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美芬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疗效分析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纳美芬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疗效分析

2022-05-27 10:50: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 目的 通过对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和纳美芬加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对比, 探究分析纳美芬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本院ICU接受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97例, 分成两组, 分别接受集束化治疗和纳美芬加集束化治疗,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组治疗2、6 h时MAP显著升高, HR显著下降, 治疗6 h时CI显著升高, 均有P<0.05。 结论 纳美芬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肯定, 效果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纳美芬;感染性休克;疗效分析

感染性休克时, 由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患者在较短时间内病情加重, 患者缺血缺氧, 全身器官都将受到严重损害[1, 2]。本试验旨在研究作为一种阿片受体阻断剂的纳美芬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8年4月1日~2013年6月10日在本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患者97例, 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所有患者均符合2001年ACCP制定的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 排除患有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对照组患者51例, 其中男33例, 女18例。对照组患者中重症COPD患者18例, 重症胰腺炎患者17例, 胸腹手术术后患者16例。试验组患者46例, 其中男29例, 女17例。试验组患者中严重肺部疾病患者14例, 严重颅脑疾病患者18例, 心功能不全患者1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本生命体征、平均病程等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 2 试验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集束化治疗, 治疗方案包括初始复苏、输液治疗、抗生素治疗, 及对尿量、血糖、呼吸等生命体征的检测。具体治疗方案参照2002年10月SCCM发表的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 加用纳美芬治疗。静脉推注纳美芬0.1 mg后, 予0.02 mg/h维持10 h。治疗前及治疗后2、6 h时检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排血指数(CI)、尿量、乳酸等情况, 制成表格并对两组进行比较。

1. 3 观察内容 治疗前及治疗后2、6 h时的平均动脉压(MAP), 心率(HR), 心排血指数(CI), 尿量, 乳酸。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前后治疗效果比较 数据显示,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有 P>0.05;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组治疗2、6时MAP显著升高, HR显著下降, 治疗6 h时CI显著升高, 均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ICU病房中常见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 临床上对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要遵循一定的治疗原则[3]。首先要做好生命指标的监测工作, 包括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乳酸等。本次试验中的对照组采用的集束化治疗方式, 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式, 按照最新的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 要多种处理措施同时进行。包括早期体液复苏、感染源控制、抗生素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机械通气、血糖的控制等[4]。探究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阿片肽的作用不容忽视, 阿片肽的释放加重了血管的抑制, 进一步加重了机体的缺血缺氧, 各种器官功能均将受到不良影响。在本试验中, 试验组采用的是纳美芬治疗感染性休克。纳美芬是一种阿片受体阻断剂, 阻断阿片肽的功能, 部分解除其对血管的抑制作用, 减少患者器官的缺血缺氧[5]。

从本次试验的结果来看, 纳美芬治疗的感染性休克的效果明显好于仅采用集束化治疗的对照组, 因此, 建议临床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时, 广泛使用纳美芬。

参考文献

[1]徐国平.感染性休克治疗体会.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1, 34(3): 287-288.

[2]杨君,刘芳,朱曦.胶体液与晶体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影响的Meta分析.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22(6):340-345.

[3]叶海燕,唐瑾,马少林.老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分析.中国急救医学, 2013,33(1):28-30.

[4]李康,余羚.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北方药学, 2013,10(5):127.

[5]刘成芳,邹依然.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及预后的影响.重庆医学, 2013,42(19):2269-2270.


推荐访问:疗效 患者 感染 治疗 性休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