标准。

  司法部门负责法律服务机构和律师为水污染损害诉讼中的受害

  人提供法律援助。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各县区党委、政府是水

  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河长是本行政区域水

  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要针对流域水环境质量和改善目标要求,制

  定限期达标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按期达标。

  建立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

  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治水工作进展情况,研究水污染防治具

  体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增强

  “四个意识

  ”,按照法律规定和

  “管行

  业就管环保

  ”的要求,加强本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认

  真清理相关行政权力事项,严格依法履行相关职责,共同推进全市水

  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二)加大投入,完善保护机制。

  各县区政府完成水污染防治工

  作任务,水环境治理设施齐全且运行稳定、排放达标,行政辖区出境

  断面和其他考核断面水质达到中省市考核要求,且持续提升改善的,市政府酌情

  给予资金支持。

  同时,市政府将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进一

  步建立健全主要河流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全市主要河流断面

  全部纳入水环境污染考核补偿范围,所收缴的水环境污染补偿资金重

  点用于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应急等能力建设。

  (三)严格考核,夯实治理责任。从

  X年起,市政府执行

  “一月

  一考核、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报

  ”的河长制暨水污染防治考核制度,对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及市级相关部门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

  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

  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作为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转移支付和生态补

  偿等资金分配的参考依据。

  建立完善水污染防治责任追究机制,进一

  步厘清治水责任,对因工作不力或履职不到位,导致水环境质量无明

  显好转的,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不予提拔使用,优秀

  年度考核不得评为

篇五:如何打赢污染攻坚战

  

  如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污染防治攻坚战涉及多个战役,其中,蓝天保卫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无疑是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对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在最近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关于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部署安排,在几个污染防治标志性战役中篇幅最大,而且对其他标志性战役的要求均是“打好”,唯有蓝天保卫战是明确要求“打赢”。近日,国务院还专门印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蓝天白云、清新空气被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紧密相连。居高不下的PM2.5浓度,会显著拉低人们的幸福指数。2016年12月底至2017年1月初,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发生近年来历时最长的大面积空气重污染过程,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广大公众倍感焦虑,这一幕让人记忆犹新。空气严重污染既是重大环境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经济问题。打赢蓝天保卫战,消除“心肺之患”,事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

  2013年“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明显进展。不过,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产业布局偏乱、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等多重压力仍然存在,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排放强度高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扭转,环境容量背负着“难以承受之重”。多个地

  区空气质量还处于普遍超标状态,一旦遭遇持续静稳、湿度较高的不利气象条件,就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空气污染,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状态。一些地区夏季臭氧污染在增多,这也是一个新的挑战。面对大气污染这个顽疾,各地区各部门拿出时不我待的责任担当,保持持续进击的战斗姿态,按照“军令状”一仗一仗打、一微克一微克拼,才能积小胜为大胜,完成艰巨的攻坚任务。

  治“心肺之患”要下猛药、放大招,依法依规、铁腕治理超标排放和偷排偷放等行为。另一方面,也要扶正祛邪、科学调理,在源头防控、“治未病”上下更大功夫。灰霾并不是一天两天突然形成,它是此前多年污染累积后爆发的。大幅提升“气质”,必然有一个久久为功、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伦敦、洛杉矶等地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用了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既不因取得阶段性成效而掉以轻心、轻敌大意,也不因遭遇重污染天气就失去信心、乱了章法,而是坚持不懈地科学、精准、有序治理大气污染,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等,蓝天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多。

  大气流动不息、没有边界,各个城市不能各自为战,需要联防联控,在产业准入门槛和应急预警标准等方面齐步走。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被确定为治霾主战场后,一些企业转移到了邻近治污力度较小的城市,继续产生着污染。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造成的后果就是可能“按下葫芦起了瓢”,大气污染防治力度较小的一些非重点区域,空气质量不升反降。同时,污染物随着大气流动而传输,这对重点区域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要注意

  建立完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各地一盘棋、系统化推进,让污染没有藏身之地。


推荐访问:如何打赢污染攻坚战 攻坚战 打赢 污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