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生产性保护模式探究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民间艺术生产性保护模式探究

2022-06-01 18:35: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 要】本文拟从多角度探究其发展规律,得出科学管理模式,促进河蚌舞生产性保护。探讨蚌舞未来的艺术走向和以生产性保护为核心的发展方法,探讨既保护民间艺术文化价值又发掘其经济价值的平衡点,寻找适应社会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强的保护途径,从而实现文化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立体保护,达到文化产业化、生态化、经济化。

【关键词】民间艺术;生产性;保护模式;沁阳市;河蚌舞

首先,明确非遗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保护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是对河蚌舞进行保护传承的前提。“生产性方式保护”是指:在保持其本体特有属性、整体性,不违背传统工艺流程和传统手工生产规律的前提下,针对非遗中具有生产性质和特色的项目,使非遗项目得到活态的传承和保护。而“产业化保护”,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产业化即将非遗项目完全变为经济产业,按照产业的规律和流程来运作,达到全面的市场化。

悠悠中华五千年,民间艺术是散落在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正是这些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品质和民族魅力,体现中华人民多样的生活情趣和劳动智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蚌舞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是我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市场化、商业化的消费型社会中,河蚌舞表现出了巨大的经济资源潜能和强烈的经济需求。同时,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特征决定了生产性保护是其保护的重要方式,只有正视并合理开发、利用河蚌舞的经济价值带来经济效益,才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持久的、有深厚基础的传承。

本文拟从多角度探究其发展规律,得出科学管理模式,促进河蚌舞生产性保护。

探讨蚌舞未来的艺术走向和以生产性保护为核心的发展方法,探讨既保护民间艺术文化价值又发掘其经济价值的平衡点,寻找适应社会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强的保护途径。

一、沁阳市河蚌舞的基本现状和结构分析

(一)河蚌舞的现状

景明村河蚌舞为传统民间文艺作品,以口身相传方式再加上有石碑为论据,现在已有295年的历史(乾隆二十二年)。然而在经历文革衰败时期后的沁阳市河蚌舞发展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传承无力。受现代传媒的冲击,受众很小。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对之关注甚少,老龄表演者传承给下一代较为困难。(2)组织松散。蚌舞以艺术队的形式存在,在盛行地区,几乎每村均有艺术队。队内组织松散,只有春节时才会聚集,进行演出。(3)经济困难。演出经费有限,在市场经济盛行的当下出演者所获的经济收益微薄。情节陈旧,服装以传统审美为主,服装道具破旧。表演地点有限。(4)艺术失传。在艺术领域,没有关于蚌舞技艺的理论记载,全部依靠口传身授。未形成系统的保护机制,政府的关注度小。

(二)河蚌舞的内容与特色

河蚌舞这一民间艺术散落在全国各地,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舞蹈,是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表演项目。而河南省沁阳市的河蚌舞。沁阳河蚌舞相较于其他地区的独特处之一就在于它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并且情节曲折,表演者较多:一个渔翁四个河蚌,表现的是渔翁捕捉河蚌时的活动情景,舞蹈由蚌姑娘和老渔翁表演,具体的情节有:群蚌出游、二蚌相嬉、渔翁寻蚌、蚌戏渔翁、准备捉蚌、见蚌撒网、蚌惊网空、撒网得蚌、蚌夹翁手、蚌开翁跌、蚌精得意、渔翁无奈、群蚌回家。蚌精背着蚌壳翻、滚、跌、打吸收了戏曲身段和跌打滚翻等技艺,加强了舞蹈的表现力。此外,以沁阳河蚌舞独有的伴乐,来烘托律动感十足的演出气氛,使观赏过程十分愉悦。。乐器分为软乐器和硬乐器,软乐器有唢呐、二胡、笙、手风琴,硬乐器有锣、鼓、大镲、小镲、小唐锣。

二、沁阳市河蚌舞生产性保护传承模式探究

(一)挖掘和整理是生产性保护的基础。从文本上,对河蚌舞传统艺术进行挖掘和整理,是进行生产性保护路径的的基础。从表演者、表演特点等方面着手挖掘、取证、整理河蚌舞的发展历史和艺术价值。

(二)传承与创新是生产性保护路径的保障。创新是对河蚌舞的优化提升,在尊重蚌舞传统的故事性基础上进行情节和动作等艺术形式的创新,增减角色数量和增加情节,融入戏曲元素,要吸纳其他地区蚌舞的特色,增添故事情节,使之更具有观赏性。对道具,服装等进行重新的设计和配置,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符合现代审美。并且创新型地引入现代管理机制,这也是生产性保护的基础,为了充分调动起当地居民对保护蚌舞的热情,应该对蚌舞的表演者进行经济奖励,提高排练参演的积极性,并引入现代管理机制,多劳多得原则。这也是符合当下社会实际的,客观的。

(三)商业化运作模式建构是生产性保护的路径。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视频光盘、相关书籍、蚌舞特色乐器等一系列文化产品打包输出。推出相应的副产品。如:文化公仔,迷你道具,成套玩具。还可售卖其中河南蚌舞的独特乐器,形成以蚌舞为源头的产业链。创作关于河蚌舞起源的动漫题材电影,将河蚌舞推向影视业。并且可以对蚌舞文化产品进行制作与销售。可对蚌舞起源,历史,演变,以及蚌舞的艺术特点,艺术教学,各地不同蚌舞特色整理,动作的象征意义等编写成相关书籍或制作相关的视频资料,进行出售,从而获益。吸引当地农民跨区域参与河蚌养殖,雇佣一批当地具有表演河蚌舞的民间艺人,拍摄宣传片。形成以河蚌舞为依托的,区域间合作为基础,具有典型地方民间特色的养殖业。以“河蚌舞”表演为契机,区域间合作举办“河蚌舞文化节”,打造“河蚌美食节”,让河蚌系列美食餐饮文化与河蚌舞表演文化紧密结合。营造视觉,听觉以及味觉体验。

(四)创新传播手段是生产性保护的必要条件。将河蚌舞表演融入影视行业或者电视节目中,比如《中国出彩人》、《中国梦想秀》等平民舞台。拍摄宣传片,微电影等首先政府应起带头作用。由当地政府部门组建蚌舞保护机构,形成实践性强的蚌舞保护体系。对蚌舞进行科学的保护,还要与相关人员合作,对蚌舞进行完整的文字记录。将蚌舞团打打包输出。对艺术队进行专业化表演的培训,形成文化品牌,在各种媒体的包装下推向市场。发挥科技的作用,运用现代传媒的手段进行保护,进行电视转播,数字化保护,利用微博微信等新生媒介进行宣传。深挖其象征丰收祥瑞的内涵,占领节日汇演市场。这一濒危的民间艺术文术是组成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必不可少的部分,对于弘扬和发展古老的历史文化又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2]刘锡诚.“非遗”产业化: 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4).

[3]刘德龙.坚守与变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几个关系[J].民俗研究,2013,(1)

[4]马盛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中的几个问题[J].福建论坛,2012,(2).


推荐访问:民间艺术 探究 模式 保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