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作用 中国文学翻译现状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作用 中国文学翻译现状

2022-03-16 00:16:50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作用 中国文学翻译现状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作用 中国文学翻译现状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摘要:译者作为文学翻译的主体,是沟通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中国综合国力

日益提升,但国家文化软实力亟待提高,因此,如何发挥译者的作用,激发译者

的主体性,更好的翻译好文学作品,向世界介绍中华优秀文化,是一个值得思考

的时代命题。

关键词:译者;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莫言文学作品

一、引言

译者是文学翻译的主体,是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和媒介。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翻

译就两是种语言符码——源语与译语——的等效的转换,译者的任务就是忠实、准确地再现

原文的内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翻译主体研究

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国内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

还有极大的空间。

本文从译者在社会、文学翻译中的身份与地位入手,结合莫言文学作品,并通过分析译

者主体性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地位,来阐述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

二、社会中的译者

谢天振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平心而论,轻视、忽视、乃至无视译者存在的现象并

不自今日始,这个现象在人类社会里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译者从来就是处在幕后,可惜从

来没有被人当作‘英雄’,却被看作是处于次等、弱势地位的‘女人’。”译者的地位在近年来有所提高,但着眼于现代社会译者群体,除了部分处于金字塔上的译者们,一些普通译者在工作

岗位上仍面临诸多困境。

翻译是一种社会性的劳动,它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改

变这种现状。译者首先应提高专业素质,利用法律武器保护劳动成果。译者作为两种语言之

间的桥梁,除了要精通两门语言,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风土人情,对自己的作品保持高度负

责的心态。此外,国家应制定相关的翻译法律法规,成立翻译相关部门现如今,翻译不算成果,报酬远远低于创作报酬。众所周知,国家没有一个权威部门管理翻译工作,优秀文化的

引进来和走出去成效甚微。

三、文学翻译中的译者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身份和地位是如此重要,按理说人们对译者的作用非常重视。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传统翻译理论中,人们对译者的作用通常会有意无意地忽略,甚至被透明化。造成译者的隐身这种逾她局面的原因与传统翻译理论所遵循的“忠实”原则有很大关系。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原作第一性,翻译仅仅是原文的“复制”,译者从属于作者,隐身于译作

之后,译者被看做是原作的传声筒,应亦步亦趋地再现原文风格,不允许翻译时掺入个人的

主观创造和个性,这势必会造成对译者本身的忽略。

通过对译者身份和地位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译者在传统译论影响和源语文化桎格的

双重压力下艰难前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主体性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译者身份和地位的分析可知,译者主体性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体现在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体现在审美再创造过程中的主体性”既然我们承认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那么就不可否认创造性工作的人(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主体性的体现和发挥全在创造性,创造性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及其主体性”,对译者主体性概念的界定也离不开主体的本质特征。

四、莫言文学作品中的译者

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媒介,尤其2012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标志着“走

出去”迈出了一大步,这背后离不开译者的不懈努力。由于莫言是本土作家,诺贝尔奖的评委以及绝大多数读者都必须依赖莫言作品的外文译本来阅读、理解和评价莫言,这就更凸显了

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因为译者如果没有译到位,就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也就难实现“走出去”,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目的了。在莫言作品的译介过程中,葛浩文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是一名杰出的汉学家,凭借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恰到好处的翻译将莫言的作品很好地传

播到世界各地。莫言曾说,“世界需要通过文学观察中国,中国也需要通过文学来展示自己的


推荐访问:中国文学翻译现状 主体性 浅析 译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