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理论文章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县委书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理论文章

2022-01-07 11:06:55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繁荣

稳定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县委书记郑颖松

组织部长马永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给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对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摆在农村基层组织面前的中心任务。

一、基层组织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2008年底,全县共有18个基层党委,其中乡(镇)9个,县直机关7个,企业2个;党总支9个,其中机关党总支7个,企业党总支2个;党支部299个,其中农村支部109个,机关177个;社区党支部2个;全县共有党员8106名,其中农村党员4901名,正式党员7766名,预备党员340名,男党员6770名,女党员1336名;有少数民族党员4507人;35岁以下有2312名;60岁以上有1840名;1949年以前入党的有7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827名;中专及高中以上学历有1484名;初中以下学历有4795名; 2008年共发展新党员325人,发展党员致富能手173人;全县党员平均年龄为44岁;有561个村民小组长为党员。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明显改进和加强,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进一步深入开展了“三级联创”活动。在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中,我县注重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构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格局,重点落实了三项制度,即:一是落实定期研究制度。县委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常委会,专题研究党建工作。每年至少召开1次县委书记主持的由乡(镇)党委书记参加的专题会议,县委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长每季主持召开一次由乡(镇)党委书记或分管副书记参加的党建例会,乡(镇)党委书记每季主持召开一次党委会和支部书记例会,农村党支部书记每月主持召开一次支委会议,研究党建工作。同时配套建立了报告制度,农村党支部每月将例会情况附同会议记录以书面形式向乡(镇)党委报告,乡(镇)党委每季将例会情况附同会议记录向组织部报告,组织部依例向县委报告。二是落实党建工作调研制度。县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长每季都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难点问题和具体问题。乡(镇)党委书记和分管副书记,每季要逐村具体指导,尤其要逐村解决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做到逐个研究,逐个分析,逐个落实。农村党支部书记要深挖制约本村发展的薄弱环节,制定措施,专题解决。此项工作乡(镇)党委和农村支部都要以书面形式逐层向上报告,年终考核

实行党建调研否决制。三是落实考核制度。分档建制,即“好、中、差”三个档次;分级动作,即县考乡、乡考村、村自评;分段进行,即季度考核、半年检查、年终总评,考核采用实地普查、随机验证的办法;结果公示,并以文件形式通报。

在创建先进基层党委,创建先进党支部活动中,我县做到了两个引深。一是引深目标。重点是构筑“进度递增、整体提升”的具体目标。县、乡、村综合平衡,统一协调,制定了严格明确的创建进度目标,在规定时限内达标升级,从而实现先进支部(党委)求发展、中间支部(党委)有突破,后进支部(党委)摘帽子的总体目标。二是引深机制。重点是评定机制和奖惩机制。严格评定,继续推行村评、乡定、县审三级交帐程序;严格标准,分项逐条评议打分;推行复审制度,凡申报达标升级的乡(镇)党委和农村党支部,县委组织验收组,实地验证,复查审核,严格执行“一条否决制”;实施动态创建,废除荣誉终身制,对达标升级的乡(镇)党委和农村党支部予以表彰,对滑坡滞后的取消奖状牌,并以文件形式通报,对党委书记、分管副书记和支部书记实行三兑现:与晋级提拨兑现,与荣誉奖励兑现,从而形成推陈出新、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

(二)村级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强化。第三届村委会换届工作结束后,我县以组织管理规范化、干部管理程序化、党员管理科学化为目标,在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云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方面,不断拓展新思路、寻找新对策,着力从基础上实、从模式上创新、从层次上引深、从机制上制衡,对村级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努力做到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一是在职责定位方面,要求各乡(镇)结合本地实际,在对村级组织定机构、定编制、定职数的基础上,对各组织及成员的职责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对不合时宜的剔除,对不易操作的修改,对不够全面的充实和完善,对重叠交叉的重新界定,真正使村级各种组织及各组织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密切配合。二是在制度落实方面,本着“管用、可行、实在、简便”的原则,对党务、村务工作方面的制度做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对村党支部委员会议、党员大会、党支部向党员大会报告工作、民主评议党员、民主生活会、村委办公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村委会向村党支部报告工作、联席会议等制度,在时间上进行明确规定。要求召开各类会议要做到有安排、有议题、有重点、有效果,记录要详细,归档要分类,保存要妥当。三是在村干部管理方面,对村干部的职数本着“符合村情、宜兼则兼、精简高效、减轻负担”的原则,按照农村人口的比例合理配置,村级各组织主要领导成员适当交叉兼职,村委会主任和村支部书记原则上由一人担任。四是在村级事务管理方面,建立党务、村务、财务决策和监督机制。凡是村内重大事情和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情,必须先由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定方案,形成决议后提交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决策,最后由党支部领导村委会组织实施。在党务工作上,重点是加强党组织建设,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村民道德建设,建立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和村民队伍。在财务管理上,推广和完善“村帐乡管”、“村财乡审”和“三审一报一查”制度。由乡(镇)每年对各行政村的财务进行一次审计,审计结果向村民公布。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保证了党的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在干部管理上,推广并完善了“公推直选”机制。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对基层干部队伍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强。

各乡(镇)改革农村干部选任方法,普遍建立了“公推直选”机制,把农村民主选举政策引向党内,建立选人机制,扩大基层民主。在选用农村党支部书记中,全县80%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推行了“三票制”,即党员投推荐票,村民投信任票,最后党员投选举票,真正让那些工作能力强,自身素质高,群众信任的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不断提高支书队伍的素质,避免了任命式干部“唯上不唯下”的现象,杜绝了用人不公现象的发生。“公推直选”后的干部,绝大部分工作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赢得村民的好评。

(四)技能培训成果显著。去年,我县对农村基层干部分两个阶段进行了培训,第一阶段在去年农闲季节,县委党校、各级党员电教机构、农广校对全县乡(镇)副科以上干部和部分村支书、村委主任进行了128期4350人次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党章》等党的方针、政策,培训工作;第二阶段在去年冬季开展,乡(镇)党校、各级党员电教机构、农广校把培训延伸到社党小组以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如烤烟育苗、桑苗栽培管理、经济林果嫁接等为培训内容共举办了700多期培训5200余人次,全县90%以上的农村党员普遍接受了培训。通过培训,农村党员的政治意识有所提高。广大农村党员主动对上级的方针、政策进行思考和领会,以求紧跟政策要求,适应发展需要。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党员有意识地加紧“充电”,充实提高自己,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五)村组织建设后继有人。在解决村级后继乏人问题上,我县的主要做法是优化党员队伍结构,重点在3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短时间内彻底消灭空白点、薄弱点、老化点,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党员队伍。对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可不受指标限制,实行计划单列,做到早培养、早成熟、早发展。对回村的优秀青年、退伍军人,确定专人,或采取每个支委成员包一名发展对象的办法,进行重点培养。同时,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给他们压担子,经受锻炼。对外出打工、务工经商、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农民,党支部确定专人联姻结对,不断进行党的知识培养教育,让其在外学习市场经济本领,在内陶冶思想情操,引导回村担当历史重任。

(六)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得到明显改善。从2006年开始我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在上级组织部门的支持下,共投入资金215.91万元,对21所村公所进行了重建,7所村公所进行了修缮,使多年来部分行政村“办公无场所、活动无阵地”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有效破解。大大加快了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的步伐,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209年我县还计划投入30万元对2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重建。县财政投入12万元,建成党建示范点6个,目前全县有党建示范点12个。

二、存在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仍存有一些薄弱环节,从客观和主观上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自然条件差。我县属全国贫困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畜饮水困难,缺水缺电缺资源,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落后,集体经济相对少,即使有的党员干部

想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也受到恶劣的自然环境束缚,发展缓慢,久而久之,形成了“条件差不发展,不发展条件差”的恶性循环。同时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农村干部接受再教育和新知识的机会少,他们的科学文比素质普遍较低,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吃不透,造成了在实际工作中的被动局面。

(二)思想观念旧。在贫困山区,有的村干部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是个人显能耐、露本事的时期,村支书的作用主要是守好摊子、维持好“班子”,保证工作不出岔子、村里不出乱子就行,满足于维持现有状态,不求发展,更不愿追求和接受新知识、新方法、新经验,创业动机不足,不愿承担风险,思想保守,无所作为。有的村干部思想拘泥于传统思维框架,抓农村党建工作靠老经验办事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党建工作没有超前眼光,没有长远打算,工作被动应付,得过且过。

(三)经费投入少。近年来,贫困山区农村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群众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但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集体经济多数仍然是空白,以至在党建方面投资极少或根本无投资,影响了农村党建工作的开展。

(四)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乡(镇)没有把党的建设摆上应有的位置,研究不够,指导不力,有的乡(镇)把经济建设与党建工作割裂开来,重经济轻党建、重组织建设轻思想建设的现象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加突出,表现在抓农村党建工作思路不清,活动载体不明,组织措施不力,工作中表现为盲目性、应酬性。一些乡(镇)领导错误地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党建工作也就抓好了,用经济建设代替党建工作;也有的一些乡(镇)领导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容易抓出政绩,党建工作是软任务,不抓也好应付。往往是谈起经济工作头头是道,说起党建工作理屈词穷,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五)政策宣传不够深入。少数乡(镇)没有组织农村党员干部系统地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包村蹲点干部也不深入农村、深入农户进行广泛宣传,加之农村干部素质低,很少组织群众学习,致使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知之甚少,严重地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落实。

(六)工作方法不够适应。一是工作被动适应。一些贫困山区的农村干部,思想保守,因循守旧,不善于接受新事物,不善于学习、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抓农村党建工作不善于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处理问题,习惯于传统思维,靠老经验老办法办事情,结果是“好心办不成好事”,群众怨声载道,负面影响很大。有的乡(镇)干部认为只要把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完成好就行,得过且过,工作按步就班,当“维持会长”,缺乏开拓进取意识,创劲不足;二是管理方式陈旧。有的乡(镇)领导干部缺乏处理新形势下农村各种矛盾的有效手段,工作中依然沿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管理群众,致使干群矛盾激化,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七)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少。部分乡(镇)领导干部除忙于应酬和参加各种会议外,二是作风简单粗暴。一些乡(镇)领导干部认为只有来硬的才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阻力,缺乏向群众做深入细致思想工作的韧性,态度粗暴,方法简单,疏远了党群、干部关系。

(八)广大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农民的素质与新形势下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的高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水平偏低。由于小农意识和既得利益思想严重,绝大多数农民看不到教育投入的长远利益,有钱给儿子娶妻,没钱供子女上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民的文化素质长期得不到改善。二是科技素质较差。近年来,农民的科技意识虽然有所增强,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很多人看不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科技含量低,不懂科学管理,不善科学经营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三是思想陈旧落后。有人说:中国农民穷就穷在思想上的愚昧和落后。一些腐朽的东西有滋生蔓延的范围,传统落后习俗根深蒂固,严重制约先进思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更为可怕的是,有相当部分人认为农民受穷天经地义,缺少“穷则思变”和“富而思进”的精神。四是市场意识不强。了解市场经济知识,握市场经济规律,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前提。但是,大多数农民仍旧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传统农民,习惯于盲目从众,根本不懂得按市场经济规律生产和经营。总是看到人家成功了再去做,而不能独辟蹊径,单闯门路,最终成为跟不上也进不了市场的落伍者。

(九)干部领导水平和带领农民致富能力低的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乡、村干部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能力素质等诸多方面出现了与当前形势不相适应的新问题。一是历史责任不强,工作热情不高;二是市场知识不多,“双带”能力不够;三是职责定位不准,工作方法不当。随着改革的深入,乡、村干部的工作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干部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把自己的工作职责仍然定位在对上完成任务,对下行使命令上,而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的意识。

(十)乡、村经济发展思路不清。我县各乡(镇)在发展过程中都相应制定了各自的经济发展思路,有些乡、村的思路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但也有一些乡、村的发展思路不够客观,不尽合理,影响了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推着干,发展没思路;二是工作跟着干,发展思路不清。还有的乡、村发展思路制定之后就为了应付领导检查和存档,思路归思路,实际归实际,起不到指导工作的作用。

(十一)乡、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十分棘手。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组织可支配的财力,远远满足不了公益事业发展的需求。从目前我县实际看,大部分乡、村在“一事一议”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有的地方什么事也议不成;有的地方虽然能议成,但在具体实施中却难以落实;有的地方简单的事能议成,但复杂的事难议成;有的地方村民不掏钱的事能议成,村民掏钱的事难议成;有的地方久议不决;有的地方议成的事,在具体落实工作中,由于遇到点阻力也大多夭折。由于“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导致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迟缓,甚至出现倒退。

(十二)农村工作机制不适应的问题愈发明显。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变化,基层工作机制中的问题开始显现。一是县、乡、村干部岗位设置不合理。乡(镇)现行的编制和实际工作脱节情况严重,岗位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已进一步显现出来。既浪费了人才资源,也影响了正常工作。人多事少与人少事多的矛盾突出,还存在有事无人的现象。二是激励奖惩机制没有形成。现有的机制不足以调

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因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在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没区别的思想支配下,部分干部表现为不求进取,只图守业,不谋发展,只求安稳;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见工作就躲,见难题就绕。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建议

今后要在巩固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的成果,克服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抓好以下十二方面的工作。

(一)以理论学习培训为手段,提高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一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要组织广大领导干部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及其有关科普知识等,使他们切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群众观,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始终保持朝气蓬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真正做到用新思想、新观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切实抓好对乡(镇)干部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法制观念,使他们由“经验型”向“知识型”、“智能型”、“复合型”转变。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要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同步运行、统一考评、奖惩的工作体系,使各基层党委正确处理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防止和克服只重视经济建设,忽视党的建设或以经济标准代替党建标准的倾向。要从理论研究、政策指导、舆论宣传、用人导向等方面,全方位抓起,让各党委真正把党建工作摆上主要位置。要健全完善各基层党委对党建工作的领导、指导、检查和考核制度,经常检查、督促和通报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的情况,并把这项工作的成效继续和经济工作成果一起列入考核乡(镇)党委领导的主要内容。

(三)以党建责任状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一是强化党委管党意识。乡(镇)党委要建立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做到党委书记亲自抓、负总责,党委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抓,改变一些乡(镇)分管党务的副书记单独抓、唱独角戏的状况,坚持乡、村两级签定党建工作责任状,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真正把党建工作抓在手上,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党委成员基层党建工作系点制度,把领导抓点和部门包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乡(镇)党委成员都要联系一个农村支部,指导党建工作;要建立健全党建工作例会制度,乡(镇)党委要定期研究基层党建工作,切实把党建工作摆上党委的议事日程。

(四)以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强化制度约束机制。按照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乡(镇)要从实际出发,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把民主集中制及监督制度作为重点,狠抓落实,促进领导班子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效率和廉洁自律能力。二是强化纪律约束机制。教育乡(镇)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工作纪律,克服自由主义,做到有令即行,无令不行。三是强化自我约束机制。乡(镇)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改造,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坚持“慎独”、“慎微”,不做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事,做遵纪守法的表率。四

是强化监督约束机制。组织召开好民主生活会,加强领导干部内部的监督,使班子成员之间互相交心,相互批评,互相促进和提高。同时,要广开监督渠道,加强上级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形成强有力的监督系统。五是强化考核机制。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领导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年终考核与定期考察、“一事一考”相结合的原则,对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进行严格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奖惩、评优、提拔的重要依据。

(五)以提高农村党支部战斗力为目标,认真实施建设“三强”型村党支部书记工程。乡(镇)党委要以建设“三强”(政治素质强、个人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型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为龙头,认真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学习培训工作;按照“三强”要求培养党员干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党组织后继乏人问题;要毫不放松地抓好农村后进党支部的治理整顿工作;继续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工程”,丰富培训内容,延伸培训层次,拓宽培训渠道,明确任务目标,把培训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县、乡,层层抓好落实。

(六)以解决有钱办事为重心,挖掘经济发展潜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虽然乡、村集体经济极度匮乏,但是只要乡(镇)党委按照农村党支部“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坚定信念、开动脑筋、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党支部的重要任务,帮助农村党支部选准项目、规模发展、狠抓技改、优质高效,瞄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突破口,加速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以奠定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物质基础,做到有钱办事,不断增强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一是要做好土地的文章。对现有可支配的机动地,可采取竞价发包、集体种植、规模经营等途径和办法,为集体增效;对农民的承包田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联片种植、反包倒租、规模经营”的途径,逐渐增加集体积累。二是要做好固定资产和集体资源的文章。对乡、村闲置的集体资产进行有效整合,能用则用,能卖则卖,对集体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有效使用,变成集体经济发展持续永恒的来源。

(七)进一步加大对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管理。一是要深化“一室多用”制度,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功能设置,应该集办公室、会议室、党(团)员活动室、阅览室、远程教育站、文体俱乐部、为民便民服务站和村务党务公开栏、宣传栏等为一体,不断拓展活动场所的适用性,发挥综合效益,提高利用率:二是建立统筹规划制度,从长远出发,对村级活动场所功能、布局等进行合理规划,对于规模偏小、集体经济薄弱的村,提倡以修缮为主、新建为辅,对于已经建成或准备建造的可以考虑综合利用,即在不干扰村办公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出租等方式获取收益;三是完善项目招标制度,从节约、实用角度出发,乡(镇)纪委、县招标公司和县政府采购中心对村级活动场所工程、办公用品采购进行全程监督,通过招投标来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确保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成为“民心工程”、“精品工程”;四是规范干部值班制度,建立健全村干部值班制度,每月村两委干部要有一天到场集体办公,值班的村干部负责播放远程教育节目供村民收看,这样既增加了活动场所的安全保障,又方便群众办事;五是探索农村党员学习教育的有效途径,推进党员联系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活动中心户”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和农村党的建设,结合各村、组实际设立“党员活动中心户”,解决好农村党支部“无活动时间、无活动经费、无学习内容、无管理机制、无明显成效”的“五无”问题。

(八)加强村级组织体系建设,增强村级组织的整体功能。

要想建好村级组织体系必须抓住三个关键,一是引导成立村级民间组织,并纳入村级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组织与村级党组织的关系是指导、协调、渗透的系,与其它组织是平行的关系,是继村级党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之后的第四种组织形式。成立民间组织,吸纳、教育和培养能人,能够使民间协会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巨大的潜能和作用。二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探索实施“1411”议事决策程序。免征农业税和取消“两工”后,农村发展公益事业,必须通过群众代表“一事一议”来决定,而“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解决这个难题,实施“1411”议事决策程序是最好的办法。该程序中的第一个“1”就是决策重大问题时,首先由村党支部召开会议,初步确定一个指导性意见;“4”就是通过村党支部、村委会、群团组织和其它组织四个渠道分别征求意见;第二个“1”就是召开“两委”联席会议,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最后一个“1”就是将方案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一锤定音。这个决策方式,既能突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又能突出党员、村民代表及各类能人在议事决策中的参谋作用;既能充分发扬民主又体现了村民自治,又能实现党组织意志和群众意愿的高度统一。三是推进村民自治进程,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途径。四是各乡(镇)要结合实际把正式党员在50人以上的行政村设立为党总支,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村民小组原则上设立党支部,正式党员人数不足3名的村民小组应通过联合组建等方式建立党支部,进一步明确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的职责。同时,各乡(镇)打破“七所八站”职能条块分割和分散办公格局,整合资源,在乡(镇)建立“农民服务站”集中服务窗口,变分散办公为集中办公,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农民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搭建服务农村工作平台,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打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提高我县各乡(镇)服农村水平,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构建和谐平安镇沅作出新的贡献。

(九)创新选人用人办法,优化乡、村干部队伍。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因此,要想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一是优化村两委级班子结构,选准带头人。在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上要大刀阔斧地把那些不合适宜的、没有培养价值和潜力的平庸型村干部,通过换届选举、组织调整等手段,淘汰出村干部队伍。要采用公开招考选派大学生村官等途径,充实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到村级工作。加强对村级党组织带头人的培训,经常组织他们相互交流经验、外出学习考察,提高他们统、带的能力和本领。今后在选拔村干部的标准上,要大胆地把那些既能自身致富,又能带领群众致富,有门路、懂经济的能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二是转变工作职能,合理设置村干部岗位。

(十)搭设农民教育平台,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农民素质不高,是影响增收的主要因素,加强农民教育是农村发展根本出路。要想提高农民素质,除了应用好政策宣传、科技培训等原有的教育手段之外,还应运用综合性教育载体,那么,在各乡(镇)创办农民大学就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民大学与农民党校应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各村设分校,下设党建、政策法规、种植业、养殖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教研室。教师来源由乡(镇)站、办、所、学校、外聘等

人员构成。教育教学对象为村干部、党员、普通农民三个层次。教学形式采取以会代训、专题讲座、电化教学、入户辅导等教学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

(十一)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要实现农民的小康,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当务之急就是探索农村新的发展思路。一要走“小规模大群体”发展之路。由于我县农民底子薄,承担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当前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的能力,但市场经济又需要走规模发展之路,因此,实行“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思路,既适合农民的实际情况,又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二要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富民,富民的最好办法是减少农民,只有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才能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三要走“小城镇大战略”发展之路。合理并乡并村,建立中心镇发展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使部分农民就地转化。四是要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建立农村党员增收的长效机制。对农村党员在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上有创业意向的,在县农村信用社在社员贷款利率的基础上让利0.5‰的基础上采取县人民政府贴息2‰,贷款农村党员个人承担3.8‰的做法帮助农村党员进行创业融资扶持。

(十二)建立科学考评机制,激发干部工作热情。机制是发挥人的最大积极性、挖掘人的最大潜能的内在动力。机制不活,动力不足。只有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才能实现“明晰责权,落实责任,奖勤罚,优胜劣汰”。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强化乡、村干部责任意识,彻底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当前形势下,在农村建立“5221”考核评价体系较为适用。“5221”即领导干部的政绩50%由所在单位职工评价,20%由辖区村民代表评价,20%由上级领导班子评价,10%由单位领导相互评价,把职工评价干部、领导评价干部、干部评价干部与村民评价干部结合起来,并把村民评价与上级领导班子评价同等看待,从而强化了服务意识,提高了领导水平。二是制定乡、村干部激励机制。制定乡、村干部激励机制,是调动乡、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最有效办法。要从建立、完善、实施退休保障机制入手,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从制定执行奖惩办法入手,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推荐访问:云南村级党组织建设情况 县委书记 基层组织建设 理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