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理论对幼儿教学启示5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斯金纳理论对幼儿教学启示5篇

2023-04-29 17:30: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斯金纳理论对幼儿教学启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总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三疑三探”课改应用中的思考

  重阳镇芦沟小学

  田文阳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强化的含义

  强化理论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及行为主义科学家斯金纳的理论中最重要部分和基础。30年代,通过斯金纳箱的实验,斯金纳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会主动采取作用于环境(杠杆机构)的行为(如踩压),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如得到食物或水),就会重复这个行为,不利时,就会收缩、减弱以至消退停止这个行为。他据此提出了着名的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强化决定了动物的行为是否会发生变化,新的行为模式要练习多次才能形成,以及形成后能保持多久。强化是斯金纳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2、强化的分类

  期金纳认为,有机体——人或动物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取得了好的、积极的结果,使目标实现,需要满足,就会自发重复,如果及时给予肯定、认可或奖励,这些行为就会保持、巩固,叫正强化。比如说某个学生表现特别好老师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会让学生表现更好。而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加行为反应概率则是负强化。例如学生们这次作业做得都特别认真,老师为了想让这种行为继续保持而决定今天晚上不布置或者少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只要是强化就是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22率。正强化是用于加强所期望的个人行为,负强化是为了减少和消除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3、惩罚

  惩罚是指在消极性行为发生后,给予其不愉快的待遇,并使这种行为以后尽可能少地发生。

  4、自然消退

  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的行为,除了直接的惩罚措施外,还可以“冷处理”或“无为而治”,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教学的意义

  强化理论对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强化,教师可以修正学生的行为方式,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教师不断地强化,引导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老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努力刻苦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老师在进行学生管理中,运用不同的强化手段和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达到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强化理论在三疑三探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正强化的应用

  正强化一般是也应该是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斯金纳认为儿童新行为产生的基本前提是强化,强化是塑造学生行为的一33种重要方法。那么老师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良好的行为给以积极强化,表扬是老师进行积极强化的一种方法。也是三疑三探课改鼓励和提倡的方法。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老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如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劳动,热心帮助同学,尊敬师长等等。一旦学生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出色,老师就可以给予其赞许的目光和微笑的面容。同时教师也可以用抚摸学生的头、轻抚学生的肩膀等肢体语言表示对学生的赏识与赞许。老师的这些做法可以使学生得到极大的鼓励,容易在今后做出相应的积极行为。而且作为老师来讲,要采用合适的表扬方式,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使用。积极的奖励方式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物质奖励是对学生的积极行为进行强化的常用方式,这种奖励的初衷是好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过于依赖物质奖励有可能会适得其反。直接用物质、金钱去刺激学生,去鼓励学生,就会使学生为了小礼物去积极劳动,去帮助同学,使他们在认识上出现偏差,容易导致拜金主义。学生行为的动机往往变成是为了获得物质,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就被物质诱惑所取代了。因此物质奖励只能暂时有助于塑造学生的行为。若想使学生形成稳固的、长久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精神奖励也必不可少。学生的成长过程需要奖励,单纯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都无法达到最完美的强化效果,对学生的奖励要做到“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双向结合,要两手抓。

  44斯金纳认为,只有及时强化才能有利于某一行为的巩固与发展。因此,当学生做出良好的行为后,要予以及时强化,否则,这种行为容易消退。哪怕学生有一点小小的进步,老师也要给予及时强化,使学生的良好行为进一步发展起来。在对学生进行强化的时候,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强化方式。同时也要谨记,积极强化要恰到好处,否则就会过犹不及。运用表扬和奖励过多,学生就会屡见不鲜而麻木不仁,会沾沾自喜而不思进取,最终使表扬和奖励失去意义,使积极强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负强化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如果单纯使用正强化,容易使学生只看到优点而看不到缺点,从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因此适当采用负强化措施,当学生表现不好时,老师也可以不给予批评和惩罚,只是撤销对他原有的奖励或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感悟,从而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例如,我班有一个同学,经常上课不认真听课,并且作业拖拉,屡教不改,我就警告他,如果这种恶劣情形持续下去,会加重对他的批评,并且还会告诉他的家长,但是他如果能改正缺点,我会当做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学月过去了,这个同学确实痛改前非,上课认真听讲了,作业也基本上能按时完成,本次其中考试成绩也大幅攀升,语文、数学都考到了95分以上。我也按照约定,对他既往不咎。并且还在班级把他作为典型进行了表扬。

  553、惩罚的应用

  事实上,惩罚造成的效应往往是负面的,教师应谨慎选择采用。一方面,它只告诉人们什么不该做,却不告诉什么是该做的。人们为逃避惩罚,有时会造成新的不良行为。正如斯金纳所说的那样:

  “受过惩罚的人,并不会就此改弦更张,充其量只不过是学会了如何免于惩罚而已。”

  另一方面,过分的惩罚容易使人产生挫折感,损伤人的自尊和自信,使人背上制度的枷锁,丧失其独立性和灵活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谨慎采用惩罚的手段。特别是青少年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富于幻想,精力旺盛,热情活泼奔放,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望强烈,观察力、理解力迅速发展,想象力、记忆力达到顶峰。他们不再受困于经验思维的束缚,喜欢独立思考,喜欢革新创造,喜欢怀疑争论,喜欢追寻事物的根由,喜欢理性地论证问题,敢于向传统观念和旧习惯势力挑战,敢于大胆提出新的假设、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在新领域进行新的探索、新的尝试。换句话说他们也正处于叛逆期,情绪很容易有较大的波动,老师需要记住的是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而且惩罚一定要恰如其分,否则达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对抗抵触情绪和攻击性行为。从近几年发生的师生惨案可以得出教训,某些悲剧就与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学生的承受理解能力有关。

  4、自然消退的应用

  66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的行为除了直接的惩罚措施外,还可以“冷处理”或“无为而治”,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当今社会,家庭离婚率居高不下,这些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在家中缺乏父爱或母爱,往往很自卑,脾气怪异,朋友很少。还有些同学由于父母亲长时间工作、出差在外,得不到应有的关爱。有时他们会故意在老师上课时违反纪律,其目的就是吸引老师或同学的注意。如果老师采用负强化的手段强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那就正好落入了他们的“圈套”,不仅难以制止不良行为,相反可能强化了这种行为。遇到这种情况,老师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自然消退的方法,不予理睬,最后让学生自己觉得无趣而终止其行为。当然,我们知道学生那样做的原因,也应该采取适合的方法来解决。对于这种学生,课堂上教师们对其不予理睬,但可以在课下,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多与其沟通,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

  总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给我们教育事业带来很大的启示,对我县的三疑三探课改工作也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到斯金纳强化理论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加以合理的运用,把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加灵活、生动,帮助学生们点亮他们心中那盏美丽的灯,使他们能够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77

篇二:斯金纳理论对幼儿教学启示

  

  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_百度文库

  皮尔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皮尔斯金纳行为主义是20世纪美国行为主义学派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它从行为主义者爱德华·韦伯(EdwardThorndike)到山姆·皮尔斯(SamuelA.Kellner)和OttoKleinberg始于1930年附着,并以反馈大量行为主义者改进成实验性理论。在教学方面,皮尔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其中,皮尔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提倡的强有力的行为激励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它认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激励和积极性时,学习环境中的行为可以得到有效的把握,从而使学习更有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形象化、游戏化等,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来促进更高层次的学习行为。

  此外,它认为学习是一种自然过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行为的更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支持学生自发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应实施积极反馈政策,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行为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最后,它强调了及时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及时性就是指学习行为

  应该按照学习计划和学习环境而及时发生;有效性指学习行为应该有预定的结果;可持续性指学习行为应能够持续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时序、结构化、反馈有效性等,以确保学习行为有效及可持续性。

  总之,当今的教育环境完全不同于20世纪,但皮尔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依然对今天的教学任务和实践具有重要启发作用。通过以上所述,皮尔斯金纳理论对提高教育效果非常有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利用。

篇三:斯金纳理论对幼儿教学启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对教育的启示

  条件反射原理是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斯金纳提出的一个特定理论,它表明,给予生物特定的刺激和回馈,可以改变其行为,斯金纳在他的心理学研究中,特别探讨了条件反射原理在教育中的运用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一方面,斯金纳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条件反射训练,适当的刺激就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通过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技能。举个例子,假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换为一个有趣的游戏,给学生适当的红包作为奖励,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学生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参与游戏,学习数学也变得有趣有乐趣,学习效果也就显著提高了。

  另一方面,斯金纳指出,行为改变要获得持久的成效,教育者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合理的训练时间,采取系统的反复训练,以期做到“让学生对刺激物有认识,对该行为有乐趣,乐意去做”。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媒体来形成连贯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唯技术主义,采用大量的重复及使用多种训练技巧,同时要控制行为,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应及时平和但有力地纠正,避免惩罚性及单一的训练形式,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总的来看,斯金纳的条件反射原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科学性和原理性可以为重要的情景、回归分析等方法推动实践,从而为我们的教育提供有效的思想指南。

篇四:斯金纳理论对幼儿教学启示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

  摘

  要: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是美国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强化理论是他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产生有利影响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相反,产生不利影响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利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方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本文在具体分析了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提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强化理论

  正强化

  负强化

  幼儿教育

  幼儿是家庭的未来,同时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现阶段我国已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更加凸显了幼儿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应加强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研究。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斯金纳是美国行为主义的后起之秀,他既吸收了桑代克、巴甫洛夫等人的思想,又超越了前人,创立了独特的程序教学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幼儿的特征,要善于运用斯金纳强化理论来更好的开展对幼儿的教育活动。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强化(reinforcement)是斯金纳从巴甫洛夫那里借用来的一个概念,但是内涵发生了变化,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虽然巴甫洛夫用经典条件反射对强化作过部分研究,但斯金纳是对强化问题做出比较全面研究的第一人。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因此,强化理论是斯金纳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1]

  斯金纳根据强化物的性质,把强化分为正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1和负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正强化是指由于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出现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积极强化物。负强化是指由于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而予以排除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消极强化物。不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可以增强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使该行为得到增强。积极强化物同消极强化物在性质上的区别表现在:两者的区分不能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而应从该刺激物的出现是增强了行为发生的概率还是降低了行为发生的概率这一结果上去判断。如果该刺激物的出现增强了行为发生的概率或该刺激物撤消降低了行为发生的概率,则该刺激物为积极强化物,反之为消极强化物。[1]

  斯金纳和同事们在研究什么条件下强化能发挥最佳作用时,根据行为发生与强化物出现间隔的时间,把强化分为即时强化和延缓强化。即时强化是指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予以强化,就是说当个体做出一次或一段时间的正确反应后,强化物即时到来或撤去。例如,当孩子扫地后,家长马上对他进行表扬;当孩子协助妈妈做饭后,家长也即时予以肯定。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爱做家务的良好习惯。但是,当按照即时强化程序安排建立起了某种行为并将此行为保持下来之后,倘若不再给予强化时,这种行为就会逐渐消退,比如孩子已经形成做家务的习惯后,家长对孩子做完家务后不再给予表扬,那么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就会逐渐消退[2]。延缓强化是指行为发生与强化物的出现或撤去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或按比率出现或撤去。[3]同时,斯金纳还把奖惩同强化理论联系在一起。斯金纳认为,奖励应与延缓强化联系在一起,不是每一次的正确行为都会得到奖励;而惩罚却必须采用即使强化的方式,即对每一次的错误行为都要进行告诫或惩罚直至错误行为的消失。

  二、强化理论在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应用方法

  积极运用正强化。幼儿在就餐活动中可以使用正强化。例如有些幼儿挑食,教师可以告诉幼儿他不喜欢吃的东西的营养价值,对他的好处等,以后每次就餐都这样,他自然就会慢慢喜欢吃他以前讨厌的食物。有些幼儿课外活动后,教室的玩具在外面也漠不关心的,教师可以开始把这个任务交给他,然后在班级幼儿面前夸他,结果就会按照预期的方向慢慢发展。教师在运用这个理论的时候要适度、适时。在对幼儿进行强化的时候,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因人2而异,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负强化。正强化虽好却不是万能的,在表扬中长大的幼儿极容易养成高傲自大的性格,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运用负强化来修正幼儿的不良习惯。教师和家长在幼儿活动或者生活中主要运用言语刺激和非言语刺激两种方式进行负强化。例如,针对某些幼儿在学校中总是表现不好的现象,可以给那些表现好的幼儿发小红花,家长来接幼儿时自然会问:你今天怎么没有小红花啊?

  幼儿慢慢就会知道他要怎么做才能得到教师的小红花,才能得到大家的表扬,前提是教师必须时刻提醒幼儿得到小红花的幼儿哪里做的好才得到的。同时可以使用代币券法,收集多少小红花可以玩什么玩具。而要使这一强化手段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和家长必须保证幼儿对其所选择的刺激物比较喜欢,而且还要因人而异,因为甲幼儿不喜欢的可能是乙幼儿喜欢的。

  适时适度的强化。当教师和家长让幼儿学习某个新的行为时,大人要经常去做,而且能知道这个新行为是按照大人预期的方向发展的,当这个良好行为出现时,大人的强化应当适当减少,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可能会出现其他不良的行为。这一点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一方面,强化要及时。及时强化,幼儿才知道自己的某个行为是能得到表扬的,在他大脑中才能建立行为和强化之间是有关系的概念,这种考虑源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例如幼儿上午帮助老师拿了粉笔,老师没夸他,下午再夸时,他可能已经忘记你为什么夸他了。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表扬要具体。由于幼儿的认知程度还不能达到猜测大人的心理的层次,表扬时应尽可能地将表扬他的原因说清楚。

  三、总结

  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了强化效应和掌握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就能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儿童偶然做出了某种行为而得到了教育者的强化,那这个行为就比其它行为更容易被重复出现,强化次数越多,其概率就越大,这便导致儿童行为的建立。并且,强化在儿童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因此,如果要巩固儿童的某种良好行为,就必须在其做出行为后予以强化,否则就可能消退[4]。与此同时,斯金纳还强调及时强化,如果强化不及时不利于儿童行为3发展,斯金纳认为教育者要及时强化希望在儿童身上看到的行为,否则,那种行为就不能持久[5]。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幼儿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幼儿教育中,通过对幼儿各个方面的灵活强化,教师和家长可以修正幼儿的行为方式,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幼儿向积極健康的方向发展。

篇五:斯金纳理论对幼儿教学启示

  

  浅谈斯金纳强化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斯金纳是教育心理学届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任人物之一。他一生坚持行为主义的立场与信念,同时又对经典行为主义提出了批评,并进行重建。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在今天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特别是儿童心理干预与矫正中广泛应用。

  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强化包括正强化、负强化和自然消退三种类型:

  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例如,在幼儿园上课期间对幼儿的鼓励(如小红花、鼓掌、认可、表扬等),以表示对幼儿该动作、行为的肯定,从而增强幼儿上课积极性。

  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予以否定。例如,教师告诉幼儿,如果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就要受到批评,甚至得不到奖励,于是幼儿为了避免此种不期望的结果,而在上课或活动中积极遵守纪律。

  惩罚是负强化的一种典型方式,即在消极行为发生后,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威慑性的手段(如批评、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等)给人带来不愉快的结果,或者取消现有的令人愉快和满意的条件,以表示对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的否定。

  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原先可接受的某种行为强化的撤消。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强化理论对幼儿园管理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即对正确的行为,对遵守纪律或表现好的幼儿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对于不良行为,对于不利于班级纪律和教学活动进行的行为则要给予处罚。而且,奖惩结合的方法优于只奖不罚或只罚不奖的方法。

  2.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强调奖励与惩罚并用,并不等于奖励与惩罚并重,而是应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因为过多运用惩罚的方法,会带来许多消极的作用,在运用时必须慎重。特别是在幼儿园,应尽量少用惩罚。

  3.及时而正确强化。所谓及时强化是指让人们尽快知道其行为结果的好坏或进展情况,并尽量的予以相应的奖励,而正确强化就是要“赏罚分明”,即当出现良好行为时就给予适当的奖励,而出现不良行为时就给予适当的惩罚。及时强化能给人们以鼓励,使其增强信心并迅速的激发工作热情,但这种积极性的效果是以正确强化为前提的:相反,乱赏乱罚决不会产生激励效果。

  4.奖人所需,形式多样。要使奖励成为真正强化因素,就必须因人制宜地进行奖励。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其需要也各不相同,因而他们对具体奖励的反应也会大不一样。所以奖励应尽量一成不变,应形式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奖励的效果。

  强化在教学中的运用要使其发挥对幼儿行为的积极促进作用,1.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只有当幼儿主动地去认识强化时,才能领会教师的要求和期待,进而改进行为方式,使强化所提供的信息发生作用效果。也就是说,一切外部强化都要通过幼儿自身的内部活动才能被接受,“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缺少学生积极参与的强化将失去价值。

  2.教师的威信———有效强化的重要条件。

  威信是教师使幼儿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威信使幼儿感到教师亲切,能信赖,并自觉服从于教师。由亲和信而发自内心主动地接受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由亲和信,产生情感共鸣,同忧乐,共好恶。

  3.强化物的性质———有效强化的必要条件。

  强化物是进行强化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称。一般而言,肯定性的强化物(表扬的话、亲切的笑容、满意的表情、奖品、竖起的大姆指,作业本的一朵小红花等)有利于幼儿积极地接受和内化教师的要求;而否定性的强化物(批评的尖刻的字词、失望的神情、冷笑、嘲弄等)让幼儿紧张,产生心理压力(焦虑、烦燥、不安、忧郁、甚至攻击性行为)。虽然否定性强化物也有助于幼儿减少或改变某种行为。但其负面影响比肯定性强化物更为严重,故强化中以使用肯定性强化物为主,否定性强化物为辅。

  强化理论有助于对人们行为的理解和引导。因为,一种行为必然会有后果,而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是否重复发生。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在于通过正负强化手段去控制和影响幼儿的自愿行为。为此,教师为使幼儿某种好的行为重复出现,就应采取正强化的办法反复加以控制。如果要消除某些不利行为,就采取负强化的办法使之削弱。以达到规范幼儿行为习惯,很好的完成教学计划的目标。


推荐访问:斯金纳理论对幼儿教学启示 启示 幼儿 理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