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建筑空间形态非线性设计意向形成探讨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滨水建筑空间形态非线性设计意向形成探讨

2022-03-05 09:48:26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 要】基于建筑非线性设计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拟进一步研究城市滨水区建筑在水文化及水空间环境背景下的建筑设计问题,强调滨水建筑非线性设计的内外互动及过程设计原则,从中得出建筑空间形态在城市滨水区区的有机生长方式。

【关键词】滨水;建筑空间形态;非线性设计

0.引言

建筑非线性是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非线性科学:分形几何、拓扑几何等为理论基础,以德勒兹的相关哲学思想,如:游牧思想、逃逸线等为媒介,以20世纪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利奥塔、雅克·德里达等人的去中心性、模糊理论、混沌学、耗散结构理论、非标准数学分析、新陈代谢为主要思想,指导建筑创作思想、过程和方法探索。建筑非线性设计理念作为最前沿的科学理论,正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与思维模式,将成为当今信息社会的标志。建筑非线性设计方法在城市滨水区建筑空间形态设计中的实践,是塑造特色城市空间的可供研究应用的重要指导方法。国外有众多的滨水特色城市,我国也不例外。

1.取向选择

建筑非线性的研究近20年来在国际范围内一直在进行着。,国际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论形态如建筑非线性的历史、分型理论、拓扑学、混沌学等方面和一定的建筑实践方面。研究表明建筑非线性在建筑形态、空间上具有复杂化、动态化、多元化的趋势。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研究主要还是针对建筑单体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周边环境对建筑的非线性控制要素至今尚无一定的分析,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建筑非线性的理论体系尚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形成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同时缺乏对环境意识的共同关注,对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对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的研究,这也严重阻碍了建筑非线性的发展。这种研究思路的单向性使得建筑非线型的碎片化以及形式的爆炸似乎与传统的城市肌理形成激进的对比,并且和其它的建筑也较难形成很好地联系以共同构建出明晰的公共空间。因此,如何进一步融入到环境中,是此类建筑要面对的课题,已成为建筑设计中急需解决的关键和热点问题。

2.当前动态

2.1国外方面

国外相关建筑非线性理论研究起步早,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在非线性领域,认为一个线性系统是通过两个重要的假设来定义的。其一是有关线性因果关系的假设,即原因和结果是按比例相关的。相反,非线系统表现为相互间的因果性与整体性。在一个非线性系统中,因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所以,初始条件中一个微小的变化或干扰可以导致一个不成比例的巨大变化。一个非线性系统还假设,整体并非其各局部属性的总和非线性关系作用时表现为各种形状的曲线,比如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等都是非线性的。在建筑领域,Robert Venturl认为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的和复杂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纯净的或简单的。意义的丰盛胜于简明,甚至杂乱而有活力胜于明显的统一;认为对于建筑复杂性问题的关注是源于一种对现代主义简单化与直线式思维的逻辑的反叛;另外,在建筑设计方面,也有相当一批建筑师正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将这股潮流的影响扩大,尤其是国外建筑,他们包括OMA、MVRDV等建筑师和事务所,建筑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设计了很多优秀作品。如格莱格?林的胚胎住宅、FOA的日本横滨港国际候船室、渐近线的荷兰水上码头、联合网络工作室的斯图加特奔驰博物馆、美国的父母住宅、日本的鱼餐厅等。

2.2国内方面

国内对非线性建筑的研究才刚起步,只有一些比较概念性的文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徐卫国教授在这领域,做了比较多地工作。他认为建筑受非线性科学的影响,已开始摆脱规则标准几何形体的枷锁,走向非线性的发展道路。认为在形态上非线性建筑是一种连续流动的形体,建筑形体的形成是对各种复杂因素的设计研究过程的结果体现,同时非线性建筑在设计及建造上充分依赖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此影响下,魏春雨提出了如何在设计中体现“中国味”的见解,指出从历史、乡土和民族三个方面去看待地域主义,并以石,土,荒,麓,泽,丘等为主题彰显出本土建筑的自然、生态、文化、科技等地域性的理解与尊重。

相对而言,国内建筑非线性的设计作品较少,主要有:2008年,扎哈设计的广州歌剧院,两块珠江之远古天石,是国内第一座运用隐喻的非线性建筑实践项目;2006年,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和YOSUKI首次通过国际公开竞赛赢得的“玛丽莲?梦露大厦”设计权,标志着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已经开始了创意中国的时代,方案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强调建筑使用空间的非均值化、外观造型的简洁和多变的韵律;2008年,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武钢博物馆,几乎全部“武钢造”,包括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地面上的螺纹钢板、各种钢铁门窗等,应用非现性的设计手法,反映企业性质、历史、工作流程,室内结合中国传统园林的超三维空间设计、钢板、石材等多元化材料的运用、视觉空间停泊点的多维设计也成为成功之作。

国内外学者在建筑非线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建筑的非线性研究理论体系和材料性能、辅助设计技术的限制,以及不同建筑文化背景的影响,对建筑非线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造型艺术上,建筑师凭着对自然的感悟,将非线性语汇运用到设计中,体现出自由的造型、复杂灵动的空间,多数是无意识的运用,并非真正的非线性设计,对影响建筑设计变动要素的规律性研究、建筑材料的多元性如木材的研究、非线性建筑的地域文化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建筑非线性的基本特点出发,借助NURB、CAM等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中国传统木结构在建筑非线性中的继承性使用,探讨我国滨水环境变动要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创新性。

3.结语

城市滨水区建筑空间形态设计在体现建筑与水环境关系方面应用这种内、外互动的非线性的过程设计方法具有其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城市特色往往首先体现在城市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尊重城市自然环境特色的建筑空间形态设计,是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设计理念。因此,城市滨水区建筑空间形态的非线性设计方法,是彰显城市滨水区环境特色,进而形成城市特色之可行的设计方法。郑州也不例外,郑州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扩张,使郑州特色城市滨水区空间的“显露”与“保护”,滨水建筑空间形态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起、承、转、接之关系问题成为亟待研究与解决的课题。应用非线性建筑设计方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薇.建筑空间形态幼儿园建筑空间的趣味设计探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

[2]曾立.建筑空间形态月与建筑——由瘦西湖五亭桥而感[J].华中建筑,2009(07).


推荐访问:意向 形态 探讨 建筑 设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