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价值功能的三维探析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价值功能的三维探析

2022-05-28 08:00: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 要:协商民主具有独特的价值功能。从认识维度上来看,协商民主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具有内在一致性;从实践维度上来看,协商民主以解决重大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导向;从价值维度来看,协商民主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价值引领,有助于消除分歧凝聚共识。

关键词:协商民主;认识维度;实践维度;价值维度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2.010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9)02-0049-06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对当今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贡献。它在培育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理念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功能。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协商民主的科学界定,坚持了“重大问题”和“实际问题”的问题导向,明确了协商民主的形式、范围以及民主价值诉求,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民主形式。

一、认识维度: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具有内在一致性

协商民主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与唯物史观在逻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也是唯物史观在现代政治文明中的具体体现。

(一)协商民主以认识论为导向,通过民主政治实践把握民主政治规律

1. 协商民主的“拟科学”功能。作为政治制度、政治价值理念和民主形式,协商民主具有“拟科学”的认知论功能,原因就在于“拟科学”认知论从客观世界、客观事实出发研究“世界的本原”“事物的本质”等客体事实的存在、性质、功能及其發展变化,从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拟科学”认知论坚持了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决定了发展协商民主政治只能从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脱离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具体条件,它的理论基础是物质决定论。“拟科学”,顾名思义,不是说它开始就是科学的,而是说在经历了不科学到相对科学直至科学的发展过程之后,逐步形成了科学认知。例如文明的形成,就是人类从对自然、自身的认识,起初是蒙昧的,经过无数次的摸索、迷茫的认知发展而来的。人类之所以能够对自然、自身形成科学的认识,关键在于实践。从价值功能角度讲,实践在“拟科学”认知论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本身,是“对象性的活动”,是客观实在。同时,实践是主客体的统一,马克思把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理解为实践问题,“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1] ,实践具有认知论的价值功能。由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主客观统一的根据,因此,必须从实践出发理解“对象”和“对象的真理性”,从对象“物”推进到“对象性活动”,揭示“对象”和“对象性活动”背后的社会关系,并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和依据。“实践范畴强调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同时,更强调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方面”[2] 。因此,实践作为一种客观实在,是物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知情意的统一,具有科学认知论的价值功能。就协商民主本身的价值属性而言,协商民主是客观性存在的价值事实,政治实践是实现政治价值功能和政治诉求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作为政治价值理念,协商民主是知情意的统一。作为增进政治共识的民主形式,协商民主是建立在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之上的,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因此,从认识论上看,协商民主具有科学认知的价值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和完善,也是在经历了长期的认知和探索过程之后逐渐形成的。

2. 协商民主具有人学价值功能。价值是主体性的概念,是人的文化意向的客观显现和特定实体,因而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即历史和实践中的“人”。作为当代民主政治的核心价值理念,民主政治的价值功能主要体现为保障主体所享有的自由权利,而民主自由的权利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状况等因素所制约的。也就是说,协商民主的价值功能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是实在而不是虚幻的,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学价值。人学价值以“人的内在尺度”为根据,关注的是“世界对于人的意义、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体现了“主体(人)自身的本性和目的、主体(人)实践活动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主体(人)对自身活动的自我调整、主体自身的自我创造和自我生成”[3]。正如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时,其目的不是在实践基础上建立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而是面向人生存和发展的生活世界和现实世界,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人类解放的哲学价值。因此,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是“一个过渡性的逻辑范畴” [4] ,而“物质”范畴则具有本原性和本体性的地位,通过实践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自由价值, “物质”范畴在这个过程中具有人学价值论的功能。也就是说,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实践活动,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逻辑上,这一点协商民主与人学价值论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协商民主以辩证法为导向,以民主和团结增进政治共识

1. 协商民主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协商民主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问题广泛开展政治协商,既坚持了明确的问题导向,又有利于增进政治共识,因而具有普遍性。协商民主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协商渠道、实现内容、协商形式等方面。在协商渠道方面,主要有政党协商、政府协商、人大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当然,这是从广泛意义上讲的。从狭义上讲,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本身所蕴含的政治意义而言,协商民主的协商渠道应有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两种。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政党协商、政协协商的内容同人大协商、政府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有不少重复交叉的地方,协商内容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多层化趋势,这就需要不断拓展社会生活领域中协商民主的渠道。不仅如此,在实现形式方面,协商民主除了原有传统的座谈会、情况通报会、恳谈会、立法听证会、议事会等形式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议政、互联网协商等新型协商渠道和形式应运而生,已经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普遍性特性决定了协商民主的发展目标是广泛、多层、制度化和有效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政治价值的实现,在现实的政治生活领域产生广泛深远影响。

2. 协商民主以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作为民主实现形式,协商民主具有历史继承性;作为根植于中国大地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商民主是面向未来不断发展的。就协商民主的历史继承性而言,协商民主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曲折的发展历程。就协商民主的发展性而言,由于协商民主的主体如党政机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利益方、第三方等就协商内容进行了反复的酝酿和协商,可以有效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同时,协商民主围绕协商主题和内容不断创新实现形式,扩大协商渠道,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实效,有力推动了协商民主的稳步发展,在政治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功能。

3. 协商民主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促进民主和团结。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协商民主的主题。团结和民主是协商民主本身所蕴含着的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等工作理念和方法在政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团结和民主是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团结是民主的目标,协商民主通过民主的形式整合不同利益诉求、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化解社会矛盾,从而达到创造团结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和良好的政治生态的目标;另一方面,民主是团结的必然要求,团结的社会发展环境和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民主规范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换言之,如果没有团结,民主不仅难以实现,即使实现了,也是低层次的、缺少发展内生动力的民主;如果没有民主,团结同样无从谈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是协商民主稳步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协商民主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1. 协商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范式。以人民为中心是唯物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协商民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行动着的群众等基本观点,科学阐明了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确立了人民主体地位的群众史观,实现了历史观的伟大变革。唯物史观从人的历史活动、人作为历史前提和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等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以及人与环境、人与文化、历史人物与历史结果等矛盾关系中发现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人民主体的核心价值理念。协商民主以团结和民主为核心价值理念,围绕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问题开展广泛、多层、制度化的政治协商,这是协商民主本身所蕴含的人民主体思想在理论上的具体体现。

2. 人民是民主政治的践行者。人民群众作为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主体,以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和实现人的自由价值为根本目的,在认识、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主导地位。人民主体地位在政治上表现为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使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实践性、创造性、历史性的特性。从实践性上讲,人民群众不但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人类一切政治文明成果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从创造性上讲,人民群众是革命、建设、改革的主体,创造并不断改造着社会关系,并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从历史性上讲,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历史上任何重大社会变革运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协商民主本身以扩大人民的政治参与为目的,以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重大问题开展协商活动,是人民主体思想在协商民主政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3. 人民是民主政治进程的推动者。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体现在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过程当中。一是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主体地位的核心理念,毫不动摇坚持人民至上。二是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三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理念。四是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以能否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己任,不断探索人民主体地位实现的新形式、新思路、新方法”[5] 。协商民主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主体的观点,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以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并付诸于协商民主的政治实践,从而使人民主体价值理念的生成成为可能。

协商民主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的民主形式,在理论逻辑上与唯物史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发展协商民主,在本体论上要坚持物質统一性基本原理,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协商民主政治制度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在认识论上,发挥协商民主作为“拟科学”的认知论和作为人学的价值论功能,不断培育人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价值;在方法论上坚持唯物辩证法,发挥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的核心价值作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理念;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以人民主体为政治诉求和政治理念,推进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政治权利的实现。

二、实践维度:以解决重大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导向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植根于中国,并能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既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慧”,又为全球治理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和“中国价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世界上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民主制度,从原始社会的部落民主,到古希腊奴隶社会的城邦民主,近代社会的代议制民主;从按身份、财产限制投票权的有限民主到一人一票的选举民主,民主实现形式不断发展变化。西方民主制度核心是竞争性选举,但西方民主有着先天缺陷,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人自由民主与政党竞争及利益集团的博弈,很难消除社会分歧,从而难以达成社会共识,从而导致民主失灵。二是规则制定上的零和博弈,简单多数票决原则,忽视部分选民的诉求,容易造成民意对抗,加剧社会矛盾,共同价值理念整合难度加大。三是投票者的理性人假设的理论预设和现实有较大差距。为弥补选举民主在理论预设和政治实践等诸多方面的不足,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政治学者提出了协商民主理念,经罗尔斯、吉登斯、哈贝马斯等的不断发展,协商民主逐渐成为一门显学。由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是建立在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理性基础之上的,缺少共同价值理念和共同价值目标的引领,本质上还是精神一元论、主客二元论哲学思维在政治哲学领域的体现。在我国学者看来,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应为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6]。从根本上讲,协商民主体现为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所结成的政治价值关系,坚持了物质统一性基本原理,因而在政治实践中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有西方协商民主所不可比拟的政治优越性。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坚持人民主體地位,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的实质,也是人民民主的价值目标和追求。协商民主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协商、监督、参与、合作等形式保证人民享有的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的实现,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权利得到实现,这是党的领导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党的领导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以协商民主的理论形态和实践形式正确解决了“一”和“多”“民主”(协商)与“集中”(党的领导)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内在统一,并在根本上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二是奋斗目标明确。党领导人民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政治共识和价值诉求。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协商民主之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意愿、要求、意志,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当前,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日益碎片化、复杂化、多元化,通过协商民主整合社会不同利益诉求、凝聚共识、求同存异、促进和谐,凸显了协商民主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三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命运之所系。党的领导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权利得到实现的核心要素,党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民权益得到切实实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和西方国家政治乱象频出的原因就在于政党沦为利益集团的工具,丧失了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一治一乱,彰显了作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基础和实践形式的协商民主的价值功能。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协商民主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定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为协商民主有效运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协商民主从产生起就建立在国家制度层面上,具有鲜明的制度优势。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标,并且率先在国家政治制度层面实现了协商民主,具有西方民主政治不可比拟的政治制度优势。二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优势,协商民主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卓有成效的、更高层次的民主形式,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史观基础之上,同时吸收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主形式。三是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优势,团结和民主是协商民主的两大主题,彰显了协商民主实践的中国特色和世界价值,展现了中国智慧,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一条崭新可供选择的思路。

三、价值维度: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价值引领,有助于消除分歧、凝聚共识

协商民主能够凝聚起社会各阶层的意志、意愿和要求,具有本体功能、意识功能、实践功能等价值功能。作为民主政治实践的新生事物,其价值功能应是民主政治研究的新领域。实现协商民主的价值功能,在政治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凝聚政治共识

发挥协商民主的价值功能,关键在于坚定政治信念。政治信念属于思想范畴,在人的意识结构的各个层次中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社会的运行机制和人们的思维方式、意识行为。科学共产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最高价值,正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共产主义信念,鼓舞着先进的人们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上下求索。他们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政治信念,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形成了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中国精神,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价值功能,应积极投身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学原著、悟真理,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也就是“心入”的问题。其次,要解决民主实践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努力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积极投身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实践,也就是“身入”的问题。“心入”和“身入”问题的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对作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实现形式的协商民主的理论自信。同时,更要把协商民主的价值观、方法论、社会历史观应用于多党合作的政治实践。

(二)增强制度自信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政治实践形式,这一政治实践形式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为价值引领,消除民主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分歧,推动政治活动中的不同阶层达成政治共识,其核心价值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好地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从这方面讲,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政党作为强有力的政治组织,能够有效凝聚并整合多元的政治意愿、政治诉求、政治共识并形成具有向心力的政治理念,因而能够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助推器。然而,在指导思想、阶级基础、政治理念和施政纲领等方面,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上大多数非无产阶级政党截然不同,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作为具有坚定无产阶级革命性的政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这既是它的显著特征,又是它的根本优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多党合作”为显著标识的协商民主政治实践表明,协商民主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度和深度,培育并涵养了“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的政治理念,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文明水平,坚定了人民群众的政治信念,这是“多党合作”作为协商民主政治实践最为本质的价值功能。政治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政治协商”不仅仅是个概念,而且有着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哲学内涵。具体而言,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基础的,具体体现为人民民主理论和专政理论两部分,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在人民内部实行的民主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协商民主是围绕民主决策展开的,选举民主是围绕民主用人、民主赋权展开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民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通过选举民主把协商民主成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律化,这既是人民民主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实现,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因此,“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作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显著政治标识,在现实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必须不断加以推动、完善和发展。

(三)把握理论话语

当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存是不争的事实。西方国家凭借互联网平台、学术交流等方式输出自由、民主等所谓的“普世价值”,坚持对我进行分化、西化图谋,并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生态主义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不同于西方自由民主的民主实现方式,对于打破西方民主话语霸权垄断,增强社会主义民主的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自信,具有特殊意义。一是有利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道路认同。协商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结合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理论特色和时代特征。民族风格主要指体现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及价值观念。理论特点是指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并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向。时代特征是指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中国革命、改革和发展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以解决中国改革、发展面临的时代课题为导向。二是有助于扩大民主参与,有效汇聚民意,增强政治认同。协商民主涵盖了高层的政治协商、中层的社会协商以及基层群众的基层协商,有效涵盖了不同阶层的社会大众,通过广泛、多层、制度化的渠道,有效反映民意、汇聚民意、实现民意,真正体现了占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因而是广泛、真实和有效的民主。三是有助于把握民主话语权。协商民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民意基础和制度保障,是人民群众认可的民主实现形式。协商民主以凝聚共识为导向,为中国政治带来秩序,为社会和谐带来保障,为经济发展带来动力,为人民幸福带来希望,因此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民主实现方式,自然是体现公平正义的民主。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索,并加强同世界各国在民主实现方式方面的交流,主动向世界介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实践和发展成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2]宋荣.论实践范畴的客观行动维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2).

[3]孙伟平.价值哲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1—42.

[4]仰海峰.實践:一个过渡性的逻辑范畴[J].探索,1995(6).

[5]郭广银.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5).

[6]韩冬梅.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N].人民政协报,2013-07-19(04).


推荐访问:探析 协商 民主 价值 功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