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灾区:谁在感动我们(报告文学)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亲历灾区:谁在感动我们(报告文学)

2022-05-25 14:10: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作者简介:

傅宁军,南京人,祖籍宁波。长篇报告文学《吞吐大荒:徐悲鸿寻踪》获第五届“正泰杯”全国报告文学大奖。《完全李敖》获江苏十年报告文学奖。其撰稿的电视片《徐悲鸿》(8集)、《血脉》(8集)、《海峡情不断》(10集)曾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纪录片奖”、中国电视“彩虹奖”一等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5.12”汶川大地震改变了中国。

我们似乎从未想到过,九寨沟那些美如仙境的海子,就是昔日咆哮如雷的地震遗迹!而我们沉醉其间的川北风光带,如诗如画地依傍着龙门山断裂带!青城山、都江堰、大禹祠……这些属于全民族的人文名胜,竟然处在大地震中心区域,让我们惊愕莫名!

直到登上飞往成都的航班,我还清楚地记得,“5.12”中午我和友人在南京闹市一家茶社谈天,友人约我写一篇颇有诗意的文章。14:28我感到身下沙发摇晃,并不知道摇晃之源来自千里之外的汶川,里氏8.0级强震波正在“天府之国”肆虐横行。

其时,长江下游沿岸的民众,刚从雪灾的阴影中走出来,又陷入了高楼摇晃的恐惧,是政府信息的迅速、公开、透明,使流言止于真相,也使我们看到了地震灾情的惨烈,看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影,看到军队和救援队伍的开进。

生命的悲恸,生命的拯救,生命的奇迹!

“5.12”那个血色的时刻骤然插入我们的生活,宛如一把锋利刀刃,切断了无数或忙碌或悠闲的庸常日子。

5月26日,带着江苏省委宣传部、省作家协会的嘱托,我像一个“驴友”似的背起行囊,和其他五个作家踏上灾区采访的行程。大大小小余震,有的怒吼狂啸,有的一晃而过,是灾区给我们的第一课,胆颤心惊。

面对着自然与人类的严酷的对话,面对着废墟上消失的生命、伤残的生命和正在奋力拼搏的生命,我的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撞,几乎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文字诉说心灵的震撼,以及灾难中的生命给我们带来的感动……

第一章 泪湿的校园

1天堂里的教室

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学校地震时正值上课的时间,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楼在强震面前更显得脆弱,也许是因为我们不甚了然的许多因素,正在凝神听课、毫无戒备的孩子们,成为这场劫难中最为不幸的受灾群体。

天堂中也有教室吗?

这些痴情的家长们,就在绵竹市五福镇富新二小的一堆废墟之上,撑开了深蓝色的幕布,用几根长木支起一个空间。幕帷朝着大门的一面,与大门旁一行标语遥遥对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横架的木梁上缠绕着长长的黑纱,点缀着乳白色的纸花,下面摆放着排勉强站立的残破课桌,桌上一个又一个的镜框,凝固着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微笑。

127个镜框,127个孩子,127个曾经活蹦乱跳的幼小生命。每一张像片都是彩色的,他们的微笑无比灿烂,拥有那个年龄段的天真、明朗、快乐。那个小姑娘穿着最喜欢的衣服,伸手作出一个舞蹈姿势,似乎在展示她的艺术天赋。这个小男孩身着蓝色横杠的海魂衫,目光里充满了向往,好像透露内心一个秘密,长大了就当海军出海远航……

上课了!大家坐好了!老师来了,起立。坐下。同学们好!老师好!127个孩子望着黑板。黑板怎么不见了?也许我们看不到,但他们能看到,你瞧,他们多么专注,没有什么可以干扰他们的。打开面前的课文吧,今天,要教新的一课了。他们还是喜欢笑,不知忧愁。

满脸泪痕的父母啊,并不承认这是一间灵堂,心底里认定这是一间教室,天堂里的孩子们正在上课。否则,父母为什么搂着自己孩子的像框,一遍遍地与他们说话?13岁的毕月星是个漂亮女孩,妈妈太骄傲了,希望女儿像月亮和星星一样闪亮。已经六年级了,要不是地震,今年要升初中了。天一亮,妈妈就把月星的像框送来。天晚了,妈妈又把月星的像框接走。不让女儿在外过夜,就像月星小时候,父母每天接她上学。

在五福镇,这个曾经日益富足的川北小镇上,耕读之风绵延不绝,孩子进学校念书是大多数人家的不二选择。几位怀抱孩子像框的家长告诉我,富新二小前身是五福中学。2007年富新镇和五福两镇合并,原五福中学并入另一所中学,去年9月,富新二小的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搬入这栋腾空的三层小楼。此前,这些小学生在楼房边平房教室就读。没想到,地震时这些平房基本没事,里面的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有惊无险。

旁观的当地老乡说,那三层教学楼看上去蛮漂亮的,还没到学校门口,老远就能看到这栋雪白的楼房,听到窗户传出的朗朗读书声。“5.12”大地震骤然袭来,老乡们描述中的三层楼学楼,曾经面对着大门的标志性建筑,带着正在上课的孩子们,摇晃几下就轰地倒塌了。

127个镜框里的127个孩子,从平房搬上楼房的127个学生,他们开心地打闹着,说笑着,怎么会知道危险高悬在头顶呢!

127条生命如稚嫩的花朵般盛开,他们以前在教室里坐游天下,跨入知识海洋,通向美妙的未知世界!

12:28,一个不堪回首的时刻。预备铃刚刚响过,孩子们听话地坐进教室,刚刚从书包里拿出心爱的课本。

我所看到的富新二小的教学楼原址,只是一堆如同小山一样的建筑垃圾。教学楼倒塌的无情瞬间,教学楼上有300多名学生上课,抢救数日的结果,救出180多名,而这127个幼小的生命中止在废墟之中。

几个学生家长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细节。震后很多家长赶到学校,寻找自己的孩子。他们看到一群穿迷彩服的救援人员,正在用一个大机械吊水泥砖块,试图抢救压在废墟下的孩子。由于孩子埋得过深,而废墟体量过大,其实救援已无望。此时,就听到一个小男孩,在下面叫妈妈,大概有七八个妈妈同时答应着。那个小男孩说,我要拉巴巴。上面的妈妈们说,你就拉在裤子上吧,没事的。男孩说,那我出来后你不能打我,说话算话。也不知哪个在上面说,不怕,解到身上是最棒的小孩。还有的妈妈说,等你出来后我给你买新裤子,买名牌的裤子,买最好的裤子!

恨不能倾其所有救孩子的妈妈啊!

与男孩对话的妈妈哭了,在场的妈妈们也都哭了。

我伫立在废墟之前,看到了脏得不成样子的书包,已经被压偏的铅笔盒,七零八落飘散的一张张彩色纸页……仿佛还能触摸到一个个幼小生命的脉动。

尽管行前一位防疫专家再三提醒我,千万不要用手去碰废墟上的物品,我忍不住,还是弯下腰,拾起了几张彩页。不知是哪个小学生读过的,虽然雨水淋过,厚土压过,装订线断了,课文的字迹仍然清晰!

天堂里的教室会点名吗?

我看到家长们为孩子制作的”花名册”,仿佛是怕孩子走丢了。一条悬挂的白布幅,一行斑驳的血字:“一路走好!”家长们咬破手指,写下无数次呼唤过的名字,写下永远的年龄和永远的心痛:彭鑫怡,12岁;张菊,13岁;林洁,13岁;陈鑫,11岁;刘紫薇,10岁;刘佳玉,11岁;张义,12岁;张琪,13岁;毕月星,13岁;樊玲,10岁;兰晓娟,10岁;刘文博,10岁;苟诚,11岁……

苟诚是四(2)班的学生,一个镜框里的平头少年,一副聪明活泼的模样,上学念书从来不用父母操心。

每次到学校开家长会,苟诚妈妈陈雪花蛮开心的,她和丈夫都在外打工,实际上也帮不了儿子,全靠儿子自己争气。

陈雪花一手抱着镜框,一手掏出手机。你看,这是我儿子。手机屏幕上的苟诚,朝他妈妈做鬼脸,眉眼笑成一堆。地震前一天,陈雪花换个手机,试试摄像功能,就对着儿子拍了一段,竟成了儿子最后的影像,她翻来覆去,看了多少遍,也看不够。

陈雪花说,地震后的学校很乱,我和我爸爸,也就是苟诚的外公,对着倒塌的房子喊,嗓子都喊哑了。有人找到孩子刨出来。我们帮着接,递给外面的人。放在地上的孩子渾身灰土,眼睛眉毛分不清,家长认不出自己的孩子。我对我爸爸说,看那个衣服,特别像我们家苟诚的。我们去抹掉孩子脸上的灰土,白眉毛恢复黑眉毛,眼角露出了一颗痣。真的是儿子!


推荐访问:报告文学 灾区 亲历 谁在 感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