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稻田养鱼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2-06-02 15:25: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稻田养鱼,属于淡水养鱼的组成部分,为区别于淡水养鱼,有时将在稻田生产的鱼类简称为“稻鱼”或“田鱼”,是将池塘养鱼技术引用到稻田,利用稻田水体开展稻鱼兼作互养,发挥稻鱼互利作用,夺取稻鱼双丰收的一项生产技术。稻田养鱼是人工的稻鱼共生生态结构,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两个生产场所重叠在一起,充分利用这个生态环境,发挥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作用,获得稻鱼双丰收。稻田养鱼后,既有利于稻田灌溉,防洪抗旱,又有利于调节稻田地温,增加溶解氧,促进微生物增长,加速有机物分解,使土壤养分转化率提高,增加水稻分蘖数,提高稻谷产量。

一、稻田养鱼生产现状和趋势

水稻在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种植,淡水养鱼是海洋渔业的重要补充,也是内陆国家和地区鱼产品的主要来源。种植业与渔业本身是大农业的组成部分,而稻作a与养鱼的结合,既是两者对共同的生态因子——水的趋同反映,又是两者互惠互利和谐共存的结果。稻田养鱼生产历史尤以中国为悠久,到秦汉时代,开始了稻田养鱼和大水面养鱼。也有学者认为稻田养鱼最早出现于汉朝,已有2000年了,从有稻田养鱼文献记载的三国时期算起,至今也有1700多年。

世界上各大州都有稻田养鱼产业,尤其东南亚各国十分盛行。全球池塘面积为400万hm2。养鱼产量约为500万t.中国占世界淡水养殖产量的80%以上。稻田养鱼是淡水养鱼(池塘养鱼)的组成部分和延伸,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鱼,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主要淡水养鱼国家,主要养殖的鱼类均为草食性或杂食性,生长快,肉质好,可以混养。泰国主要饲养胡子鲶,菲律宾主要饲养遮目鱼。印度尼西亚淡水鱼产量次于印度,主要养殖鱼类有鲤鱼、罗非鱼、须鲅、丝足鱼等。以色列的池塘养鱼也比较发达,精养程度和单产较高,主要养鲤鱼、罗非鱼、鳍鱼、鲢鱼等。美国稻田养鱼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养大口黑鲈和斑点叉尾(鱼回)为主。近年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的稻田养鱼也有发展。稻田养鱼以稻鱼共生为基础,因此选好鱼种和最佳的放养密度是成功的关键。日本福冈水产研究所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鱼种应选择体质健康、无病无伤的鲤鱼科或卿鱼科为最好。放养密度为:水深30cm左右时每公顷稻田450~500尾,鱼苗体重为75~100g/尾;稻田水深35~50cm时,每公顷放500~600尾,鱼苗体重100~150g/尾。密度过大、鱼的排泄物过多,水中氧气减少会抑制鱼的生长。在这种最佳密度下,一茬稻可产鱼300~330kg/hm2,并使水稻增产10%~12%。

稻田养鱼作为稻鱼和谐共生的一种生产结构,在世界范围内之所以有一定的面积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为以下重要特征:一是稻鱼共生系统促进了无公害和绿色稻米的生产。由于全球范围内耕地的质量在逐渐下降,又因不合理地施用农药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从源头上削减化肥的用量,实现有机质再循环,又做到不破坏土壤,只有通过种植绿肥等方法增加土壤有机质、或采取生态的耕作方法,以提高土壤质量,这样,粮食安全才不至于空谈。而稻田养鱼的生产过程,为使稻田中鱼类获得良好的生长条件,避免农药等对鱼的危害,实际上“强制”性地限制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和使用次数,有力地促进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这是稻田养鱼具有强大生命力且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趋势的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稻和鱼这两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和谐地搭配在一起,该组合与中国南方传统农业中的“桑基鱼塘”等农田生态系统和生产结构一样,构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稻和鱼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如浙江省青田县己有3.2万亩养鱼稻田基本实现无公害化生产,田里种水稻,稻中养田鱼,通过规范化、生态化种植养殖,在稻鱼共生互利过程中,实现农业污染“零排放”,种养效益每亩最高却能达6000多元。

稻和鱼这两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子、以及生物链中的多个生产环节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现在己发展成了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稻田养鱼”新模式。从耕作制度上看,有稻鱼兼作、稻鱼轮作和冬闲田养鱼等类型。稻鱼兼作,依稻作方式又分单季稻养鱼和双季稻养鱼,均在插秧后放养鱼种,稻收割前捕鱼;稻鱼轮作,分早稻养鱼轮作和晚稻养鱼轮作。前者于早稻插秧后或收割后放养鱼种,稻谷收获后不种晚稻,继续养鱼,至年底收获。后者于上半年养鱼、不种稻,至晚稻插秧前收获,晚稻生长期间不再养鱼;冬闲田养鱼,利用冬季休闲的稻田养鱼,有单季稻冬闲田养鱼和双季稻冬闲田养鱼。水稻收获后放鱼种,或在插秧后就放鱼种,养到翌年插秧前收获,也有不经越冬而在年底前捕鱼。从发展养殖的内涵上看,有从原来的稻田养鱼,向“稻田养鸭”、“稻田养虾”、“稻田养蟹”、“稻田养泥鳅”、“稻萍鱼综合养殖”等方面拓展;此外,稻田养鱼与休闲、观光、旅游、文化遗产申报的结合,使稻田养鱼更加呈现出其良好的发展潜力,2003年,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与联合国大学共同将中国的稻田养鱼技术进行了申报,并建议候选保护点为浙江省青田县的龙现村与贵州省丛江县的增冲村。后经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批农业遗产保护委员会投票,在全球数十个申请项目中,青田县龙现村的稻田养鱼被列入首批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

二、稻田养鱼的生态优势和效益

稻田养鱼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稻田中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使之转化为稻和鱼,以提高稻田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稻鱼结合,有利于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好处有以下五点:

首先,稻田养鱼可以促进水稻增产。稻田养鱼是一种内涵扩大再生产,是对国土资源的再利用,不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生产水产品。各地经验表明,发展稻田养鱼不仅不会影响水稻产量,还会促进水稻增产。其次,稻田养鱼可为社会增加水产品供应,丰富人们的“菜篮子”。稻田养鱼可以做到均衡上市,对于稳定水产品供应,平抑市场价格,满足“菜篮子”需求,改善人们膳食结构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一些交通闭塞的山区、半山区,发展稻田养鱼,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有效地解决了山区农民长期“吃鱼难”的问题。第三,稻田养鱼可以使农民收入有显著增长。稻田养鱼既增粮又增鱼,而且可使稻田少施化肥、少喷农药,节约劳力,增收节支,一般养鱼稻田每亩可使农户增加收200多元。第四,稻田养鱼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优化,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稻田养鱼对环境改善作用主要表现为其具有较好的灭虫效果。据测验,养鱼的稻田比不养鱼田蚊子幼虫密度低80%,主要是鱼类食用大量的蚊子幼虫和螺类,可以降低疟疾、丝虫病及血吸虫等严重疾病的发病。第五,由于山区水资源丰富,有的甚至周年不断,水质优良,在局部稻区采用稻田养鱼,易达到稻、鱼的无公害或绿色的标准,促进优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


推荐访问:养鱼 稻田 发展趋势 现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