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生偏差行为的家庭德育对策研究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高职高专生偏差行为的家庭德育对策研究

2022-05-28 16:35: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 要 本文对现阶段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做了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生命意义感普遍偏低,初中生与高中生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中学生 生命意义感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1选题背景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近年来,生命教育正在各大高校和中学中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当前的生命教育方式多局限于课堂教育,对生命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从生命意义感的不同维度对学生进行干预的工作更是刚刚起步。在当前生命教育的形势下,生命意义感的调查研究就成为了教育和心理学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2选题缘由

当前针对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多局限于大学生,大学生这一群体在自杀倾向、无聊倾向等方面表现明显。已有研究发现,生命意义感对个体幸福和健康具有重要预测作用,缺乏生命意义感则是焦虑、抑郁、空虚、无聊等心理问题产生及自杀意念出现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高校学生生命意义感缺失严重,自杀、自残事件频发,生活缺乏目标与动机。故不少学者认为,大学生群体是生命教育与干预的重要群体。

心理问题的解决既要当时当即,更要防患于未然。有研究证明,对年少时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成年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大大降低。笔者认为,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意义感干预,在其成年后出现生命意义感匮乏问题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同一性形成和建立的重要时期,也是拥有意义感迅速丧失、寻求意义感开始建立的时期,故对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和干预是必要和可行的。同时,通过对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研究,也能弥补当前对中学生这一群体生命意义感现状研究的不足。

3相关概念

3.1生命意义感的概念

生命意义感,也叫人生意义感,是指个体领会、理解、或看到他们生活意义的程度,并伴随他们觉察到自己生命或人生目的、使命、首要目标的程度。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成分,它包括拥有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2个维度,其中拥有意义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活得是否有意义的感受程度,而寻求意义感是指学生对意义的积极寻找程度。

弗兰克尔认为,生命意义是指人们对自己生命中的目的、目标的认识和追求,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些独特的目的或者核心的目标,人们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将要做什么,并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努力去做一些事情。

3.2生命意义感的功能

生命意义对人类的重要功能有四种:一是为我们提供生活的目标;二是提供了评断我们行为的价值和标准;三是提供一种对生活事件的控制感;四是提供自我价值感。生命意义在美好生活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大量的研究都证明,生命意义不仅对个人的生存至关重要,也是健康和幸福不可或缺的元素。

缺乏生命意义是产生心理问题和选择自杀的重要原因,很多心理问题都源自生活的空虚感和价值观的矛盾。有自杀念头的人往往找不到存在理由和生命的意义,缺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生命意义对应激条件下的心理健康具有调节作用,可以调节应激条件下的忧郁情绪和一般健康问题,它在个人遭遇危机和重大挫折时发挥的作用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生命意义为个体提供了幸福的生长条件。此外,生命意义对个体的创伤后恢复也有重要作用。

4研究对象与工具

4.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在河南省某中学随机抽取整班学生,回收有效问卷766份。其中初一205人,初二206人,高一199人,高二156人;男生392人,女生367,性别不详7人;平均年龄(14.02.822)岁。

4.2研究工具

生命意义感量表(MLQ)中文修订版。该量表共10道题,分为拥有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2个维度,每个维度各5道题,采用从1完全不符合到7完全符合7级评分,适合于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评估。本次测验,寻求意义感和拥有意义感2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和0.823。

4.3施策程序和统计方法

在学校班主任的配合下,以班级为单位,由研究人员主持问卷调查,当场发放与回收问卷。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5结果与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生命意义感2维度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但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男女中学生在初一至高二年级之间的发展特点较为一致,均表现为男女学生初中期间寻求意义感得分仅略高于拥有意义感得分,而高中期间,男女学生寻找意义感得分迅速上升,拥有意义感得分迅速下降。

生命意义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本研究调查结果发现初中阶段男女学生报告的寻求意义感和拥有意义感均较为一致,拥有意义感甚至略高于寻求意义感,进入高中以后,男女学生报告的寻求意义感才随着年级的上升而迅速高于拥有意义感,而报告的拥有意义感则随着年级的上升而迅速下降。这说明高中生相比初中生更加积极地探索和寻求生命的意义,原来初中期建立的生命意义感迅速瓦解,但新的生命意义感还没有获得。“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是产生心理问题和选择自杀的重要原因”,而高中生寻找意义感的上升和拥有意义感的下降之间的矛盾可能正是高中阶段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剧增、自杀行为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引导学生领会生命意义感应成为高中生命教育课程的首要目标。

注释

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名单、新批准的学校名单[Z].教育部.2012-04-24.

② 方明.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5:471.

③ Gove·W.The Family and Delinquency.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1982(23): 301-319.


推荐访问:偏差 德育 高职高专 对策研究 家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