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肌梗死的特点及心电图分析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老年心肌梗死的特点及心电图分析

2022-04-14 09:54:06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 要 目的:探讨老年心肌梗死的特点,减少误诊率。方法:对36例老年心肌梗死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病例中以典型症状发病者20例(56%),非典型症状发病者16例(44%)。心电图典型表现26例(72)%,非典型表现10例(28%)。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时临床特点具有非典型性,心电图结合心肌酶检查可提高老年心肌梗死的检出率,减少误诊、漏诊率。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检出率 误诊率 漏诊率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患病群体日益增多,由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因素的存在,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命的急症、重症。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且病情复杂,极易造成误诊、漏诊。因此,提高初诊准确率,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5~2008年收治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60~80岁老年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其中初诊为急性胃炎者3例,肺部疾患2例,脑血管疾病2例,心源性休克2例。心电图采用日本光电同步12导心电图机描记,诊断标准以《心电图学》为标准。

方法:对3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酶学变化,治疗效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 果

首发症状:典型心前区疼痛20例,胸闷不适11例,上腹痛、恶心、呕吐3例;头晕、晕厥、抽搐2例,咳嗽、咳痰、气急2例,心源性休克2例。

心电图表现:①典型心肌梗死及部位:下壁5例,前壁8例,前间壁1例,前壁+下壁6例。②非典型心肌梗死:非Q波性6例,心内膜下4例。

讨 论

对于典型症状及典型心电图表现之急性心肌梗死较易诊断。本文重点对初诊时误诊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症状不典型:非典型症状发病时老年性AMI特点之一,且愈是高龄首发症状愈不典型:①胸痛不明显或无胸痛:多见于高龄,糖尿病及部分小灶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原因是老年人交感神经痛觉纤维病变,使痛觉传入受阻,痛觉阈提高,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因此,当老年人出现难以解释的胸闷不适时,应及时做心电图和血清酶学检查。②上腹部疼痛、呕吐:多见于后下壁心肌梗死,是因为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几乎多位于心肌后下壁表面,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刺激迷走神经使心脏后下壁梗死产生腹痛及恶心、呕吐的原因,临床上易误诊为急腹症。因此,如中年以上,出现与饮食关系不大的消化道症状时,应警惕急性心肌梗死,及时做心电图及酶学检查。③咳嗽、咳痰、叹息:常因心排出量降低,心室舒张末期心室腔内压增高,造成肺静脉瘀血性心功能不全,易被误诊为慢性气管炎和肺心病。④头昏、晕厥、抽搐或昏迷:是因为AMI时,心排出量下降和严重心律失常,使脑供血不足或继发性脑卒中,尤其老年人原有脑动脉硬化更易发生脑血管障碍,使痛觉缺失,掩盖了AMI,易误诊为脑血管疾病。⑤以循环系统其他症状为首发症状:常见于突然出现不明原因心力衰竭、晕厥、血压下降、休克为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患者常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症状为主的心源性休克。

心电图表现: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广泛,侧枝循环丰富,临床以再发、多处,小灶性或者非Q波性梗死多见;有时伴发室内传导阻滞,心室肥厚,故心电图常不典型。典型梗死演变图形延缓出现,虽有典型临床表现,可无心肌梗死图形,因此应每4~6小时定期观察心电图动态变化。非Q波性梗死表现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动态病变。正后壁心肌梗死出现胸导R波递增不明显,甚至Rv1>Rv2>Rv3,应加做V7~9导联;QRS波振幅降低见于小灶性心肌梗死,对应部位的多处梗死可不出现梗死图形,合并束支传导阻滞,左室肥厚时心电图变化不典型[1]

综上所述认为,对于老年人突然出现如下症状:①难以解释的胸闷不适,乏力;②头晕、晕厥、抽搐;③上腹痛、恶心、呕吐伴大汗淋漓;④既往无或有轻微心功能不全者突加重心衰、休克;⑤慢性支气管炎突发咳嗽加重伴呼吸困难而不能用肺部感染解释的;⑥无原因出现精神障碍;⑦新近出现心律失常等。如用其他疾病难以解释时,应警惕不典型AMI可能,须立即描记心电图及检查血清心肌酶,并给予动态观察,以防误诊、漏诊,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 赵易,陈清启.心电图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24.

2 卢喜烈.急性心肌损伤的心电图特征[J].心电学杂志,2008,27:18.


推荐访问:心肌梗死 心电图 老年 分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