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事业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形势下的改革之路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图书馆事业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形势下的改革之路

2022-05-26 11:50: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提要] 针对国家战略决策,面临发展的有利时机,图书馆业要紧紧把握机遇,从管理体制、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向及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实现图书馆业的大发展。

关键词:图书馆;改革发展;特色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10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评论说,从中国近代历史看,十七届六中全会带来的思想文化建设高潮将会产生质的飞跃,带来重大变化。这是文化事业战线的喜讯,中国文化事业必将迎来改革和发展的春天,处于文化信息链条核心的图书馆更将迎来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十七届六中全会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内容。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全会强调,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二)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虽然中华文化广博精深,但进步文化与落后文化并存,主流文化与糟粕文化较量,西方文化不断渗透,要实现中华文化大繁荣任务还很艰巨。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如要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有繁荣的文化,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要有能够走出去的文化企业和产品。需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文化,使中国文化赢得尊重、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真实面貌,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速高于世界经济增速,规模增大,实力增强,相对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文化繁荣程度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远远不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资源节约、节能环保都具有积极意义。

2、全会的召开表明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高度的认识到文化发展对当前中国的重要意义,着力加强文化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继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继续推动文化建设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全会将对近七八年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整个文化建设的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表明党和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中国文化大繁荣的决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

(三)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中国历史灿烂悠久,但文化事业相对落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何让文化成果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党和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将会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强文化战线的建设,我国的文化事业将得到蓬勃的发展。

二、文化产业发展必然带来图书馆事业的机遇和挑战

(一)图书馆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链条。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它纵向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创造的智慧结晶,横向架起了知识创造和知识利用的桥梁。列宁认为图书馆是一种提高人民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机构,图书馆可以成为全国最普及,仅次于学校的文化教育机关,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支柱。图书馆兼具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传递信息情报职能、社会教育职能、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它涉及出版发行业、广播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网络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业等众多文化产业领域。图书馆的社会化程度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越来越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图书馆事业大发展。我国是一个政权集中制的国家,国家政治传统、行政事务,都是自上而下,逐级向下推展。我国图书馆的发展更是取决于政府决策。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如此,近代图书馆的产生也是如此,新中国建立后更是如此。1910年清政府颁布《图书馆章程》。民国4年,教育部颁布了两个图书馆章程,此后,大多数省、市均建立起公共图书馆,各市、县建立起一些通俗图书馆和民众教育馆。“五四”运动后,图书馆教育逐渐普及。1949年新中国建立,图书馆事业迎来崭新的发展时期。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号召。图书馆开展了很多工作,图书馆事业飞速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央加强对图书馆事业的领导,各类图书馆条件改善,长足发展。20世纪九十年代后,在国家重视下,图书馆开始网络系统化建设,各类型数据库逐步建立。

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属于公共服务体系,不是营利性机构。作为公益性文化单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图书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国家经费投入。长期以来,因为国家财力限制,对图书馆的投入远远不及发达国家。党和国家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方针,就必然重视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快文化事业投入,图书馆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改革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体制改革将涉及文化事业的方方面面,全面改革当然也要求图书馆顺应发展趋势,总结多年来图书馆业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重新审视图书馆业的目标、宗旨和任务,提出新时期改革的方向和措施。图书馆的很多社会功能还没有很好地开发或没有较好地实现,图书馆疏离群众的现象有待改善,发展还没有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只有针对实际进行改革,才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业界从业人员只有深入思考,拿出勇气进行改革,才能迎来图书馆业的春天。

(一)管理体制改革。长期以来,图书馆界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即整体事业与分散管理的矛盾。我国图书馆业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地域管理而非行业管理,致使图书馆整体效益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成为空话。如许多图书馆竞相开发软件系统,独自进行馆藏书目回溯建库,这不仅会造成重复性劳动,而且软件质量参差不齐,通用性差,数据标准化程度低。业界人士都看到了弊端,呼吁改革,但至今没有改革。图书馆业的性质和特点要求图书馆界探索出一条由横向管理向纵向管理转变的路,尽快实行行业管理,使县级馆和乡镇馆真正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基层单位,做到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三同步。

(二)发展观念的改革。图书馆建设由规模化向节约化改革,大力推进基层图书馆建设。

1、由中国人口结构决定的。中国人口大部分是农民,图书馆面临的是为10亿农民服务的沉重负担。农民缺少文化,但又非常需要文化。农民需要文化,但又没有经济实力购书。我国图书馆在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上一直在做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农村书屋”逐步建立,“送书下乡”不断开展,“共享工程”稳步推进……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是极为重要又是非常薄弱的环节。

2、由中国国力决定的。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各个方面的建设都需要资金,而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的积累,国力薄弱,财力不足,不可能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图书馆建设。因此,我们只能走出一条用最少的钱办最高效率之路,只能由规模化向节约化转型。

3、由城乡差别决定的。中国地域辽阔,但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别极大。我国大型的公共图书馆,主要建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对于贫困地区及广大乡镇,最没有经济实力购书的地方最缺乏公共图书馆。中国乡镇广布,地域太广,图书馆规模化建设显然不现实,只有走节约化建设之路建设乡镇图书馆,才能实现普及。

(三)发展方向的改革:基层图书馆建设要走特色化建设之路。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个领域都必须体现中国特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客观上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事业。

中国处于初级阶段的国情,财力不足的国情,导致图书馆发展极不平衡。要想在全国各地都建成规模相近、馆藏丰富的图书馆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办法就是建设不同特色的图书馆,走特色化建设之路。所谓不同特色,是指馆藏的不同特色,即各馆根据本馆性质建设自己的馆藏,建设服务对象最需要的馆藏。这样,既可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又可推进特色馆藏建设,还可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增进图书馆的效率,真正实现藏为所用。如,在民族聚居地方,丰富民族资源馆藏;在广大农村,根据不同地形地理条件、地理物产、矿产资源和农民耕种、养殖、放牧、加工具体情况,建设特色馆藏;在高校,重点建设学科馆藏等。

(四)服务方式的改革

1、传统图书馆的核心力量由采编向信息资源建设转移,这是提高图书馆生产力及服务效率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社会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人民群众对网络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客观上促进了图书馆网络化建设。传统的图书采集编目等工作也逐渐由手工向计算机操作转变。如果传统图书馆的核心工作是采编,那么,现代图书馆的核心工作就是信息资源建设,而信息资源建设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网络化,这给从业人员带来了网络服务的新要求。

2、由传统的窗口服务向信息咨询服务的转变,这是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性质决定的。文化既有社会属性,又有商品属性。所以,既要发展公共文化建设,又要发展文化产业,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社会需求向信息服务发生转移,必然要求图书馆适应时代需要,深层次开发情报信息功能,开展社会信息服务,逐步走经营性信息产业道路。如何能够有效整合跨部门、跨领域的网络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也是一个挑战。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对经济的发展是有推动力的。凡历史上为人类学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新思想,做出某种创造性的贡献的人,无一不是利用图书馆博览群书而厚积薄发获得成功的。在图书馆的发展进程中,要树立大文化观念,从建设小康文化、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保持国家发展后劲的战略高度建设图书馆。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源蒸,张树华,毕世栋编.中国图书馆百年纪事[J].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5.

[2]吴慰慈,罗志勇.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9.15.

[3]钟刚毅,程孝良,李勇.公共图书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5.30.

[4]贺定安.图书馆变革的出路在于形成知识信息产业[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9.15.


推荐访问:之路 文化产业 大发展 图书馆 事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