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2022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2022 -2022 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2-07-10 08:40: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 2019- -0 2020 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国治产,以给公上” 《后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上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B.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C.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 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出现 『答案』 A 『解析』

 根据“身率妻子,戮力耕桑”“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可知,汉代采用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故选 A;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只是家庭农业生产的情况,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排除 C;春秋战国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排除 D。

 2. 《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A. 注重农业时令 B. 尊重自然规律 C. 强调精耕细作 D. 重视历法指导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及“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等信息,体现了古代农业既注重农业时令,又注重耕作技术,反映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 C 项。注重农业时令、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重视历法指导是《吕氏春秋》所介绍的,未涉及到《氾胜之书》中的内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排除 A、B、D 项。

 3. 汉代,蜀地百姓“帅导群妾,咸循蚕蔟。分茧理丝,女工是敕。”在齐地,平民“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这反映出当时

 A. 家庭丝织业生产盛行 B. 局部地区自然经济解体 C. 丝织业地域分工形成 D. 丝织业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出汉代百姓与平民都在从事丝织业的生产,故 A 项符合题意;B 项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地域的分工情况,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体现产品流通的信息,排除 D 项。

 4. 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 春秋战国时期 B. 两汉时期 C. 魏晋南北朝时期 D. 隋唐时期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及准确记忆的能力,材料中“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所指的冶炼方法为灌钢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选 C。春秋战国时期没有灌钢法,故排除 A 项;两汉也没有出现这种冶炼技术,故排除 B 项;隋唐时期也没有灌钢法,故排除 D 项。

 5. 明代中后期以后,号称"苏湖熟,天下足”的江渐地区因“地利树桑,人多习蚕务者"成为北方商品粮的主要输入地,闽广等地也因弃稻种植经济农作物,造成粮食供应紧张。这表明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 区域经济不断发展 C.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南方地区由于多种植经济作物而导致粮食供应紧张,南北经济的不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表现,故选 B 项;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排除 A 项;经济重心在南宋已经完成南移,故 C 项错误;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逐渐瓦解,排除 D 项。

 6. 下是有关唐代经济的记述。据此推知,当时 记述 出处 唐初法律规定:“士农工商,四人各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 《旧唐书食货志》

 (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市易造作器物”“殖货流于江剑” 《旧唐书太平公主传》 (朝廷敕令)“应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科(交纳工商业税)”。

 《全唐文禁公主家邑司擅行文牒敕》 A. 坊市管理体制开始被打破 B. 皇室人员从事工商业盛行 C. 政府工商业政策有所放松 D. 官营工商业日益垄断市场 『答案』 C 『解析』

 “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指当官的不要和商人争利,“殖货流于江剑”指增殖贸易货物在江、剑(唐代地名)一带很繁华;“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殖货流于江剑”“交纳工商业税”说明唐朝政府的工商业政策有所放松,故 C 正确;宋朝坊市管理体制开始被打破,A错误;“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指当官的不要和商人争利,无法体现皇室人员从事工商业盛行,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官营工商业垄断市场,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殖货流于江剑”,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7. 下列经济现象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在某些地方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

 ②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

 ③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夜市 ④出现了技术比较先进的“灌钢法” A. ①④③② B. ①③②④C. ③①④② D. ④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某些地方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是在汉代,出现了技术比较先进的“灌钢法”是在北魏,商品

 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夜市是在宋代,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是在明清,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A。

 8. 982 年,北宋太宗下诏,将荒芜的土地分给那些“勤稼穑”而缺乏种子和土地的农户。并要求“明立要契,举借种粮……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官司”。1155 年,南宋高宗下诏:“若见佃人不愿承彻,即开具田段、坐落去处、所纳租课数目,另行招人承佃。”这说明宋代 A. 人身依附关系日趋松弛 B. 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 C. 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D. 人地矛盾突出危及统治 『答案』 A 『解析』

 从宋太宗“明立要契”到宋高宗时期“若见佃人不愿承彻……另行招人承佃。”可以看出,政府对农民承租的要求降低,对农民的束缚有所减弱,故 A 项符合题意;当时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排除 B 项;材料没有进行南北方比较,排除 C 项;D 项非材料的重点,排除 D 项。

 9. 据《山东东吕府馆陶县志》载:清中叶“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此记载反映出当地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对外贸易发达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的信息可以看出自然经济占主导,故①正确;从“大布远销晋省,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等信息可以看出商品经济发展,故③正确,因此答案为 C 项;②④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0. 清顺治年间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而到了雍正时期“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以下关于这两种记载说法正确的是 A. 清政府允许民间对外贸易

 B. 清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但控制严格 C. 清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

  D. 清政府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 『答案』 B

 『解析』

 从“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允许浙江“一体贸易”,可知淸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 B 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对外贸易由官方垄断,A错误;C 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贸易的限制,不能体现“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排除 D。

 11.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 A. 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B. 延缓了小农经济的瓦解过程 C. 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

  D.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 AB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相似作用可以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等角度来分析。即延缓了小农经济的瓦解过程,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答案为 ABD 项;闭关锁国政策是改变了,而非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并且 C 项说法也不是二者的相似作用。排除 C 项。

 12. 如图是不同时期威尼斯每年从亚历山大里亚(埃及地中海沿岸港口)进口香料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商业危机的爆发 B. 传统商路被断绝 C. 美洲被发现开发 D. 商业革命的发生 『答案』 D 『解析』

 图表信息反映了地中海贸易的衰落,这是由于欧亚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商业革命的发生,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故 D 正确;商业危机的爆发和传统商路被断绝都发生于新航路开辟前,而图表所示的 16 世纪初已经开通了欧亚新航路,排除 A、B;美洲的发现和开发导致了欧洲的价格革命,而不是商业革命,与图表现象无关,排除 C。故选 D。

 13. 17 世纪欧洲一本书中记载了凤梨、马铃薯、木薯等农作物品种,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的

 影响是 A. 洲际之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B. 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C.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 D. 美洲传统社会遭到巨大破坏 『答案』 A 『解析』

 原产美洲的马铃薯、木薯等农作物品种出现在 17 世纪欧洲的书籍中,反映出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洲际之间农业物种的交流,A 项正确;欧洲出现美洲作物不能说明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B 项错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与材料内容不符,C 项错误;欧洲出现美洲作物,不能说明美洲传统社会遭到巨大破坏,D 项错误。

 14.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曾经同意英格兰海船掠夺加勒比海和中南美洲沿岸城市,引起敌方报复,由此在英吉利海峡发生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英国船只攻击的主要对象是哪个国家 A. 葡萄牙 B. 法国 C. 西班牙 D. 荷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中“(Elizabeth I,1533~1603)”,再由“在英吉利海峡发生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可判断材料指的是 1588 年西班牙排除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讨伐英国,遭到惨败,由此可知 C 符合题意。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 15. 美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说,16 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各种瘟疫和传染病带到美洲,在殖民者到达美洲后的一个世纪,当地人口减少了 95%,仅在墨西哥人口就锐减了 3500 万。美洲人口的锐减 A. 促使东方迅速从属于西方

 B. 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 C. 成为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必要手段

 D. 导致整个美洲落后世界潮流 『答案』 B 『解析』

 16 世纪后的一个世纪中,美洲当地人口减少 95%,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B 项正确;美洲人口的锐减与传统的东西方关系改变无关,A 项错误;美洲人口的锐减不能增加欧洲国家的原始资本,C 项错误;美洲人口的锐减不是美洲落后世界潮流的主要原因,

 D 项错误。

 16. 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 18 世纪早期只有 9000 人,而到了 1831年则增加到 14 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 1755 年只有 2300 人,到 1831 年则有 202000 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B. 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C. 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D. 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 『答案』 A 『解析』

 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明显体现出城市化的发展,结合时间“18 世纪早期”可知主要原因是工业化的推动,故选 A;BCD 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17. “‘日不落帝国’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而不是殖民军队和海军将领们通过征服缔造的。”这句话旨在 A. 肯定工业革命对英国殖民体系形成的重要作用 B. 反思英国在世界范围殖民体系形成中的侵略性 C. 揭示英国经济实力远在军事实力之上的事实 D. 强调英国资产阶级主导帝国的发展而非殖民军队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日不落帝国”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说明强调的是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的发展繁荣,有利于其建立殖民霸权,因此选 A。

 18. 1813 年和 1833 年,英国先后废除东印度公司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同期,英国同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规定把输入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率平均降低 30%,取消了丝织品的进口禁令,降低了生丝、羊毛、煤等的进口税率,废止了包括机器在内的所有输出品的限制。这主要表明 A. 殖民掠夺稳固了英国的地位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 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D. 自由贸易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开始盛行,材料中关税降低、取消禁令,废止限制措施,都是因为自由贸易思想盛行原因。故答案为 D 项。A 项此时英国

 依靠的是商品侵略,不是殖民掠夺,排除;B 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C 项生产效率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9. 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A. 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

 B. 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C. 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

 D. 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汽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符合设问要求,所以选 A。1866 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到 70 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与设问不符。故 B 项错误。19 世纪 70 年 90 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取得成功,都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与设问不符。故 C 项错误。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内燃机的发明,大大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成为日益重要的新能源,与设问不符。故 D 项错误。

 20. 下表为 1750 年至 1900 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表(材料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据此判断表中四个国家依次是

 1750 年 1830 年 1860 年 1900 年 甲 1.9 9.5 19.9 18.5 乙 2.9 3.5 4.9 13.2 丙 0.1 2.4 7,2 23.6 丁 32.8 29.8 19.7 6.2 A. 德国英国美国中国 B. 英国德国美国中国

 C. 英国中国美国德国 D. 美国中国德国英国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在世界中处于高水平,因此占比较高。鸦片战争后,受到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手工业破产,产量下降,丁为中国。英国首先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因此其在鸦片战争前占比较高,但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技术升级迟缓,未能保持优势,因此甲是英国。美国在 1750 年尚未独立,属于英国的殖

 民地,因此其当时的制造业占比低于欧洲。美国独立后,资本主义逐渐发展,与当时尚未统一的德国相比,其制造业水平较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是中心之一,发展较快,超越了英国,因此丙是美国,乙是德国。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 B 正确;选项 A、C、D 排序有误,排除。

 21. 19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 A. 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 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 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 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中说明的是农民没有把获取的钱财投资于商业的扩大再经营,反而从事土地开发,体现出当时农民重视土地的思想,这种经济思想显然不利于农村自然经济的快速解体,这种案例说明近代经济变动的复杂性,故 A 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农民思想是安土重迁,不是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农民意识问题,不能论述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结论,故 D 项错误。

 22. 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下列企业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轮船招商局 B. 发昌机器厂 C. 安庆内军械所

 D. 江南制造总局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首先提出“自强”的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企业;之后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发昌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根据以上分析答案为 A,BCD 排除。

 23. 张裕葡萄酒历史悠久。下表是“百年张裕”1892~1915 年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此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年份 发展大事

 1892 年 张弼士创立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 1912 年 孙中山到张裕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 1915 年 在北京政府组织下,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 A. 北洋政府对张裕产品享誉世界起了一定作用 B. 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 C. 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 D. 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表格中“1912 年”“1915 年”的时间以及所学可知北洋政府(北京政府)实行鼓励创办实业的措施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A 正确;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B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单纯从孙中山的题字并不能说明孙中山将张裕酿酒公司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C 错误;材料没有其他行业发展情况的数据进行比较,不能得出“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排除 D。

 24. 根据下列研究数据分析近代民族工业,据此观点正确的是 1858—1911 年新设民用工矿企业及其创办资本统计表(资本数单位:万元)

 1858—1894 年 1895—1911 年 总数 年均 总数 年均 家数 153 4.14 800 47.06 资本数 3803 102.78 16578 975.18 每家资本 24.86

 20.72

 ①城市手工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②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③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初步发展④民族工业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C 『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1858—1894 年民用工矿企业及其创办资本的数据体现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1895—1911 年民用工矿企业及其创办资本的数据体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这说明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故②③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不是城市手工业,故①错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 C 项,ABD 错误。

 25. 有学者认为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以来变革最剧烈的时代,是进步发展的时代”。下列叙述能够为其提供依据的是 ①北洋军阀的统治被推翻了

 ②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③民族资产阶级取得革命成功

 ④进步知识分子提倡民主科学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和陈独秀等人掀起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是当时中国社会“剧烈变革”和“进步发展”的主要表现,②④正确,C 项符合题意;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为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篡夺,北洋军阀统治直到 1927 年才基本被推翻,①③错误,与之组合的 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东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江南的开发速度日益加快。宋朝时期形成了“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局面。农业的进步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民营手工业在宋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制茶业和制瓷业最出色,成为了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这些行业的繁荣带动了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当时的海船载重大大增加,在泉州出土的宋船重量约为 250 吨,属于中等船。宋朝在当时国际军事舞台上远逊于汉唐,其政治弱势地位使它缺乏胸怀世界、吞并八荒的政治抱负……十字军东征、塞尔柱突厥人的兴起迫使阿拉伯商人把海外贸易视线转移到东方,向东方开辟新商路。北宋中叶,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宋政府

 规定只许“自广州路入贡,更不得于西番出入”。从大食来访的使节“贡赋不绝”,宋代海外贸易直接和间接地扩及欧洲、中东、东非、印度、东南亚以及日本朝鲜等地。

 ——摘自王树伟《宋代海外贸易研究》

 材料二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和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件事把世界上最遥远的部分联结在一起,让它们能够互通有无,能够增加彼此的快乐,能够促进彼此的工业。其中,这些发现的一个主要的影响就是将商业体系提升到了一个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如果没有这些发现,商业体系要达到这一程度是不可企及的……两个新世界对欧洲的工业打开了大门,它们两个都比旧世界更巨大、更广阔,其中美洲市场还每天都在成长得更巨大。

 ——摘自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

  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加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丝绸之路与前代相比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两件事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航海事业“随郑君之没以俱逝”的原因。

 『答案』 (1)原因:路上丝路受阻;政府的财政压力;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尤其是手工业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有利的国际环境

 特点:以海路为主;受政治因素影响大;贸易商品更丰富。

 (2)影响:贸易范围扩大;贸易商品种类增多;贸易形式创新;贸易规则破坏。

 (3)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少伟大的航海家;海禁政策的束缚;温和内敛的民族文化等。

 『解析』 (1)对材料进行分析可一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例如,“十字军东征、塞尔柱突厥人的兴起迫使阿拉伯商人把海外贸易视线转移到东方,向东方开辟新商路”,这说明路上丝路受阻;宋朝时期形成了“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局面,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农业的进步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民营手工业在宋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制茶业和制瓷业最出色,说明商品经济尤其是手工业的发展;当时的海船载重大大增加,在泉州出土的宋船重量约为 250 吨,属于中等船,说明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其特点也是依据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例如:宋政府规定只许“自广州路入贡,更不得于西番出入”。从

 大食来访的使节“贡赋不绝”,这说明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是以海路为主。

 (2)本小题其实是让学生回答新航路开辟对世界贸易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概括得出其影响有贸易范围扩大;贸易商品种类增多;贸易形式创新;贸易规则破坏。

 (3)本小题其实是让学生回答在郑和航海之后,中国对交往、对外贸易减少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明中叶以后中国的经济、对外政策、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组织答案。

 27. 19 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20 世纪移来,应该倾力治污,使伦敦的天空从滚滚毒雾到重现蓝天白云。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借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

 ——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材料三

 (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快乐的英格兰”时期英国的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业革命后英国生产方式发生的“变革”? (3)据材料二,概括 19 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4)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哪些借鉴? 『答案』 (1)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度。

 (2)生产方式变革:机器大生产(或实现工业化)。

 (3)原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环境污染;环保观念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4)借鉴:依法治污;调整能源结构;培养环保意识;加强政府监管。

 『解析』

 (1)依据材料“(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结合所学可知,“快乐的英格兰”时期的英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2)依据材料“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方式发生的“改革”指的是机器大生产。

 (3)依据材料“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可从城市化的发展、环保观念的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等方面概括 19 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4)依据“(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可从依法治污、调整能源结构、培养环保意识、加强政府监管等方面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的借鉴。

 28.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 19 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 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著名实业家宋裴卿 1932 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 年 4 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

 佼者。1937 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 8 年,多次陷于困境。到 1948 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是指什么?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 30 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937 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原因:过于发达的小农经济;列强入侵(鸦片战争);重农抑商;“海禁”或闭关锁国。

 (2)洋务运动成效:在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引进先进的技术,是工业化的起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建立了共和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实业的法令;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3)因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业救国;技术设备先进;群众性反帝爱国的推动;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一些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解析』

 (1)由“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可以概括出小农经济高度发达;由“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可以概括出列强入侵;由“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可以概括出重农抑商和海禁的政策。

 (2)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是洋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从抵抗西方侵略、培养技术人员、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等角度来回答。第二问,由““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结合所学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辛亥革命。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亚”企业在 30 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由“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可概括出实业救国。由“1935 年 4 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

 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可概括出技术先进。第二问由“1937 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 8 年,多次陷于困境。”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战争因素。


推荐访问:南昌市 江西省 高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