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古戏台文化研究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乐平古戏台文化研究

2022-06-01 08:40: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   要:江西乐平市被称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一个县级市存于412座融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工艺美术于一身的各式古戏台,这是一个罕见的文化现象。古戏台的起源、发展、繁荣和保护都依赖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文章从文化的视角去探究古戏台厚重的文脉和历史,并思考古戏台的当代文化意义。

关键词:乐平古戏台;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2-0121-02

江西乐平市地处赣东北,是一个有着近2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县。乐平东邻南宋哲学家朱熹的故乡婺源,西接饶河戏中心鱼米之乡鄱阳,南毗弋阳腔发源地弋阳,北抵历史文化名城瓷都景德镇,其优越的地理条件,促成经济繁荣,民生安定,加之史上极少遭受战争灾害,因此,县城文化传统深厚,文化遗存众多。在1973平方公里土地上现存412座古朴华丽的古戏台,这在全国2500多个县都实属罕见的文化现象。古戏台是戏曲文物,是具有文化内涵的古建筑。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去探究乐平古戏台的起源与发展,用文化的视野去审视这一特色古建筑深邃的地域文化内涵,用时代的眼光去发现古戏台当代的文化作用。

一、古戏台起源于家祖崇拜的传统文化

祖先崇拜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中国历史中的一些古神,如女娲、伏羲、黄帝、炎帝等,以先祖的身份一直受到普通民众香火的祀奉。祖先崇拜主要包括始祖崇拜和家祖崇拜,家祖崇拜是祖先崇拜中最主要、最普通的类型,崇拜对象是与自己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历代祖先。在乐平,家祖崇拜是地方民间信仰的主体。这是因为历史上乐平是一个移民县。居民多由北方迁徙而来,有一部分是先从北方迁徙到乐平的周边,如鄱阳、婺源、弋阳、万年、南昌,再迁入乐平居住。迁徙中基本上是同族共迁,聚族而居,同姓一村。为了维护宗族利益和团结,维系宗法关系,族族建宗祠修宗谱盛行。在宗祠里设置家祖牌位祭祀家祖是宗族的主要活动。传统中祭祖各种时节要演傩戏意在欢宴祖先,与之共享节日之乐,祈求保佑人畜兴旺,庄稼丰收。因此,宗族在建祠堂时便要同时在祠堂内修建一座戏台,这便是乐平现存古戏台中最早的祠堂台。这种戏台建立于祠堂内,并视之为祠堂的附属建筑,有着严格的定约或是定制。戏台地基、整体高度不得超出祠堂正厅,甚至是彩色、文字也只有祠堂正厅可以享用,戏台则不得配之。乐平现有祠堂戏台114座,占戏台总数的27.67%。其中涌山乡车溪村朱氏宗祠戏台最具代表性,它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位于朱氏祠堂“敦本堂”内。祠堂为八字门楼,两边砖墙上雕刻着戏文石雕。进入祠堂大门,戏台背门而立,台基高2米,台下可作通道,直接通向观戏庭院,露天的庭院以鹅卵石铺面,约500平方米,可容五六百人看戏。随着历史的发展,祠堂戏台演出的剧目,除了具有娱神娱祖的功能,更多地兼具娱人的作用。狭小的祠堂台的观戏空间已不能满足宗族大型活动和戏剧演出的需要,因此,晴雨台(双面台)便应运而生。它是在建造祠堂台的同时,在背面建造一戏台与其共用一顶,面向祠堂外更大、更开阔的演出空间。晴雨台是乐平古戏台建造历史上的过渡形态,仅存20座,数量虽少,但浒崦村程氏祠堂晴雨台却闻名遐迩,它不仅是中国现存少有的晴雨台建筑典范,也是民间建筑装饰艺术的杰作。其中晴雨台(北向)为主建筑,顶部设如意斗拱组成的螺旋形穹隆式藻井,内中悬嵌《封神演义》中“八岳木质雕塑像”。中堂壁用八块桶门屏式,左右各开拱状门两扇为上下场门,正壁中位上方悬挂匾额“久看愈好”笔力雍容遒丽,富有乡土气息。侧壁饰有松鹤巨幅壁画,台内外及楼额枋、梁、柱、及门、窗、壁、叉手上各式雕刻多达几十处,雕有古典人物故事“魁星点斗”、“昭君出塞”、“打金枝”等,雕刻精湛,惟妙惟肖。镂雕塑像有观音、寿星、罗汉、金刚,吉祥动物有狮、虎、麒麟、蟠龙、凤凰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二、地方戏曲文化促进了乐平古戏台的发展与繁荣

乐平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中国戏曲鼎盛的元代,剧作家赵善庆(乐平接渡镇赵家人)所著的《唐太宗士德舞》等八部杂剧,被明代戏曲理论专著《太和正音谱》誉为戏中“蓝田美玉”。在中国戏曲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弋阳腔就发源于乐平的邻县弋阳县,受弋阳腔的深远影响逐渐形成了乐平高腔。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江西省首任文化局长,著名剧作家乐平人石凌鹤,糅合乐平高腔、昆腔和乱弹腔三大声腔优点,将饶河调和广信调合并,创立了江西地方剧种——赣剧,乐平便成为赣剧的发源地之一。乐平人痴迷戏曲,酷爱看戏,因此产生了当地特有的戏俗和戏俗文化。乐平人爱看戏总能找出一大堆理由,如有正月春节元宵戏,多是喜迎祥和的戏目;二月花朝戏、土地公公戏、娘娘戏,剧目不拘,认为无碍娘娘神就可上演;三、四月祭祖戏、胡老爷等菩萨戏;五、六月端阳戏、关王戏、划龙船戏、许真君戏、牌面戏……。凡是每月都能找出演戏看戏的原由,在乐平农村有这样的俗语:“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做功夫没力气。一个月不看戏,见谁都有气。”可见,乐平乡民的戏瘾之重,乡土的戏风之盛是其他很多地方难以企及的。这样独具特色的戏曲文化使得原本娱神娱祖的祠堂戏台和娱祖娱人的晴雨台都很难满足乡民的戏曲文化需求。因此,清代以后乐平乡村大量兴建了独立于祠堂的万年台。乐平古戏台中万年台类型最早出现的是谱堂戏台,其空间格局是戏台与祠堂大门相互正视,中间隔一空旷看场。这是一种将戏台不再附属祠堂而是独立于祠堂之外,成为主体建筑的戏台。后来的万年台则是戏台对面既无庙也无祠堂建筑,面对空阔的广场,孤立的一幢建筑,基本上没有任何看台设施,人们看戏需要自带坐具或站立在广场之中。此时,戏台已脱离了民间信仰习俗的需要,完全是为了满足人的娱乐的戏曲文化需求。万年台是乐平现有戏台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建造最艳丽豪华的戏台类型,现有278座,占67%。乐平万年台的主要代表有戴村谱堂万年台(嘉庆五年)、桃林万年台(道光元年)、庙坊万年台(道光十四年)、横路万年台(道光年间)等等。万年台大都建造宏伟壮观,装饰华美,戏台四周遍刻壁画,雕刻,雕刻有木雕、砖雕、石雕等,如鸬鹚镇韩家万年台,坐西面东,三间四柱两檐两金一凤楼式,台面高1.5米,宽11.5米,深9米,台口净高3.2米,由额跨度9米均雕刻,正中是戏文故事,两边是双凤朝阳,底面是浮雕双龙戏珠。

三、古戏台承载着乐平厚重的地方古建筑文化

乐平是全国古戏台保存最多也是最完好的县市。这些古戏台融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工艺美术于一身,或古朴端庄、或华美巍峨,风格迥异,绚丽多姿,她似有如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赣东北大地上,构成了世间罕见的人文景观,乐平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作为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座座精美的古戏台都展示了乐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品格,人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乐平古戏台的建筑结构与文化特征,领略古戏台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更能从中领略到乐平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神韵。到山川钟秀的乐平乡村去做些田野调查,可发现乐平先辈们在建造这些古戏台的时候,不用绘制任何设计图纸,使用的是刀、斧、锯这些简易的工具,却造出了几百座规制宏大装饰豪华的戏台,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乐平古戏台是江南近古乡土建筑的典型模式,既兼庑殿式建筑的庄重,又寓楼阁式建筑的灵巧。梁枋斗拱层层叠叠,遍布木雕戏文,敷金施彩,极尽豪华;仰天而起、气宇轩昂的山墙,或作马头状、或为懒龙伸腰形;硬山式屋顶古朴庄重;歇山式屋顶重檐翘角,挺拔匀称,风姿峥嵘;清一色的青砖、灰瓦、白粉墙,大方朴实,亲切和谐,从整体构建到细部装饰都能大胆突破传统规制。从整体建筑造型与平面来看,大致有五种基本形式:第一种三间四柱硬山式,这种戏台比较简单朴素;第二种三间四柱一楼式,位居正中的明间屋顶抬高并做成高起的戗角,形成歇山顶形式;第三种三间四柱三楼式,明间升起三重楼;第四种五间四柱五楼式,这种戏台的结构比较复杂,戏台的建造富有变化;第五种五间四柱五楼两硬山式,它是在第三种基础上于两边各增加一个开间,形成五开间七重屋顶,屋顶层层相接,檐翘高挑,极富动感。

乐平古戏台不但注重整体布局,力求与当地山川地势、村落布局协调和谐,浑然一体,而且十分讲究对建筑构件做大胆的装饰性处理,精雕细刻,玲珑剔透,美轮美奂,处处透着乐平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以龙、狮、麒麟走兽为题材的雕塑脊饰,赋予戏台以更多灵气,也集中反映出乐平民间对动物走兽的喜好和崇拜;屋脊正中央的宝顶,不仅是戏台的主要标识,而且寓含了民众镇邪驱灾保平安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佛教对民间信仰的影响;古戏台斗拱有田字拱和八字拱等多种形式,以田字拱为主。斗拱上多饰有蝴蝶、蜘蛛等图案,蝴蝶意味百蝶争芳,而蜘蛛则寓意喜从天降(乐平人称蜘蛛为喜儿,因而又称喜喜儿拱);乐平古戏台还注重对梁、枋的装饰性处理,每根梁、枋挥金重彩,遍饰浮雕。梁的图饰多以文物天官、满堂福、九老天宫、万寿图为主题,枋的图样则以狮子木雕为主,如九狮过江、九狮戏球等。在400多座古戏台中,至少镶嵌了1000余副楹联,还有远远超出楹联数量的各式匾额。这些楹联匾额内容丰富,文句优美,意境深远,反映了乐平民情风俗,民间信仰,百姓的戏曲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本文在此略举一二:张家村戏台有一副楹联:“要知今事通古事,欲晓世情看戏情”,一语天然,警策通俗,短小隽永;浒崦村戏联:“咫尺天涯评论是非功过,须臾岁月历数万古忠奸”,言志抒情,一语中的;匾额“旷怀希古”、“久看愈好”、“百看不厌”、“顶可以”等等,乡土气息芬芳、文化灵气悠长。

四、结语

总之,乐平现存的古戏台既是传统戏曲文化的载体,也是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它是先祖们留给后人的宝贵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它又承载着太多的民风民俗、民间信仰、地方戏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发挥极其重要又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物质的层面讲,可以在发展旅游经济中发挥很好作用,让更多的游客去观赏和领略乐平古戏台建筑之美,去探究乐平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文化历史。在精神层面,古为今用,在华美古朴的戏台上去演现代戏剧,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同时,通过对古戏台所承载的民俗信仰的挖掘,继承优秀的传统文脉,以丰富现代农民的精神世界和民族信仰,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华斌.中国戏剧史论考[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周贻白.中国剧场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推荐访问:乐平 戏台 研究 文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