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城市规划(1)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地理城市规划(1)

2022-07-09 14:40: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前言:

 城市规划(英语:Urban Planning),是处理城市及其邻近区域的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对未来发展预测的学科。它的对象偏重于城市物质形态的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主要内容有空间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化植被和水体规划等内容。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位于城市管理之规划、建设、运行三个阶段之首,是城市管理的龙头。本文主要以我的家乡锦州作为分析对象,分析其目前的城市规划并且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苏州概览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的中心地带,著名的鱼米之乡、状元之乡、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苏州市辖 5 个市辖区:姑苏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4 个县级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太仓市。全市共设 40 个街道和 55 个镇,其中苏州市区设 37 个街道和22 个镇。

 拙政园

  周庄

  批 苏州是中国首批 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古称吴,商末建“勾吴”国。公元前 514 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今苏州古城区建吴国都城(号为阖闾大城,又称姑苏),因有姑苏山,隋代始称苏州。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逾 4000 年,而其文明史可以上溯到 6000至 7000 年前。

 苏州是江苏省重要的经济、工商业、对外贸易和物流中心,也是全省重要的金融、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的经济实力为全国地级市之首,居江苏省第一,紧逼北京、上海、广州、深圳。2015 年 9 月 14 日,米尔肯研究所首次发表了“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报告,报告中苏州达到中国中小型城市第一位。2015 年 12 月 9 日,苏州获得 2015 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第 7 名。2016 年 3 月 1 日,苏州在《中国城市创业指数》中排名第五。

 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 人间天堂” 、“ 丝绸之府” 、“ 园林之城” 。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有“东方水都”之称。现今的苏州已经成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山、水、城、林、园、镇为一体,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今风、和谐发展的国际城市,并在 2012 年获得特色魅力城市称号。

 自然条件

 地貌:

 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上,全市的地势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 3~4 米,阳澄湖和吴江一带仅 2 米左右。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 100~350 米,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2 米),还有南阳山(338 米)、西洞庭山缥缈峰(336 米)、东洞庭山莫里峰(293 米)、七子山(294 米)、天平山(201 米)、灵岩山(182米)、渔洋山(171 米)、虞山(262 米)、潭山(252 米)等。

 气象:

 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 1100 毫米,年均温 15.7℃,1 月均温 2.5℃。7 月均温 28℃。

 水文:

 苏州古城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东进淀泖后,经黄浦江入江;运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盛泽;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黄浦江东泄入江,由此形成苏州市的三大水系。

 旅游资源

  苏州园林

  寒山寺 苏州旅游资源丰富,以苏州园林享誉天下,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 2009 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现有 2 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常熟)、12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昆山周庄、吴江同里、吴江震泽、吴江黎里、吴中甪直、吴中木渎、太仓沙溪、昆山千灯、昆山锦溪、常熟沙家浜、吴中东山、张家港凤凰),保存较好的古镇(如吴江的黎里、盛泽、平望,太仓浏河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吴中东山村、明月湾),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二的平江路、山塘街。

 人文条件 区位优势

 苏州在长三角地区有交通枢纽的地位,分为以下四点:

 (1 苏州市出入上海的大门。

 苏州是江苏通向上海的大门 ,也是上海进入内地的大门。

 苏州和上海关系历来密切,高速公路网络形成以后,苏州是在上海一小时都市圈中唯一的外省省辖市,有利于苏州进一步主动接受上海辐射,推进和上海经济发展的一体化,配合上海产业

 结构的调整,进一步调整苏州的产业结构,并做好上海向内地辐射的传导工作。

  (2)苏州是沿海港口的腹地。

 苏州处于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沿长江口的几个港口,已经和上海港为主体的沿海港口组成了对内对外并举的港口群体。高速公路网络的形成 ,使苏州成为这些港口的共有的腹地 ,承担着数量越来越大的物资集散、转运、仓储、配送的任务。目前,上海、江苏、浙江都在按国际标准提升港口建设的水平。苏州成为这些港口的腹地 ,既承担着繁重的任务,也有无限商机。

  (3)苏州是贯通南北的通道。苏州和浙江关系历来密切,是杭嘉湖地区通向中原地区的主要通道 ,这条通道被人们忽视已久。近年来浙江、山东等省民营经济大发展 ,客运和货运的运输量大增。高速公路网络的形成 ,特别是苏嘉高速公路的建成 ,有利于浙江与我国北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往来 ,有利于把苏南的优势引向苏中地区,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苏州的“咽喉”作用。

 (4)苏州是沟通内地的纽带。

 由于苏州处于东西和南北两条干线的交汇处 ,又是水陆转运的重要码头,也就成为长三角地区和内地交通的联结点。现在白洋湾作为铁路、公路、内河航运的交汇点 ,已经成为京沪线上吞吐量最大的水陆转运码头 ;官渎里已经成为东西和南北两条主干线交汇点。这两处也就成为长三角地区交通网络和全国交通网络的联结点 ,使苏州同时具有长江下游交通枢纽的地位。南来北往的交通中转 ,使苏州的辐射能量远远超出长三角地区。

 经济发展 目前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重要的经济中心,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

 “十二五”期间,苏州经济主动适应新常态,不断释放积极信号,经济发展在换挡中输出新动能,经济规模继续壮大,城市综合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自 2011 年迈上万亿元台阶,2015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 1.45 万亿元,居全国城市第 7 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 2014 年跃过 2 万美元,2015 年达到 2.2 万美元,居全国城市第 2 位。2013 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跃上 3 万亿元,2015 年达到 3.02 万亿元,仅次于上海;2011 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站上千亿元台阶,2015 年达到 1560.8 亿元,居全国城市第 6 位。2011 年进出口总额攀升至 3 千亿美元,2015 年达到 3053.5 亿美元,居全国城市第 4 位,其中出口 1814.6 亿美元,居全国城市第 3 位。并且提出了在“十三五”期间努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这样的定位,让以往总以“小家碧玉”自居的苏州人激动难抑,对这座古城心生更多期待。

 历史文化 苏州市是有着 2500 年历史的名城 , 是江南文化与吴文化的代表。至今老城区还保持着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及“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而位于古城西侧的苏州新区 (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古城东侧的中新合作开发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则大多是大型的厂房和高楼, 色彩鲜明, 透出强烈的现代感。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 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规范有序的社会环境,为苏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推动力,增加了吸引力。可以说,没有苏州优良的投资环境,就不会有苏州

 今天经济繁荣、科技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气象。三井住友银行苏州支行行长肱冈启曾说, “对苏州来讲, 我们日资企业主要看中苏州的历史文化, 比如说在苏州的园林,

 苏州的昆曲、评弹以及苏州有名的双面刺绣,这些造就了苏州人心灵手巧的素质, 这对日资企业特别是对 IT 产业来讲,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 这一点是我们比较看中的。”苏州就是这样一个因为投资环境普遍被外商看好的黄金宝地。仅苏州工业园区就有 81 家名列世界 500 强的企业 , 这里投资额 1 亿美元的企业比比皆是 , 并成为世界 500 强在中国投资最集中的地区 。

 城市建设现状

 A. 园林绿化 自 2005 年以来,市政府每年把新增 450-500 万平方米绿地作为实事项目,实施了一大批绿化重点工程建设,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质量的改善。目前,建成区绿化面积已由2005 年 6748 公顷增至 12250 公顷,翻了近一番。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逐年增长,已分别达到 37.2%、42.7%和 14.9 平方米。记者同时获悉,苏州已建成三角嘴湿地公园、沙湖生态园、莲池湖公园、白马涧生态公园、太湖湿地公园、白塘生态园、荷塘月色湿地公园等一批规模大、生态效应明显的郊野公园。目前,正在推进石湖景区、虎丘风景区综合改造等工程的建设

 B. 城市公用事业建设 1 .给水 目前苏州全市已基本形成了水源保护、原水互备、城乡同网,清水互通、深度处理,预警防控“六位一体”的安全保障格局,实现了自来水普及率、区域供水覆盖率、供水水质合格率三个 100%。据统计,全市共有 15 个水源地,13 个完成了达标建设,县级以上区域供水厂22 座,总供水能力达 717.5 万立方米/日,其中具备深度处理工艺的水厂规模达到 430 万立方米/日,平均日供水量约 450 万立方米,今年高峰日供水量达到 535 万立方米。

 2 .供电 “十二五”期间,苏州新建扩建常熟南等 8 座 500 千伏、苏州常楼等 40 多座 220 千伏变电站以及一批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建成锡盟至上海特高压输电工程苏州段及苏州站(昆山)输变电工程、锦屏至苏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以 500 千伏网架为依托,220 千伏双环网的输配电主网架七大分区系统,提高 110 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的智能化率,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调度支持系统,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

 3 .通信 “十二五”期间,在苏州市投入建设资金超过 100 亿元,全面推进苏州市信息化及信息产业发展,加速苏州市无线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应用。近年来,江苏移动在苏州不仅构建了涵盖第二代移动通信 GSM、第三代移动通信 TD-SCDMA、无线局域网(WLAN)的立体化通信网络,成功打造全国“TD 领先城市”,还与江苏铁通合作,大力建设高速光纤宽带网络,助力政府“无线江苏”、“宽带江苏”战略落地。同时,还成功打造了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数字校园等信息

 化项目,大大提升了政府部门在服务民生方面的管理水平。

 C. 环境保护

  全市废水年排放量为 133020.44 万吨,其中:工业废水年排放总量为 66511.77 万吨,城镇生活污水年排放量为 66434.97 万吨,其他废水排放量 73.70 万吨。全市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为 45323.12 吨、氨氮年排放量 3259.47 吨;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为 18393.50 吨、氨氮年排放量 9967.80 吨。全市重点工业企业 1873 家,废水治理设施 1751台(套),设施处理能力 403.21 万吨/日,实际处理工业废水 72006.31 万吨。

 全市工业废气年排放量为 14384.58 亿标立方米,全市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等污染物年排放量分别为 16.50 万吨、18.08 万吨和 5.34 万吨。全市重点企业共有废气治理设施 5052 台(套),其中脱硫设施 650 台(套),设计处理能力 900.01 吨/时,脱硝设施42 台(套)设计处理能力 29.1 吨/时。

 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为 2486.06 万吨,其中综合利用量为 2435.04 万吨;全市危险废物产生量 82.63 万吨,其中企业自行处置、利用 5.89 万吨,贮存 2.52 万吨,委外处置、利用 74.22 万吨。

 苏州市区(不含吴江区)共产生生活垃圾 164.42 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其中:填埋 23.29 万吨,焚烧 141.13 万吨,焚烧占总处理量的 85.84%,焚烧生活垃圾产生的电量用于上网发电 3.83 亿度, 焚烧生活垃圾产生的飞灰全部进入危险废物填埋场进行安全填埋。

 全市共实施 111 项水污染物减排项目和 112 项大气污染减排项目,项目减排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为 16549 吨、1644 吨、18420 吨和 32422 吨。

 D. 城镇体系规划

  1、规划结构:一个中心、五个副中心、十二个片区、四个发展轴。

 2、一个中心:中心城市——苏州都市区:规划以都市区的构想培育苏州中心城市——苏州市区的发展,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以日常往返通勤范围为主体,主要包含苏州外环高速公路以内和沿太湖的地区,核心是苏州市区的建设用地,核心外围保留大片的绿色开敞用地。

 3、五个副中心:

  常熟市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的商贸城市和风景旅游城市,是全省新兴的中心城市。它是苏州的北部门户、沿江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在苏州市域的次中心城市中具有最强的综合实力和最高等级、最完善的各类设施 。吴江市区是苏、沪、浙交界地区的丝绸之都,新兴工贸城市 昆山市区是苏沪接壤地带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工贸城市 太仓市区是港口、工业城市 张家港市区是港口、工业城市。

  4、市域发展轴:

 沿沪宁城镇聚合轴——沿轴的发展以 IT 等高新技术产业带为龙头,大力优化城 市空间,努力提高产业和空间集聚度,成为我国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基地和高新技术开发、传播、扩散的孵化基地。

  沿太湖旅游休闲轴——沿太湖地区是苏州生态环境和景观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地区,以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以苏震桃高速公路、苏州西南环高速公路等为纽带,构筑环湖旅游道路,加强景点和景区与高速公路环路互通的联系,根据景点和景区布局灵活组织旅游线路。

 沿苏嘉杭交通走廊发展轴——该轴是苏州南北向重要的城镇轴线,以苏嘉杭高速公路为

 轴线,是苏州辐射苏北、联系浙北的重要通道地区,是市域重要的物流走廊。应因地制宜,发挥各地优势,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努力形成特色

 沿沪青湖高速公路发展联系轴——规划沿轴城镇进一步加强与上海的沟通与联系,呼应苏州临沪浙产业带的发展,注重提高城镇建设的层次和品位,优化城镇的人居环境和空间景观,多方面增强城镇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和牵引功能。妥善处理城镇发展与水网的关系,形成具有独特水乡风貌的现代化城镇。

  5、苏州生态功能分区:

 环太湖生态功能区、阳澄淀泖水乡与古镇生态功能区、沿长江生态功能区、沿沪宁线城镇发展轴生态功能区。

 E 城市空间布局 苏州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在经济飞速发展之下如何解决城市结构以及社区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则显得更为重要。一些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没有落实的内容如城市中心区的选择、开发强度、高层建筑的分布、大型的单体建筑项目等都会在总体设计中体现。总体城市设计将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配合使用,作为指导苏州中心城区范围内各项规划设计和建设的依据与参考。《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提出,苏州城市发展总目标为:青山清水新天堂,发展的总策略是“和合强心,融通健体”。所谓“和合强心”,是协调各区发展,以多中心体系建构城市功能核;“融通健体”是指完善结构,沟通功能、交通、景观系统,打破片区分割,推动各片区加速结合成一个更加有机的整体。未来一段时间里,苏州中心城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为:十字轴带、五楔渗透、多心多点、绿廊相通。

 “十字轴带”即南北主轴以人民路为骨架,北起相城区荷塘月色景区,南至吴中区太湖景区;东西主轴以干将路为骨架,西起天平山、灵岩山景区,经狮山、何山、古城,东部跨越金鸡湖,向昆山延伸。“五楔渗透”指引导从乡村和郊野空间向中心城区插入五大郊野绿地建设。“多心多点”就是建立三级(市级中心、分片中心和居住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体系,培育现代都市服务业生长点等。“绿廊相通”是指都市绿环,依托“五楔”以及城市中的各类绿地,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与开敞空间系统。

 总体设计提出,未来苏城可形成“T 轴双城两片”的总体结构。T 轴是指主城城区(古城和高新区)、新城城区(主要是园区)构成东西向横轴,相城和吴中片组成南北向纵轴;双城是由主城城区和新城城区组成;两片指围绕吴中和相城形成的城市功能片区。为了给主城中心注入活力,总体设计提出了干将路西延的设想。

 F 地理基础设施建设 (一)标准规范方面。制订了苏州市地理信息数据标准化方案,以及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技术文档。根据国家标准规范,结合苏州市的具体情况,先后制定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标准,地形图相关标准规范,规划图标准,管线类标准,地理编码标准。通过制订大量数据标准规范,确保项目建设规范有序,方便信息的共享

 使用。整个项目文档包括需求分析、标准化方案、总体设计方案、数据库设计、图形库设计、编码规则、系统测试报告、用户手册、技术总结报告等十大类,三十七份文档。

 (二)系统建设方面。完成了作为基础地理信息平台主体的八个子系统(见图2):包括元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基础空间数据管理子系统、综合管网信息管理子系统、控制测量成果管理子系统、地名库管理与应用子系统、三维虚拟现实子系统、数据管理与应用维护子系统,地理数据共享发布子系统,为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工具和管理手段,确定信息共享和发布的模式,为基础地理信息平台为全市各行业的应用服务打下基础。同时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接口规范,为其他部门的应用系统提供数据交换适配器,实现数据共享与同步。系统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初步形成了以城市空间数据为核心的、贯穿城市地理数据全生命周期的软件产品体系,为苏州市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数字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数据建设方面。苏州市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初步建成,目前已经完成建库的数据有:全市范围多尺度的地形图、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控制测量成果库、门牌号码,综合管网、三维模型数据、电子地图、规划图、道路图和相关的专业数据库等。并丰富完善了数据标准规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理数据管理、更新机制。

 (四)硬件网络设施方面。配置了平台所需的硬件设施,构建了由GIS 专网+各应用部门自身局域网组成的网络环境。

 苏州 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 年)

 一、城市区域划分

  苏州市中心城区面积共 599.2 平方公里。

 《规划》对苏州城市作了四个层次划分。即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和古城地区。其中,市域面积为 8488 平方公里,包括市区和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和吴江 5 个县级市。

 城市规划区面积为 2597 平方公里,包括苏州市区(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工业园区和高新区),以及昆山市的巴城、张浦、锦溪、周庄镇;吴江市的松陵镇、同里镇、横扇镇部分地区(仅包括原菀坪镇,下同);常熟市的辛庄镇部分地区(不包括原练塘镇,下同)。

  中心城区面积为 599.2 平方公里,包括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工业园区部分地区(中新合作区、唯亭镇沪宁高速公路以南地区、胜浦镇、娄葑镇新华路以北地区);虎丘区部分地区(枫桥街道、狮山街道、横塘街道、浒关新区、浒墅关镇通浒路以南地区);吴中区部分地区(苏苑街道、龙西街道、长桥街道、郭巷街道和苏嘉杭高速公路以西、苏州绕城高速公路以北地区,越溪街道、木渎镇、(不包括原藏书镇);相城区部分地区(相城经济开发区、元和街道、黄桥街道、太平街道太阳路以南,苏嘉杭高速公路以西地区。

  古城地区面积为 22.63 平方公里。

 常熟、昆山、张家港、吴江跃升大城市。根据《规划》,到 2010 年时,全市市域总人口为 980 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为 70%,城镇人口为 690万人;2020 年时市域总人口为 1100 万人,城镇化水平为 80%,城镇人口为 880 万人。同时,到 2020 年时,全市将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四个城市规模等级。

  其中特大城市 1 个,即苏州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 360 万人;大城市 4 个,即常熟

 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吴江市,城市人口规模都在 65 万人至 70 万人左右;中等城市 1个,即太仓市,城市人口规模为 40 万至 45 万人;小城镇 49 个。其中一类小城镇 2 个,包括渭塘和辛庄镇,人口规模约 10 万至 15 万人。二类小城镇 18 个,包括甪直、阳澄湖、黄埭、望亭、胥口、沙家浜、支塘、海虞、震泽、芦墟、同里、张浦、周庄、沙溪、浏河、锦丰、塘桥和乐余,城镇人口在 5 万至 10 万人。三类小城镇 29 个,包括东渚、通安、临湖、东山、金庭(西山)、光福、北桥、梅李、尚湖、古里、董浜、锦溪、千灯、巴城、花桥、周市、陆家、淀山湖、大新、凤凰、南丰、璜泾、双凤、陆渡、平望、桃源、黎里、横扇、七都,城镇人口规模约在 2 万至 5 万人。

  二、建设五条城际轨道铁路

 《规划》制订了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包括市域公路网络规划、国铁线网规划、市域轨道线网规划、水运系统规划、市域航空通道规划、市域客运枢纽和市域货运枢纽 7 个方面。其中市域公路网络规划将形成“一环一联二射、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络,“四纵五横”的一级公路联络干线网络和县乡路网三个层次组成的市域公路网络。

 国铁线网规划,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其线位推荐在现有沪宁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间走廓范围内的南线方案,以东西斜穿相城和阳澄湖的北线方案为备选线路。普速铁路,规划建设沪通铁路、镇南铁路和苏嘉杭铁路苏州段。

 市域轨道线网规划,规划建设沪宁、苏嘉、苏常、苏通和沪锡苏州段等 5 条城际轨道铁路。城市轨道市域线,规划建设硕放机场专线和城市轨道 3 号线的昆山、太仓延长线。

 三、排水工程规划 到 2020 年时苏州规划区污水产生总量每天为 207 万吨,其中中心城区为 157 万吨,外围组团为 27 万吨,建制镇及农村为 23 万吨。为此,市区将建设 17 座污水处理厂和 11 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对含有特殊污染物的工业污水和医疗污水必须经治理达到相应标准后才能排入市政污水管道;按照“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资源化”的原则,鼓励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泥综合利用。

  四、中心城区绿地规划 绿地面共 6591 公顷,《规划》对中心城区绿地作了系统规划,即“两带三环五楔”结构。“两带”:为大运河两侧公共开敞空间和绿化带,吴淞江郊野公园带;“三环”:内环为“古城护城河绿化景观带”,中环为“大运河绿带—独墅湖—金鸡湖—阳澄湖—沪宁高速公路绿化隔离带—三角咀湿地公园”,外环为“太阳路绿化隔离带—阳山—灵岩山—木渎南部绿化隔离带—七子山—绕城高速公路南段绿化隔离带—星华街绿带—阳澄湖”。

 “五楔”:即为西南角“七子山—石湖—东太湖”绿楔;东南角“澄湖—吴淞江—独墅湖”绿楔;东北角阳澄湖绿楔;西北角三角咀绿楔;西部“阳山—天平山—灵岩山”绿楔。

 绿地面积为 6591 公顷,比现状增加了 2710 公顷,约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17.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14.98 平方米。

 在各类绿地中,公园绿地共规划 50 公顷以上的大型公园 12 个,其它主要公园 26 个;街头绿地,古城区内主要通过在道路与建筑之间闲置土地增建扩建街头绿地,新区配置标准为半径 300 米至 500 米内有面积 1 公顷的街头绿地;园林绿地,主要布置在古城区的东北角;防护绿地,沿交通走廊两侧进行布置。

 五、小结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1.城市性质:苏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发展目标:在规划期内苏州全市域基本实现农业、工业、科技、教育现代化,经济繁

 荣、文教科技发达、人民生活富裕、道德风尚良好,城镇体系与城市布局合理,职能完善。苏州中心城区城市设施水平达到基本现代化,古城风貌得到进一步保护与发扬,成为与国际经济接轨,高度开放,经济发达,国际上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

 3.城市规划区范围:面积 2014.7 平方公里(包括吴县市的市区、太湖度假区及东山、西山、镇湖、太湖、渡村、望亭、通安、东渚、光福、胥口、浦庄、横泾、东桥、黄埭、渭塘、湘城、木渎、越溪、藏书、郭巷、车坊、甪直、黄桥、蠡口、陆慕、北桥、太平、阳澄湖28 个镇;吴江市的同里、屯村 2 个镇;昆山市的周庄、锦溪、巴城、正仪、南港 5 个镇)。

 我的建议 一、不同地区的划分

  1、重点提升地区:为苏州古城区。

 2、重点新建地区:主要包括:金阊、沧浪、平江 3 个新城的中心区域;生态科技城、高铁新城、太湖新城、综合商贸城的核心区;相城活力岛地区、苏相合作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园、纳米科技园区等 10 个地区。

 3、重点挖潜地区:主要包括:金门路地区、胥江两侧、虎丘地区、园区高铁站地区、湖西一期工业地区、狮山片区、京杭大运河两侧地区、浒墅关工业区、滨江新城中心区、木东公路东侧工业区、元和塘两侧地区、黄桥街道零散工业等 12 个地区。

 4、生态培育地区:主要包括:以“虎丘湿地公园”为代表的五大绿楔、“两河一江”绿带、漕湖生态园、荷塘月色公园、苏州太湖生态湿地公园、桑田岛主题公园等 10 个地区建设。

 二、具体行动计划 1、“公共设施完善提升”行动计划

  近期重点实施“加快促进现代商贸服务业全面发展、逐步完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两大工程。至 2015 年,新增商贸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含已批未建)6.61 平方公里,挖潜商贸服务设施用地面积 1.98 平方公里;新增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含已批未建)4.56 平方公里,挖潜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 2.04 平方公里。

  2、“居住社区和谐宜居”行动计划。

 近期重点实施“大型住区建设、城中村改造、住房保障、危旧房改造”等四大工程。至2015 年,新增居住用地面积(含已批未建)11.68 平方公里,挖潜居住用地 5.23 平方公里。其中用于保障房建设的居住用地约为 8.11 平方公里。

 3、“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近期重点实施“创新产业园区建设、工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发展、现代物流园建设”四大工程。至 2015 年,新增工业用地面积(含已批未建)10.12 平方公里,挖潜工业用地面积 1.04 平方公里。

  4、“综合交通高效畅达”行动计划

  近期重点实施“公路网络加密工程、城际铁路工程、航道港口提升完善工程、快速路网构建工程、城市路网系统完善工程和公共交通全面提升工程”等六大工程。

  5、“生态园林城市优化”行动计划。

 近期重点建设“绿架构建、公园配套、水环境提升、生态文化旅游集聚区建设”等四大工程。至 2015 年,新增各类公园绿地面积约 5.55 平方公里,挖潜各类公园绿地面积 2.03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 45%、绿地率 38%。

 6、“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行动计划

 继续加强老城历史文化特色塑造,加强对“一城、两线、三片”区域保护的同时进行功能提升和设施完善,大力推进各区内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建设,塑造传统风貌与现代景观相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同繁荣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近期重点建设“两河一江”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工程、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工程和加强对其他历史资源的保护和整合。

  7、“基础配套设施提升”行动计划

 重点实施“保障水源安全、提升排水能力、保证能源供应、推进信息建设、完善环卫系统和健全防灾体系”等工程。

 提升排水能力:新、扩建苏州高新白荡污水处理厂等 9 座,续建苏州吴中河东污水处理厂,改造木渎污水处理厂、福星污水处理厂和园区第一污,健全防灾体系:苏州市城市中心区按 200 年一遇防洪标准,苏州新区、工业园区、吴中区和相城区等按 100 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建设。整体扩大消防覆盖范围,规划范围内新建 5 座消防站。2013-2015 年共新建应急避难场所 24 处,总面积 541.9 万平方米,疏散面积 173.8 万平方米,可疏散人数 48.6 万人。结合轨道线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完善地下人防设施。

 参考文献 [1]许超. 苏州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俞绳方. 宋《平江图》与古代苏州城市的规划与布局[J]. 中国文化遗产,2016,01:84-93.

 [3]吴立群. 苏州城市规划中的滨水景观设计[D].苏州大学,2003. [4]熊斯顿. 苏州城市景观格局的演变与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5]刘健,魏永耀,高立,曲苏荣,高梅. 苏州城市规划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J]. 地质学刊,2014,01:94-97. [6]秦猛猛. 近代苏州城市空间演变研究(1895-1937)[D].苏州大学,2010. [7]周建斌. 对苏州城市规划与建设走向的思考[J]. 城市规划汇刊,1998,01:45-47+66. [8]束恒春. 苏州城市建成区扩张与预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9]徐谦. 新城市主义视角下苏州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剖析[J]. 江苏建筑,2011,05:16-18. [10]俞绳方. 保持苏州城市特色的规划构思[J]. 建筑学报,1981,02:29-36.


推荐访问:城市规划 地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