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文化与现代文明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枣文化与现代文明

2022-07-13 15:05: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枣文化与现代文明

  “八月十五到,遍地红玛瑙”,农历七八月是大枣收获的季节,今年去枣乡新郑采摘红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饱经沧桑、挺拔坚毅的枣树,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我不仅被枣园美景所折服,也随着导游的讲解,了解了更多的枣文化。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观音菩萨外出巡游,发现一方仙家圣地,见云雾缭绕间似有点点红珠,霞光隐约中放射着万道红光,观音菩萨前去打探,看到一户人家,一位老人和儿子、媳妇正在开荒种地,儿子在挖坑,媳妇抱着一捆小树,老人在浇水,他们是为了能让孙子吃上树上的红果,老人递给菩萨一把,菩萨一尝,连连称赞,同时也被他们的勤劳所感动,就帮助他们种了很多树,并引来水,这水就是现在的黄河,因菩萨希望他们早生贵子,就赐名树为“枣”树,树上的红果就叫“枣”。这就是“枣”的由来。

 枣原产于我国,分布地区甚广,河南境内很多,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古代采食果腹到“选取好味着留栽”(语出《齐民要术》)种植,经过历代演进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果品,其中珍贵品种明清时候作为皇室供品。从古代给王进食之品到诸侯间相互问候礼品,以至儒家“三礼”(即丧礼、葬礼、祭礼)中用品,再到后代随着经济发展,有意识大规模种植从中渔利,在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

 儒家经典对枣的记述更为详尽。《周礼·天官·笾人》里讲;“馈食之笾,其实枣、卤、桃、榛实。”意思是:给王进食的竹器笾中,装的果品有枣、栗、桃、干梅。《仪礼·聘礼》中说,枣栗还是古代诸侯相互借路相互问候之际,带给掌管朝觐官员的礼物,用两个容量各盛一斗二升的、上边有盖的方竹簋,一个装满枣,一个装满栗,一齐献上。《仪礼·既夕礼》上说,在土葬前最后一次哭吊的晚上,祭品种要有枣糗、栗脯。《仪礼·特牲馈食礼》和《仪礼·有司》中讲,诸侯及下边的官吏,

 每月初一祭庙,祭品种除有规定的牲畜,均有枣和栗,而且枣栗由谁摆放,都有讲究。

 再以后《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苏秦游说六国

 时,对燕文侯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实于民,此所谓天府也。”这说明枣是这里的经济命脉,是帝王考虑治国安帮国策的依据之一。这些无不说明枣在历代的重要性,并逐步形成一种枣文化。

 枣文化作为黄河文化与黄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 8000 多年的历史。枣不仅营养丰富,为五果之首,也是我国首批公布的食药兼用果品之一。

 在民间百姓生活中更是离不开枣。他们对枣更多的寄予一种希望,并把它和喜庆联结在一起,比如祝福、祝寿、贺年、贺喜、相送相敬的食品中必有红枣。

 自古以来,新郑枣乡的年节民俗中,到处离不开枣,包括枣核、枣仁、枣木、枣树皮。在枣乡的乡村之间自古沿袭着这样一种风俗:村里的姑娘出嫁时娘家陪送的嫁妆和被褥、衣箱里,都要塞上一些干红枣。洞房花烛之夜,婆家也有婆母、婶娘往新人住的洞房里撒上一些红枣、花生,意在早生(取其谐音)贵子。这里可以反映出人们对于子孙后代传承子嗣的期望,以及对于甜蜜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枣乡至今还保留有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熬小枣粥,俗称“腊八粥”的习俗。每逢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家家制做年糕。用黍米面和小枣做成,既甜又粘,别有风味,年糕成为枣乡人传统的小吃。

 枣不仅是极佳的果品,也有很好的医疗效果。枣可以 滋润肌肤,益颜美容

 据《北梦所言》中记载,有一苏姓女子常食红枣,虽年过五十,但其颜面犹如少年女子。故民间有“一日食仨枣,百岁不显老”、“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吃个枣,百事好”、“门前一棵枣,红颜不显老”、“要使皮肤好,粥里加红枣”之说。

 枣可以防腹泻,

 医书有记载,有一位病人瘦弱如柴,饮食不下,每日腹泻,遍请名医,吃尽补药,病情无起色。后一无名和尚叫病人家属每天早上用红枣喂食病人,一个月后病竟痊愈。枣可治皮肤痒,

 有报道说,一位女子患皮肤痒症,看了

 近十位中医教授均不见效。后来有一位白须老人传授切身经验,多吃红枣,可治皮肤痒。这位女子回家后用红枣煮粥食用,半个月后病情缓解。以后她又在红枣粥里添上了润肺的莲子、健脾的黑豆、保胃的糯米、滋补的芝麻、枸杞、含维生素 C 和糖的葡萄干及白糖。这红枣八宝粥天天享用,终于治好了皮肤痒症。

 枣也被历代文人咏吟。唐朝诗人李颀咏道:“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末落桐荫长。” 白居易有《杏园中枣树》一诗:“人言百果中,惟枣凡且鄙。皮皱似龟手,叶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宋代诗人张耒写到:“枣径瓜田经雨凉,白衫乌帽野人装。”田园风光跃然纸上。又有诗人写到:“春风已过又秋分,打枣声宣隔陇闻,三两人家十万树,田头屋脊晒云红。”小枣丰收的景象如闻其声,如观其景。清代李鲁的“添得枣林路欲歧,行人道是旧西溪。红绫车慢梨花水,风暖沙柔陷马蹄。”这里描写出了枣园的旖旎风光。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苏东坡笔下的枣树:“簌簌衣襟落枣花”,米粒大小的黄绿色枣花轻轻飘落,若有若无,好像柔软的绿色雪花,只有敏感的诗人才能用心灵捕捉它落在衣巾上的声音。

 枣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随着历代传承越积越厚,而枣乡关于各类枣树在赋予乡民美好愿望中,更演绎出许多美丽传说。

 河南新郑薛店境内枣岗村一带的大枣林,因当地所产小枣作药引治愈了轩辕黄帝患传染病的数万得力将士而被命名为轩辕贡枣林。无核枣更是枣乡新郑人民谦虚美德的象征,美丽的传说赋予枣以神秘的色彩。

 枣是中原人民的骄傲,枣文化的影响更深远,连韩国的婚礼习俗中,都保留着往新娘子裙子里装红枣的习俗。

 枣以它特有的功效、魅力,展示给中原腹地人民---河南人,也以它特有的方式,关爱着河南人。“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我们在感受悠久、厚重的枣文化的同时,也品味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身为河南人而感到骄

 傲、自豪!自豪之余,还有一丝委屈,河南,一个历史悠久地让无法理解时间源头的地方, 不知何时,却成了世界眼里的旧中国,中国人眼里穷乡下,三十一个省份眼里的穷亲戚; 不知何时,河南,站在中国的省份兄弟中,需要蜷缩着身子,低垂下头颅,在大家庭的夹缝里低三下四, 不为别的,就因为你的名字叫河南。

  但是,在这片中原沃土上,孕育了刚毅、挺拔、不屈的枣树,也孕育了多少历史名人,他们像枣树一样忍辱负重,傲然挺立,抗日名将杨靖宇,豫剧大师常香玉,奥运冠军邓亚萍等,他们都在以自己的言行、成就捍卫着河南人的尊严,以自己的人格维护着河南人的声誉,更以自己的行为感动着国人,洪战辉,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学会了刚毅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魏青刚,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他,是侠之大者。

 他们,是中原人的骄傲,更是国人的自豪,他们像枣文化那样经得起时间的磨砺,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新时代的中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有责任、有义务把炎黄文化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世人感受到我们不仅有着灿烂的过去,更有着辉煌的未来。一幢幢高楼让我们走近了现代文明,但高楼里的人们需要传递文明,枣园人正以自己的方式证明着河南人的淳朴、热情,以自己的豪爽、文明迎接着四方宾朋,其他各行各业也在践行着自己的职责,世界那么大,只要我们心在一起,爱会一步一步向上升,只要我们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心怀天下,文明的河南、开放的河南、和谐的河南就会矗立在中原,让世人接触我们、深入了解我们,消除对河南人的误解,改变对河南人的看法,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个更具现代文明的河南定会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样,屹立在中原,像枣树那样,用不屈的身躯、顽强的品格向世人展示:我骄傲,我是河南人!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佳作,无论从文章的立意、结构、还是语言都看出这篇文章的独树一帜,与众不同。

 首先来看立意,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好的立意能使文章高屋建瓴。这篇文章巧妙地把枣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把一种文化与社会现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意在告诫人们在颂扬悠久、古老、厚重的枣文化的同时,一定把这种文明发扬光大,让它成为我们的骄傲,成为后世子孙的骄傲。

 其次来谈结构,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脉络分明,由赏枣巧妙地引出枣文化,并阐述了枣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为河南做出的贡献,再由枣文化论述到古代文明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而兄弟 省份似乎对我们有误解,当今的河南人远离了现代文明,接下来文章有理有据地论证了当今的河南人实属国人的骄傲,现代文明

 被他们传承、发扬,最后号召当代中学生一定要为老祖宗抹黑,让文明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往下传。

 最后来谈谈文章的语言。这篇文章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文章引经据典,大量传说、故事的运用,使文章增色不少。

 总之,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透过文章的内容不难发现,作者广博的知识,超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对时事的关注等等。

  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 一

 活动目的 培养小组成员学会选择恰当的话题演讲,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事例典型,具有号召力和鼓动性,锻炼小组成员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同时从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中,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胜利。

 二

  活动内容 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古今中外一些名人面对失败、善待他人、善于合作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选择自己熟悉又引人注意的演讲主题,整理其中的一篇,写成一篇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情感真实、逻辑严密、具有说服力和号召力的演讲稿,在班内发表一次演讲。

 三

  活动思路 1 活动准备 (1)

 了解活动的主题、要求和目的。

 (2)

 联系语文老师,介绍资料收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在学生搜集、梳理资料过程中,注意提醒小组成员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例如图书馆、网络等,还应提倡资源共享,合作学习。

 (3)

 制订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及活动的具体安排;成立三个资料资源研究组,每个小组确立一名小组长,三个小组分别收集面对失败、善待他人、善于合作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并在收集、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形成一篇演讲稿。

 2 活动过程 (1)

 选择几篇演讲名篇,像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和组员一起朗读,感受演讲的力量,了解演讲稿的写法。

  首先,我们要知道演讲稿具有一般文章的共性,写作时只要符合一般文章写作的共同要求,同时再注意到它的自身特点就行了。它并不神秘,同学们写作起来也不会很困难的。

 其次,我们必须掌握演讲稿的自身特点。

 (一)观点鲜明,内容具有鼓动性。在教材规定的话题内,确定演讲稿的观点,显示着演讲者对一种理性认识的肯定,显示着演讲者对客观事物见解的透辟程度,能给人以可信性和可靠感。演讲稿观点不鲜明,就缺乏说服力,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而且,演讲之所以最容易激发听众的情感,使听众的思想为之震动,精神为之振奋,情绪为之激昂,热血为之沸腾,就在于演讲内容的鼓动性。因此,同学们写作时要在表达上注意感情色彩,把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既有冷静的分析,又有热情的鼓动;既有所怒,又有所喜;既有所憎,又有所爱。当然这种深厚动人的感情不应是“挤”出来的,而要发自肺腑,就像泉水喷涌而出。

  (二)结构清楚,层次简明。一般文稿主要是供人阅读的,读者有思考的余地,在层次结构上可以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在内容上也可以盘根错节,错综复杂。而演讲稿是口头表达,演讲语言稍纵即逝,听众对演讲中每一句话的含义,几乎没有思考玩味的余地,其结构特点是内容的内在联系与有声语言动态交流的统一,注重有声性。因此,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

 三、语言流畅,深刻风趣。要把演讲者在头脑里构思的一切都写出来或说出来,让人们看得见,听得到,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个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语言运用得好还是差,对写作演讲稿影响极大。要提高演讲稿的质量,不能不在语言的运用上下一番功夫。写作演讲稿在语言运用上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⑴要口语化。这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演讲,说出来的是一连串声音,听众听到的也是一连串声音。听众能否听懂,要看演讲者能否说得好,更要看演讲稿是否写得好。如果演讲稿不“上口”,那么演讲的内容再好,也不能使听众“入耳”,完全听懂。由于演讲稿的语言是作者写出来的,受书面语言的束缚较大,因此,就要冲破这种束缚,使演讲稿的语言口语化。

 ⑵要通俗易懂。演讲要让听众听懂。如果使用的语言讲出来谁也听不懂,那么这篇演讲稿就失去了听众,因而也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意义和价值。为此,演讲稿的语言要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列宁说过:“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应当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的字眼,抛弃记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的、还不熟悉的口号、决定和结论”。

  ⑶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一定要生动。如果只是思想内容好,而语言干巴巴,也达不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2)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资料,走访博物馆、图书馆等形式,了解古今中外一些名人面对失败、善待他人、善于合作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3)

 对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写成一篇演讲稿。

 三项活动尽管都是演讲,又在同一个大话题下,但同中有异,各有侧重。下面略加说明

 怎样面对失败?这对任何人,尤其是中学生,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要“微笑着面对失败”,这个结论大家都会同意。但要就这个话题发表一次演讲,有自己的观点,并有一定的说服力,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在演讲稿中,这个话题能否阐述得清楚,关...


推荐访问:文化与 现代文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