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乐美》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莎乐美》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2022-03-13 09:51:48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借助解构主义的批评方法重新审视奥斯卡·王尔德的一幕诗剧《莎乐美》,不难看出其典型的唯美主又特征蕴涵着王尔德对传统的二元对立关系的无情解构:身体颠覆灵魂,欲望反拨禁欲。在解构的过程中,王尔德赋予其唯美主义积极的否定性特征。

关键词:解构主义《莎乐美》乔卡南王尔德唯关主义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作家、戏剧家、诗人,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和颓废派的代表人物。由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悲剧《莎乐美》(Salome)的故事情节取材于《圣经》的《马太福音》第14章和《马可福音》第6章,其中记载着题为《施冼约翰被斩首》的故事,但王尔德对圣经故事作了较大的改造。

1 形式美的体现

在这部著名的独幕剧中,王尔德仅用短短两万多字的篇幅即将主人公莎乐美塑造成了唯美主义与颓废主义的爱欲化身,将早期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罗塞蒂和莫里斯的灵与肉的完美结合、达到和谐一致的思想作了充分发挥。在这部作品中,王尔德娴熟地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来淡化可能引起情欲兴趣的情节,从而突出了能引起读者审美兴趣的人物形象。同时,王尔德也体现了莫里斯强调艺术在改造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观点,他在戏剧中展现出的人物就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的人,而是社会的人。王尔德运用戏剧这一艺术形式,恣意发挥了自己的语言优势,或歌颂,或讽刺,把现实生活中的幻想与虚幻世界的美妙恰到好处地结合在表演中。在王尔德看来,“戏剧,这本是最为客观的艺术形式,在我手里却成为像抒情诗和十四行诗那样抒发个人情怀的表达方式,同时范围更为开阔、人物更为丰富”(王尔德作品集:668)。王尔德的戏剧创作,正是这种艺术主张的实践与证明。

王尔德彻底地将《圣经》中的宗教故事改变了原意,只是采用其框架,来表现他“爱”与“美”的唯美主义思想。在剧中,希律王不惜以半壁江为代价请求莎乐美为他跳舞,希律王一直对莎乐美的美色十分着迷,莎乐美说他“总是拿他颤抖的眼皮下那鼹鼠一样的眼睛盯着我!我母亲的丈夫竟然用那样的眼光盯着我,真是奇怪!我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说实话,我心里其实很明白。”这眼光甚至引起了希罗底的妒忌:“你不能看她!你老是在看她!”。同时,王尔德还特别增加了暗地里爱着莎乐美的叙利亚青年卫队长这一角色,并让莎乐美疯狂地爱上施洗者约翰。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局面:希律和叙利亚青年卫队长爱莎乐美,但是,莎乐美不爱年迈的国王,也不爱年轻的叙利亚人;莎乐美爱的是先知约翰,但同样约翰也不爱她,他爱的是上帝。最后,这几个人都为爱而死:叙利亚青年卫队长由于“受不了”莎乐美对约翰的爱,得不到爱的回报而死于对爱的绝望;约翰是由于不爱莎乐美而死于莎乐美对他的疯狂的爱;莎乐美则因这疯狂的爱而死于所受的惩罚。王尔德通过这个爱的悲剧,将“爱与死”这一主题表现到了极致,显示他心目中的“爱的神秘超过死亡的神秘”这一唯美主义思想。

在《莎乐美》中,美与爱总是密切相连的。叙利亚青年卫队长爱莎乐美是起始于莎乐美的美,他说“她那雪白的小手像回巢的鸽子一样扇动着,仿佛是白色的蝴蝶”;“她像只迷了路的鸽子……像朵在风里颤抖的水仙,像朵银色的花!”;“像银镜中一朵白玫瑰的影子”。

莎乐美对约翰的爱也一样是起始于约翰的美。莎乐美是无意中听到水窑中传来约翰的声音,继而出于好奇要求见约翰。等她见到约翰后,立即被约翰的容貌和体态吸引住了,觉得他“宛如一尊瘦削的象牙雕塑,白银雕塑。我相信他贞洁得有如月亮。他仿佛是一道月光,一根银色的光柱。”,“在我的耳里你的声音就是音乐。”从而想象“他的肉体一定是冷冰冰的,像象牙……”,进而表示“我爱上了你的身子!你的身子很白……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像你的身子一样白。让我摸摸你的身子吧。”在这些叙述中,体现了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中对身体的崇尚。

然而,莎乐美的示爱遭到的竟是约翰的断然拒绝:“退开!巴比伦的女儿!人间的邪恶源于妇女。别跟我说话,我不听。我只听主上帝的声音。”这使得莎乐美心生怨恨,对约翰进行贬低:“你的身子多么难看。像一个麻风病人,像堵吸血鬼爬过的粉墙,像蝎子做了窝的粉墙;像充满令人憎厌之物的白色坟墓。太可怕了,你的身子太可怕了。”当莎乐美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她的爱得不到回报时,她陷入疯狂的境地:“我要亲你的嘴,约翰。我要亲你的嘴。”在跳了七面纱舞之后,莎乐美对希律所要奖赏的半壁江山毫无兴趣,她只想当即获得先知约翰完整的人头,她不顾国王的多次劝阻,竟连续七次坚持这一要求,甚至表示即使“灾难会发生”也不管。莎乐美对约翰的爱和最终实现这种爱即是唯美主义的至高目标。

在王尔德看来,先知约翰代表的是艺术的至高和至美。莎乐美对约翰狂热的爱和追求,象征了王尔德本人的艺术追求。莎乐美最终得不到约翰的爱,得到的只是他的头颅,只是他没有灵魂的躯壳,当莎乐美手捧约翰血淋淋的人头时喃喃自语道:“啊!我吻到了你的嘴唇,约翰,我吻到了你的嘴唇。你的嘴唇上有一种苦味。那是血的滋味吗?……不,说不定是爱情的滋味……据说爱情有一种苦味……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关系?我已经吻到了你的嘴唇,约翰,我已经吻到了你的嘴唇。”莎乐美和她的爱情观是唯美的,同时也是自私的,带着浓厚的颓废主义特点,注重感官享乐,全然不顾还有世俗、道德和伦理的存在。这就是王尔德主张的“无所谓道德不道德的艺术”。

2 刹那主义的体现

瓦尔特·佩特认为,艺术鉴赏的最重要特点是寻求瞬间的美的享受,他说“艺术来到你的面前,诚挚地保证为你提供最高质量的瞬间,除此而外没有别的,而且仅仅为了这些瞬间。”佩特认为这是因为艺术美的创造是艺术家把自己心中的各种印象用特定的艺术形式组织起来,而这些印象却是不断流动变化的;当欣赏者欣赏艺术作品时,试图把握这种稍纵即逝的印象,并从中体验艺术美,因此他从艺术作品中获得的只能是瞬间的美的享受。

莎乐美狂热地追求着先知约翰的肉体,以至于达到一种亢奋的状态,为了获得瞬间的美的享受,她不惜置约翰于死地。最后她疯狂地吻着她渴望的美,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快感。这种美的体验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她却也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她满足于瞬间,又毁灭于瞬间,瞬间即永恒,美的追求超越了一切。用沃尔特·佩特的话来说,这就是最高质量的瞬间,是“炽烈的、宝石般的火焰”。

3 月亮的意义

在《莎乐美》中,月亮是一个异常突出的意象。首先,月亮的象征表现了对剧情发展的暗示。在剧幕开始时“月光异常皎洁”,表明莎乐美的纯洁。希罗底的侍童描述月亮:“你看那月亮,样子多奇怪!像是个从坟墓里爬出来的女人,一个死去的女人。”暗示了将要发生不寻常的事。当莎乐美终于见到了先知约翰,希罗底的侍童看到“月亮的样子多么奇怪!她仿佛是个死去的女人,伸手拽着尸衣要把自己裹起来。”则进一步暗示了悲剧的故事。当莎乐美应希侓的要求跳舞时,“月亮成了红色,红得像血。”这是一个可怕的预兆。果然,剧情发展到最后,当莎乐美发疯一样吻着约翰头颅的嘴唇时,“一大片乌云移来,遮尽了月光”,而莎乐美死时“一道月光泻在莎乐美身上,照亮了她。”

其次,剧中人物对月亮的描述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莎乐美就是月亮,月亮象征了女主人公莎乐美,两者合二为一,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应了剧中人物心目中莎乐美的形象,他们看到的莎乐美的形象就是月亮的形象。

叙利亚青年卫队长赞赏莎乐美的美丽,同时,他看到的月亮也同样美丽,月亮“倒像是个戴黄色面纱的小公主,有一双银铸的脚;像一个用一对小白鸽做脚的公主。”年轻的叙利亚人真诚地爱着莎乐美,在他心目中,莎乐美是公主,月亮也是美丽的公主,莎乐美像月亮一样美,两者是对应的。此时,纯洁的莎乐美看到的月亮“像个小小的银币,像朵小小的银花儿,冷冰冰的,冰清玉洁。我可以肯定她是个处女。她的美是处女的美。是的,她是个处女,她从没有玷污过自己,她跟别的女神不同,从没有委身于男子。”

与叙利亚青年卫队长不同的是,好色的希律王出于对莎乐美对先知约翰疯狂的爱的妒嫉,月亮变得“像个发了疯的女人,一个到处寻找情夫的疯女人,赤身露体,一丝不挂……”说明了希律王希望象征月亮的莎乐美就是这样的人。

参考文献:

[1]维维安·贺兰[英],王尔德[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2]吴其尧,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9:2-3,81-82

[3]刘茂生,方红,《莎乐美》:从唯美主义到现实主义,外国文学研究,2007,29(6)

[4]弗兰克·哈里斯,《奥斯卡·王尔德》(蔡新乐等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86

[5](英)王尔德(Wilde,Oscar)著,孙法理译,莎乐美;道林?格雷的画像,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9:8

[6]余凤高,莎乐美:历史和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7:109

[7]王新春,唯美主义的死亡,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3

[8]周小仪,莎乐美之吻:唯美主义、消费主义与中国启蒙现代性,中国比较文学,2001,2:73

[9]徐薇,永恒的瞬间—谈王尔德唯美主义作品中的时间观,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推荐访问:王尔德 唯美 主义 莎乐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