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劳动力就业政策及其启示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印度劳动力就业政策及其启示

2022-05-19 09:00: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近年来,印度劳动力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且呈日益年轻化趋向,但失业率高、失业人口低龄化等现象已成为令印度政府头疼的社会问题。为保证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印度政府制定了灵活、有效的~L,2k政策。

[关键词]印度;劳动力;就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249.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9)11—0172—04

一、印度劳动力就业的总体状况

在印度,劳动力定义为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口,其中包括了童工及高龄劳动人口;同时将劳动力分为就业人员和非就业人员。据2001年统计,印度人口总数为10.27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6.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8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27.8%,乡村人口占72.2%。男性占总人口的52%,女性占总人口的48%,男女性别比为1000:933。按国际通用划分标准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段来看,由1991年的4.92亿人增至2001年的6.15亿人,年均增1.23亿人。印度劳动力就业的总体状况呈以下几个特征。

1.劳动力就业仍以农业为主,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迅速。印度农业经济向工业化和商业化转型,带来了劳动力就业流向的转变。如表—1所示,1983—2000年间,农业劳动就业人数减少了5.37%;工业劳动就业人数增加1.95%,其中建筑业的劳动力比重呈较快增长趋势,1993年以来,每年以5.21%的速度增长;第三产业劳动就业人数增加12.53%,其中贸易、饭店及餐饮业,交通、仓储及通信,财政、保险、房地产及商业服务中的劳动力比重呈急剧增长趋势。从总体看,印度一半以上的劳动力仍从事农业。

2.劳动力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呈正相关。从表—2中不难看出,印度就业增长率的下降跟劳动力增长率的显著下降有着密切的关系。1983—1993年劳动力每年的增长率为2.43%,同期就业人数每年以2.70%的速度增长;但是到1994—2000年劳动力年增长率放慢,同时就业人数也明显下降。不论农村还是城镇,劳动力年增长率同就业人数年增长率呈正相关。

3.总体失业率又呈现回升趋势。从表—2中可知,经济改革前,印度劳动力失业率高达7.96%;实施改革不久,失业率下降到5.61%,但20世纪90年代末失业率又反弹到7.21%。失业人口年增长率方面,1983—1993年间呈负增长,1994年后呈正增长。

4.失业人口低龄化。从表3可看出,近年来印度失业人口年龄段中,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15~29岁年龄段的失业率最高。由此可见,在印度,青年是失业的主力军。

5.受教育程度越高,失业率越高。根据印度国家样本调查组织对1987—2000年各教育层次失业率调查统计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失业的可能性越大。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并非与就业比重成正相关。相反,文化层次越低的人员,越容易找到工作。显然,印度的人才资源利用率低下,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6.劳动参与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妇女参与率普遍较低。如图—1中1983—2000年印度劳动参与率统计情况可知,1983—1984年,男性劳动参与率农村为62.60%,城镇为60.30%,而女性劳动参与率农村仅为29.10%,城镇则有14.80%;1999—2000年,男性劳动参与率农村和城镇分别下降了8.52和6.4个百分点,而女性的分别下降到22.25%和12.60%。总之,劳动参与率总体下降,妇女的劳动参与率较低,尤其是城镇妇女。另据印度2001年统计,在业人数占总人口数的39.2%。其中男性占这个数字的51.9%,女性占25.6%,其他为童工和高龄人员;大约30.9%的妇女在农村就业,11.5%的妇女在城镇就业。

二、印度劳动力失业原因分析

1.生育高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印度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两代人,近十年来已经步入就业年龄,而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使得劳动供给量远高于劳动需求量。尽管1994—2000年间劳动力人数及在业人口较以前有了日月显的增长,但相对于基数较大的人口增长,在业人口的增长率是缓慢的。1994—2000年,人口每年的增长率为1.95%,而劳动力增长率为1.31%,在业人员的增长率为1.07%,失业率每年增长率高达4.74%。显然,劳动力供给的增长率高于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率。

2.经济体制转轨。印度就业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社会发展问题,它是由印度市场经济的欠发达造成的,其根源在于经济的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给某些行业和产业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如在劳动就业结构上,公有编制部门的劳动力就业人数下降,其他私有企业的就业人数增加。例如,1998年每百万人口中有281.1人在公有部门工作,而到了2001年,下降到277.69人。劳动力向私营部门转移,有利也有弊,会产生大量隐形的失业者,因为私营部门的经济实力稳定性弱,在经济的市场化中易出现经营不善而倒闭的现象,造成大量人员失业。

3.教育体制落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印度国民教育仍然继承了英国教育重精神而轻实用、重普通教育而轻专业教育的传统模式。例如,2000年印度高等院校在校生中,文科生比例高达40%,而自然科学占20%,工程技术5%,农业只占1%。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所需的实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学生为了就业,出现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抢一份工作,人文社科类的硕士和博士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再回到教育学院攻读教育学士等怪现象,这表明印度社会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正如印度的学者所说:“因为有学位的人没有实用的知识或技能,他们依然不能使用,这样就加重了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的不协调,加剧了受教育者失业的现象。”

4.落后的传统与价值观念。根深蒂固的守旧价值观念成了印度人力资源发展的障碍,同时影响了人们的就业心态。比如,某些技术革新违背已确立的信条,令人畏惧,害怕冒犯神灵。假如一个人准备去就业面试,如果有猫从他面前跑过,他自己会放弃这次机会,因为对于一些遵守传统信条的人来说,这是不吉祥的预兆,面试也会失败等。另外,印度宗教、种族、歧视妇女等因素不仅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也抑制着印度经济的进步。

三、印度劳动力就业政策的具体内容

目前,印度根据劳动力资源自身特点,为发展其劳动力市场、降低失业水平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一)国家宏观层面——实行经济开放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开始实行经济开放政策,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新的工业、贸易、投资、外汇和金融政策。在工业方面,基本取消了繁琐的许可证制度,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重视

zoޛ)j iuMti٨ky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农村劳动力供给数量。印度人口增长主要来自农村,而农村经济滞后和农民生育观念落后是重要原因。目前,至少有6个邦对政府公务员以及乡村村民大会(基层最高权力机构)成员,制定了每对夫妻最多只能生两个孩子的政策。但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印度的计划生育是建立在自愿、自觉基础上的,具有非强制性,仍摆脱不了国家每年新增人口1550万的尴尬。

3.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为了降低文盲率和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印度政府加大教育财政开支。印度“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2007)中教育财政预算将达43.825亿卢比。比上个五年计划增长76%,其中28.750亿卢比用于基础教育。2003—2004年,中央教育支出7.025亿卢比,其中基础教育投入4.667亿卢比,成人教育投入233亿卢比,初中及以上教育投入2.125亿卢比。

(三)地方政府层面——实施农村扶贫计划和城镇贫困人群就业项目

1.农村地区——扶贫计划和农村发展计划配套实施,缓解农村贫困,拓展就业渠道。其中,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在印度全国范围内影响最广、成绩显著。印度国家银行关于评估农村综合发展计划扶贫效果的抽样调查(在10个县抽样调查1000户)得出的结论是: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缩小了贫困差距。在所调查的县份中,按平均计算,每个家庭增加的就业的数量为78元/人;平均每户增加的收入1372卢比,平均31%的受益家庭超过了贫困线。

2.城镇地区——实施城镇贫困人群的工资就业项目和自我就业项目。其中,城镇工资就业项目 The Urban Wage Employment Programme(UWEP)旨在地方司法权管辖范围之内,为城镇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人群提供最低工资保障。1999—2000年,财政总开支为177.81亿卢比;自我就业项目Self-Employment Programme for Urban Poor(sEPUP)旨在为那些没钱的自我就业者提供银行贷款,并给予一定数目的贷款补帖,重点扶持修理电视机、修理收音机及黄包车服务等服务业。

(四)UGC和高校层面——调整教育发展战略,加大职业技术教育

早在2000年,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UGC就开始实施“十年教育计划”,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使高等教育成为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的同时,以就业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加快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统计,在UGC预算拨款中,大学高等教育和技术教育各占10%。但近年来,UGC对技术教育拨款额度比重逐步增加,教育重心逐步转向职业教育。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印度各高校正枉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知识和就业技能。例如,印度高等教育“十年计划”中,高校将实施职业定位教育(Vocationalisation of Education),38门职业课程已经被引进大学课程中。UGC还专门成立了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SCOVE),旨在各高校引进职业教育课程、培训教师、编写教材以及监督教育计划实施过程。与此同时,印度政府正在寻求世界银行的资助,力争1/4的印度高校学生都能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另外,印度各高校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实施大学毕业生“农村服务中心计划”和“农村工程计划”。这些项目旨在向大学毕业生自谋就业提供援助,鼓励他们在农村建立车间,从事农业机械的安装、维修、设备和零部件供应等技术服务工作,并提供就业的财政支持。通过同社会上的职业培训机构达成相关协议,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就业前培训。

(五)社会层面——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立体式就业服务体系

1.企业职业培训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印度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采用非正规教育,由社会职业培训公司承担。各培训公司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经市场调查预测今后人才需要走向后,再进行课程研发。例如,印度信息技术公司NIIT是印度著名的软件培训巨头,目前在全球共设有3000多家教育培训机构,每年培养50多万名软件人才,NIIT课程开发部拥有400多位软件专家,能够确保课程不断更新,紧跟软件发展潮流。另外,各培训公司还特别注重工作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训。

2.社会就业服务机构——架起互动桥梁,构建全方位、多功能、立体式的就业服务体系。印度没有专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才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市场意识比较强,大学生就业只是作为整个社会就业市场的一部分看待。大学毕业生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寻找工作。一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该机构有权参与有关就业方面的学校决策,侧重就业市场需求调查,建立就业状况跟踪制,不断完善就业统计评估体系和就业信息发布制等。二是较为成熟的社会职业咨询机构。各种服务机构同各高校、培训公司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在各种职业介绍、人才中介、人才测评、职业培训、资格认证和就业咨询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印度的就业服务机构主要分公共和私人两大类。公共服务机构同私人服务机构在服务功能方面的最大区别是,公共服务机构除了收集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信息,进行求职、招工登记等基本服务外,有的还参与失业保险、特殊群体的就业安鼹、调节劳动力市场价格和秩序,以及协助政府落实就业计划等。

四、启示

中国与印度无论从人口数量,还是经济发展历程,两国国情十分相似。现在,两国同样面临着庞大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研究和借鉴印度经验对中国有很大启示。当前,中国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全社会就业的同时,应着重考虑弱势人群的就业政策。就业人群中的弱势群体主要是指长期失业者、下岗工人、大学毕业生、残疾人和妇女等。可借鉴印度相关实践经验,在农村,以政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项目带动农民就业,扶持农民面向市场利用当地资源自主创业,鼓励农民就业流动,并为进城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在高校,加强大学专业和课程改革,突出职业技能教育,建议高校设立《职业发展》课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企业关系部”,加强学校和市场的供需联系,以大学生就业为纽带,进而拓展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联系,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条件。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服务西部、服务基层就业计划,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特点,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在社会特殊群体中,加强对妇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就业援助,设立专门职业介绍所,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提供网上就业咨询和职业介绍等服务。

总之,中国应将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纳入各级人才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系统的工作,发挥非盈利组织(NGO)在就业中的咨询、服务和中介的作用;拓展人才培训和咨询公司服务的专门化和职业化水平,架起互动桥梁,构建全方位、多功能、立体式的就业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唐玉萍]


推荐访问:印度 劳动力 启示 就业政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