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2022-05-31 08:10: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zoޛ)ji_iiw?駟iiw体会的是北京城市和北京人的气度与精神。透过北京城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循着北京城市历史发展的足音,发现北京传统文化留给我们最大的教益是丰富的精神资源,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北京城市性格。

北京的精神文化是大气而包容的。北京文化海纳百川,五方杂处。渔猎文化、麦黍文化、稻作文化在这里交融;宫廷文化、经典文化、民间文化在这里共同发展;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这里均匀分布,友好相处;契丹、女真、蒙古、汉族、满族先后在这里建立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清京师,留下了不同风格的建筑物,非常和谐地矗立在北京大地上。北京的性格与京剧的杂腔杂糅不约而同地重叠在一起,北京供养了京剧,京剧繁荣了北京的性格,二者的结合更加使得北京的文化雍容华贵、丰富多彩。

北京的精神文化在兼收并蓄的同时更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变异性。许多文化来到北京,经过融和、变异,形成了北京特有、又流传到全国的文化。如北京话,是以东北土语与全国各地的方言磨合而成的地方话,现在成为了普通话的标准音。而京剧是四大徽班与湖北的汉调结合,又吸收昆腔、秦腔及民歌而形成的。北京话透着股京戏的味道,京戏总该和着北京腔来听。

二、以科学的精神和积极的姿态保护北京文化遗产

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快速工业化、市场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只要我们以科学的精神和积极的姿态保护北京多元化的文化遗产,就能赋予北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和活力。

(一)坚决树立保护第一的原则

我们在北京城发展的历史中走过一些弯路,从当下开始,树立对北京传统文化保护第一的原则是刻不容缓的。当前一大批物质文化遗产或面临超过旅游参观承载量的日益破坏,或面临没有经费投入的无人管理状态。与此同时,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承这些遗产的民间传人在不断消失,在城市的发展中,破坏和拆毁的力量甚至大于保护和复兴的力量。因此,在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的层面积极推进,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界定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建构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组织和实施体系,提供充足有效的财政投资保障是当前北京遗产保护的头等大事。

(二)文化遗产保护中要有科学的精神

对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一项群众或政治运动,而是一项具有科学性的工程。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坚持科学的精神,首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文化遗产制定不同的保护方案。对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进行分类评估,当前有接待旅游参观能力的要重新分析旅游承载量,理顺自主收入和国家拨款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在保护中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对于无力或无条件接待旅游参观的物质文化遗产,要积极发挥民间团体和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公民的作用,通过发展公民参与和社会参与,做好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的修复和更新工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积极保护当前遗产的传承人,并积极推进文化遗产的再传承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发挥其在餐饮、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价值意义,以文化产业化的方式抢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景泰蓝工艺和京西太平鼓的保护中充分发展了相关连带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就是开发式保护的最好例证。

(三)文化遗产保护中坚持积极的姿态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个态度问题。在政府、公众、团体和社会参与层面,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最需要的是各界的积极姿态,以怎样的姿态来保护文化遗产就会收到怎样的结果。在政府方面,要以积极的姿态推进对北京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同时在财政上大力支持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在公众方面,公众以积极的姿态养成文化保护意识,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自身做起。在社会团体参与方面,各种非营利组织要以积极的姿态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相关活动与自身团体活动的结合,通过大量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为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社会力量。

三、以发展的眼光挖掘北京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

对待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态度不仅仅是保护,更重要的是开发。只有在开发中挖掘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实现传统文化从形式、功能到意义的新发展。

(一)开发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观光、鉴赏功能

第一,建构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性。北京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文化遗产集群现象普遍,主题鲜明。应进一步建构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性,发展以主题观光、旅游、鉴赏、参观等为代表的主题开发形式。例如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北京胡同游就是很好的样板。要继续大力推进主题开发,抓住“皇家风范”“领袖气质”“市井生活”“名人故居”“革命文化”等多个主题,以典型带动集群,以集群促进典型,实现多种形式文化遗产资源的统筹安排。

第二,当前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又一个主要问题是某些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十三陵等有大量的旅游市场份额,甚至严重超出了自身的旅游承载量。而另一方面,类似于团河行宫、先农坛、爨底下村等其自身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旅游价值,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修复与开发状况以及经费和相关配套设施等问题,只有很小的旅游市场份额。因此在平衡两种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中,一方面可以采取“捆绑”的办法,销售通票,将市内距离较近的不同层次的旅游景点组合“搭售”;另一方面,积极做好配套设施,发展京郊旅游线路,解决旅游者出行、交通、食宿的后顾之忧。这种整合有利于对现有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在开发中保护。

(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引入百姓生活

第一,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向市场,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在对待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上,一方面要采取保护第一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在文化发展的潮流中接受市场的检验。而政府的作用在于为非物质文化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铺平道路,提供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环境。近年来,以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和京西太平鼓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面向市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很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第二,积极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人民生活的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濒临消失,并不仅仅因为工业文明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时代和社会发展使相当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满足社会变迁的需要,因而与人民的普通生活渐行渐远是其式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上,政府要积极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人民普通生活的平台。通过文化节、主题日、学校活动、社区合作或与节日活动、展览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在轻松、便利的氛围中感受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

(三)将精神文化遗产融入世界,影响世界

在精神文化遗产的利用和开发方面,最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展北京的城市性格与精神文化。经济全球化的语境对民族国家的文化形态提出了挑战,北京作为世界性的大都市,充斥着来自五湖四海和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构成了新的北京精神文化的特征。北京要进一步顺应这种潮流,在精神文化的发展方面积极融入世界,建构新时代的北京多元文化性格。同时,还要积极走出国门,影响世界,加深世界对北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了解。这样,将北京精神文化的发展纳入世界文化发展进程的框架,才能使作为世界城市的北京的文化性格历久弥新。

四、建构北京传统文化发展的体系与链条

实际上,在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政府主导、企业和社团推动、公民参与的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体系,进而建立从文化遗产识别——现状与功能分析——抢救与保护——经营与开发——发展与创新的产业链条。通过建构北京传统文化发展的整体体系与链条,北京文化遗产的社会地位能发生显著的改变。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一个花钱的差事,还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有效地拉动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而建构这样一个从保护到开发的体系也正是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科学态度和积极姿态的体现。总之,文化遗产的保护决不只是政府的任务,企业、团体和社会公众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体系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政府存在的意义在于以怎样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调动多元社会主体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积极性,使北京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责任编辑:文雪峰)


推荐访问:北京 文化遗产 传统 利用 保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