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低碳)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材料推荐5篇5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党建材料 > 文章内容

双碳(低碳)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材料推荐5篇5篇

2024-02-08 10:00:07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双碳(低碳)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材料推荐5篇5篇

城管局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例文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县委组织部关于开好年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通知要求,我聚焦民主生活会主题,对照党章党规党纪,结合工作实际查摆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深入分析提出整改措施,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双碳(低碳)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材料推荐5篇的文章5篇,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双碳(低碳)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材料推荐5篇篇1

  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球已形成共识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截至2021年底,全球已有136个国家提出“碳中和”承诺,范围覆盖近90%的全球GDP、85%的全球总人口、88%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2020年9月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双碳”目标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同时也对我国自身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新挑战。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外部环境的制约下,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探索实现“双碳”目标创新路径,寻求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并以此加快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深化“双碳”目标战略。经过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中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GDP全球占比从1994年的3.3%提升至2020年的17.39%,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

  从供给端看,以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的传统“外延式”增长难以为继,必须加快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我国生育率下降且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2021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劳动力总供给逐年减少。同时,国内经济宏观杠杆率大幅抬升,2020年我国宏观杠杆率达270%,增幅达23.6%,和同等发展水平的经济体相比明显偏高,制约了投资的可持续性增长。此外,我国森林、淡水、耕地、土地等核心资源均不及全球平均水平,资源利用效率也处于较低水平。

  从需求侧看,大国开放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发展动力将发生转换。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伴随国内消费升级,低端产能日趋过剩,传统投资的边际效益日益降低,进一步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我国外贸依存度从2006年的60%以上下降到2020年的31.5%,国际贸易需求疲软,也决定了我国的发展模式必须从“外向型”为主向内外并重的“双循环”发展格局转变(见图5)。

  进入新发展格局,传统依靠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等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必须进一步加快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双碳”目标下通过创新政策措施和先进技术,实现产业布局、能源结构、节能减排的有效变革,将带来环境质量改善和产业发展的多重效应,有效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我国低碳转型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双碳”行动加速推进,在推动绿色转型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低碳转型的经济基础日趋向好。但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短、任务重,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双碳”目标面临现实挑战。

  转型效益短期内较难显现。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实现碳中和至少需要五六十年的时间相比,我国作出30年就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目前我国仍在经济上升期,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产业仍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型路径鲜有先例可循,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协调难度较大。

  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特征突出,能源消费对煤炭的依赖难以在短时间内减轻。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占比达84.1%,其中煤炭占比为56.8%,相比2019年增长2.2%。同时我国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仍然不高,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仍大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制度体系尚需完善。目前,我国绿色标准制度更多围绕产业目录而非经济活动来界定,绿色发展的目标尚未聚焦“双碳”以及碳减排。同时,多项制度政策虽明确重点产业与棕色产业转型要求,但聚焦产业转型的政策合力不足,欠缺产业、财税、金融、环境、气候等多方协同联动。

  技术能力有待提高。绿色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比较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比差距明显,很多碳减排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无法自主生产。同时,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效应不强,技术推广存在诸多障碍。

  三、xx省低碳转型发展分析

  为助力“双碳”目标,提升金融支持经济低碳转型发展质效,2022年,xx省政协、中国人民银行xx中心支行和邮储银行xx省分行联合开展主题为“发展绿色金融,助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发展”的专题调研,对xx14个市(州)232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203家企业实地走访,涉及行业包括新能源、钢铁、火电、建材、有色金属、造纸、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化工、化纤及基础化工、交通、纺织与塑料行业等传统产业,获取充分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对广东、江苏、xx、x西等省400余家企业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对比分析(见图8)。

  调研发现,加速推进“双碳”行动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

  制度建设需要强化。“双碳”转型呈现“上热中温下冷”的态势,从政策目标到市场实践仍存在阻碍因素。与国家顶层设计加速布局、地方政策逐步分解落实的推进速度相比,“双碳”目标下企业转型“热情不足”,尤其高碳行业及上下游关联企业反应迟缓。企业低碳转型意愿及动力不足。一方面,企业对“双碳”目标的理解较为有限。调研显示,73.91%的新能源企业感受到“双碳”政策目标影响并主动获取绿色资金支持,但仍有62.2%的八大重点控排行业以及80.31%的高碳关联行业企业对政策目标影响认知模糊。原因是企业绿色转型成本内部化与环境效益外部化的矛盾突出,转型投入对于21.12%的中型企业和33.19%的小型企业造成明显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企业响应“双碳”目标较为被动。调研显示,36.64%的企业尚未制定低碳转型的发展战略,39.66%的企业准备制定,企业还未面向“双碳”目标开展积极部署。制度政策宣导不到位。企业对行业低碳转型激励政策普遍不太清晰,调研显示,36.21%的企业一般了解低碳转型相关的激励政策或措施,26.72%的企业对转型激励政策较少了解,9.48%的企业完全不了解。激励政策需要健全。企业享受相关低碳转型的激励政策尚不充分,从调研情况看,44%的企业未享受相关低碳转型带来的激励优惠,17%的企业享受相关低碳转型带来的激励优惠较少。由于减排压力尚未分解压实到企业,企业主动转型的动力不足。调研显示,53.54%的高碳关联企业和30.49%的八大重点控排行业尚未制定低碳转型具体实施路径,新能源行业企业仅占9%。

  技术基础较弱。企业低碳转型技术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已有降碳减排技术升级与推广难、专业领域人才缺乏及产品研发滞缓。部分控排企业已投入领先技术用于环境管理,尝试通过技术升级实现更显著的转型效益,但面临转型技术的创新瓶颈与成本难题。企业一方面由于技术欠缺而难以快速有效转型,另一方面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承受大额的减排技术支出。尤其是高碳关联行业在绿色产品和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缺乏紧迫性。调研显示,53.54%的高碳关联企业尚未在绿色科技领域进行系统的创造活动。

  碳管理基础建设存在短板。受企业对碳数据管理主观意愿不高,普遍缺乏碳核算技术、方法及专业人才,碳信息披露标准和平台不健全,碳核算专业能力不强等影响,自行碳排放核算能力偏弱,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有待完善。调研显示,36.64%的企业由第三方机构承担核算工作,15.09%的企业由内部专业部门核算,48.28%的企业尚未开展核算。环节信息披露方面,40.52%的企业未开展环境等数据计量监测且未进行相应环境信息披露,25.43%的企业已监测但未进行相应环境信息披露。

  金融支持匹配度不足。一是融资难易程度差异明显。首先是不同行业存在差异。重点控排行业及高碳关联行业融资难度高于新能源行业。调研显示,八大控排行业和高碳关联行业分别有1.22%、2.36%的企业融资受到“强烈限制”,新能源行业则为零。不同规模的企业存在差异。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相对大企业处于弱势。调研显示,大型企业受到“强烈限制”及“限制较大”的比例为9.09%,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8.46%和38.29%。二是碳市场建设还须强化。当前碳市场缺少长期稳定的价格预期,重点排放单位和金融机构难以对碳资产的价值进行合理估算,不利于形成长期稳定的价格信号,也容易造成流动性不足的问题,金融交易基础薄弱。三是金融产品亟待创新。目前市场上绿色融资的工具及手段较为单一,产品在周期、额度等方面的设计因金融机构自身盈利要求及风险因素的考量与实际企业转型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融资供需错配。调研显示,约半数企业对中长期贷款类、大额贷款类产品需求更加强烈,同时传统融资面临的抵押物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四、加快推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

  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碳减排路径已经逐步清晰,主要是发电端脱碳、设备端用电、能效提升和多维固碳。发电端脱碳和设备端用电主要需要制度的引导,从而推动技术创新的实现;能效提升和多维固碳本身就是技术进步,同时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实现制度创新。因此,在加快实现碳减排这个过程中,要加大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统筹兼顾,使二者能够互促互进。

  创新产业制度。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领作用,优化“双碳”目标下绿色产业发展标准和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分类管理,根据发展基础、转型空间、应用场景等,对不同产业制定差别化支持策略;对不同地域产业合理制定产业减排目标和路径,实施阶段性激励措施;对产业内不同规模企业实施差异化激励政策,对大型企业重点激励其在产业链上的低碳转型示范和带动效应,对中小企业重点在其低碳转型成本投入上给予支持。加强全国碳市场立法进程,强化减碳的刚性约束,推动形成协调机制。创新财政货币制度。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综合运用财政奖励、贴息、费用补贴、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源、撬动社会资本向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集聚。建立多主体转型成本共担机制,聚焦企业技术革新,实施财政贴息、专项资金、降税减负等正向激励,辅以提高违法违规成本等负向约束。以财政资金引导建立公平转型基金,引导社会资本集中投向符合低碳转型目标的传统行业。发挥货币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创新运用碳减排、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信贷支持。

  创新金融制度。制定出台包括信贷贴息、债券贴息、上市奖励、保费补贴、担保奖励和风险分担等政策;实施绿色再贷款扩面放量降价、下调绿色贷款资本计量系数等激励措施;建立涵盖绿色技术创新不同阶段的系统化、多层级的金融政策体系,保障绿色技术创新高效开展。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加快丰富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充分运用信贷、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工具。信贷领域,将ESG因素、低碳表现能力等纳入授信评价体系,打造低碳引导的信贷新模式,针对碳排放权、碳汇等碳资产,创新贷款抵质押方式,拓宽抵质押品范围。证券领域,在科创板、新三板、北交所等交易板块中将绿色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准入的重要参照性或鼓励性指标,进一步加快推动各类上市企业ESG信息强制披露。基金领域,探索对投向转型领域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予以合理让利。保险领域,支持保险公司扩大环责险业务规模和客户覆盖,加快创新气候风险下的新型保险体系。

  创新碳金融市场。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提升碳配额的交易属性,保障碳市场有效运行。构建碳排放数据共享平台,推动相关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数据共享。提供碳金融发展的激励政策,逐步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碳金融市场体系。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围绕发电端脱碳、设备端用电、能效提升和多维固碳四条路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低碳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等方面的创新研发,提高节能降碳效率。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整合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加大对新能源技术、材料、应用等方面的创新和攻关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核电等新能源发电技术,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创新节能减排技术,采用新工艺、先进技术等改变现有设备、工艺运作模式,改造节能技术推动节能减排,加快提升电气化率。创新能源利用技术,提升电力、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能源利用高效化。发挥碳捕获储存技术和生态作用,大力支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绿色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强化技术创新激励。加强绿色技术创新评价机制建设,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双碳”领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和引导重点技术创新攻关,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优势科研机构和团队支持力度,加强绿色低碳人才和项目引进,依托高等院校积极培养复合型绿色低碳专门人才。完善绿色低碳相关职业资格制度,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绿色低碳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综合能力。

双碳(低碳)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材料推荐5篇篇2

  引言

  为了深入贯彻、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主席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推动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于2019年4月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环大气〔2019〕35号);2020年11月22日,习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会上致辞,宣布中国将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将坚定不移加以落实。

  此后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在全国迅速铺展开来,特别是位于京津冀地区2+26城市的钢铁企业力度尤大,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许多宝贵经验,但仍然有一些依规定推行的技术和方法,如热风炉低氮燃烧、高炉煤气精脱硫、电炉二噁英排放控制、产尘点无组织颗粒物逸散的控制等,在实际推行中颇有难度。

  而钢铁行业同时也是未来碳减排的重点领域,已有多家企业开始了碳减排项目,但目前的超低排改造和碳减排无论是从政策还是技术路线上都还是两条并行路线,未见其对相互交叉和影响的研究。

  2021年3月18日6家环保组织联合举办的“全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与碳中和”在线研讨会上,发布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第三方观察分析报告》,总结了目前超低排放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但主要关注了与排污许可证的衔接、清洁运输、无组织排放的控制、在线监控等管理方面的问题,未涉及实际的减排技术问题。

  实施超低排放的政策和技术指导文件是环大气[2019]35号《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意见》)和2019年10月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发布的《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指南》(《指南》),本文总结多家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难点问题,结合既要减排又要节能降碳的基本要求,探求分析这些问题原因,并提出若干建议。

  1.钢铁企业无组织烟尘的控制问题

  无组织烟尘的特点

  全流程的钢铁企业,往往有数十个车间、几千个大小不同的产尘点,虽然主要产尘点都有控制措施,但并无统一、标准的方法,效果也不尽相同;有些产尘点是位于地下室或者全封闭车间里面的,实际上无须再过度采取措施,而有些产尘点的确难以封闭,如大包回转台、红焦罐车等,目前还没有企业采取过有效措施。

  《意见》对无组织烟尘的控制要求

  《意见》的要求是:“产尘点及车间不得有可见烟粉尘外逸”,为此要求企业对产尘点和工作场所进行全面视频监控和安装TSP视频监控仪。问题是钢铁企业无组织烟尘点多而分散,空间环境各异,不仅完全做到“不得有可见烟粉尘外逸”非常困难,还在于“可见”并非一个严格的定义,并且在封闭空间内的“外溢”也不会对外环境产生影响。

  另外,全面的视频监控措施看似简单,实则难度很大,上千个TSP视频监控仪即使能做到在中控平台以阈值过滤来显示和监控,其维护和更新也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它们大都位于温、湿、尘条件恶劣的车间环境中,故障几率高,时间一长维修更换工作会疲于奔命,必定会慢慢放弃大多数的点。这是目前超低排放改造和评级中最难掌握尺度的地方,也是企业颇有微词的疼点,几乎没有完全达到要求的企业。

  改进无组织烟尘控制的思路

  应该认识到,无组织排放控制的根本目的应是减少对厂区外环境的影响,因此监控的重点应是厂外环境而非车间内环境,在做好主要无组织烟尘源严格控制的基础上,针对一般无组织源应该寻求一种更为简单有效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法。为此建议:

  以《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19)标准来判断车间粉尘浓度。该标准中列出了工作场所空气中49种粉尘的职业接触限值,对于钢铁企业的大部分车间,可用49#-其他粉尘的PC-TWA总尘浓度限值(8mg/m3)来作为强制性考核标准。在车间操作岗位上如行车、炉前、值班操作等岗位上监控相应粉尘浓度,达标则认为车间无组织粉尘控制措施合格,进行定量性评定。因为岗位粉尘浓度要达标,产尘点必然需要有效的控制措施,监督单位就有法可依,企业就会主动作为。

  应使工人和管理者普遍知晓该标准并作为考核依据,从劳动者自身的健康利益来说,超标了他们就可以依法维权,这对推动企业自觉自主进行无组织逸散的治理和改善车间生产环境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应尽可能密闭门、窗、罩等来增加有限空间的负压,而不是单纯靠增加抽风量来收尘,应避免因为强力抽风后风量增加、颗粒物浓度降低但排放量并不减少甚至增加的情况。建议在车间内设置压差表,保持车间内微负压,就可认为车间基本没有粉尘外溢,而不必无差别地针对车间的每一个产尘点采取措施。特别是一些位于地下空间的设施和封闭区域,不应无条件封闭、除尘,这样不仅增加了动力消耗,还实际增加了污染物排放量。避免室内环境卫生检查式的要求。

  1.3.4除少量厂区微站外,建议在厂区恢复设置若干降尘缸,按季监测厂区降尘量并与当地对照区的降尘量相比较,超过一定倍数则可认为厂区无组织扬尘控制不合格,应采取措施去改善。这比依靠厂区微站进行判定,更合理更方便也更经济。

  2.焦炉生产时无组织排放控制问题和建议

  焦炉是大型钢铁企业的必备设施,生产环节的无组织排放点很多,相对而言,备煤和化产环节比较容易采取措施去控制,而焦炉装煤、平煤、推焦过程时的烟尘控制效果大多不理想,因为收集装置无法做到和焦炉碳化室的无缝对接。

  2.1红焦输送时的无组织排放控制中含总硫150mg/m3计算,总含硫量高达24万t,如果进行精脱硫,则每年约可减少硫排放18万t。

  从碳化室推出的焦炭落入下面的接焦罐,这时焦炭接触空气后熊熊燃烧,直到焦罐车移动到干熄焦塔位置、盖上熄焦罐的盖,燃烧才停止。这段时间燃烧损失的焦炭,估计约为总量的1%左右,焦炭含硫不低于0.5%,那么全国一年红焦输送时无组织SO2的排放量可以达47000t。

  目前有企业考虑给红焦罐加盖来减少这个无组织逸散,但还没有成功案例,故也做不到“产尘点及车间不得有可见烟粉尘外逸”。

  目前只能建议

  a.尽量缩短出焦操作时间和运输时间;b.如果红焦罐运输距离较长,可中途加盖。

  出焦前的荒煤气放散无组织排放控制

  出焦时碳化室上升管都要提前半小时打开放散煤气,目的是排除碳化室顶上部的炭黑。目前这部分烟气都是未加处理直接排放,以2020年全国焦炭产量为4.7亿t计,这部分的无组织排放估计约SO2:39950t、颗粒物39950t,NOx5490t。

  建议:超低排放技改从政策要求上关注这个环节,把单个上升管的排放集中收集到一个横管,除尘、脱硫后排放。从技术上讲,没有难度。

  炉顶和炉体两侧平台的无组织排放控制

  这里也是无组织扬尘的一个重点区域,因为装煤和推焦频繁且都有遗撒,在高温烘烤下遗撒的煤或焦炭会不断地燃烧和冒烟,所以清扫几乎是不间断的进行,清扫物料大多从两侧平台的高度直落地面,扬尘明显。

  建议设置溜槽使清扫物料直达地面容器。

  2.4 装煤、平煤、推焦过程时的烟尘控制

  不应以单纯加大抽风量来减少无组织逸散,更应从设计和控制技术去考虑如何使对接的缝隙最小、操作的时间最短、动作的幅度最小、带出的物料最少。

  3.《意见》对高炉的两项技术要求

  高炉是钢铁生产的最关键设备,也是未来碳减排的重点对象。在超低排放改造的相关要求中,目所以这是一项环保意义巨大的工作。

  理论上,脱除高炉煤气中的硫(以COS、H2S、CS2为主,少量C4H4S、CH3SH、CH3CH2SH、CH3SCH3等)方法不少,但已报道的工程实践不过1~2家,且都忌运营成本,可见还没有找到一种能普遍接受的技术路线,尚属前沿探索阶段,多家新建和技改升级企业的设计中也未见考虑。难点在于:

  (1)高炉煤气数量巨大,用户分散,给末端脱硫设施的布置带来了困难;同时必须要考虑运营成本能普遍接受。

  (2)高炉煤气中难以脱除的无机硫占70%以上,煤气中杂质多,除含有N2、CO2,还含有氯[3]、氟[4]等,它们对用于精脱硫的水解催化剂有抑制作用,能缩短催化剂寿命;

  (3)高炉煤气连续不断的产生和使用,很多企业甚至取消了高炉煤气柜,这就要求在中间运行的脱硫设施非常稳定可靠,不因频繁故障影响前后工序的正常运行;(4)要保证脱硫后的高炉煤气的温、压损失不大,不影响后续工序的正常使用。

  (5)鉴于目前高炉煤气精脱硫技术尚不成熟,《意见》又建议“高炉喷煤应使用0.4%以下的低硫煤”,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煤的含硫量越低,有机硫占比就越高[5],不计成本使用这种特低硫煤,也不一定会减少高炉煤气中的有机硫含量。

  (6)由于高炉煤气中CO含量一般只有~25%,其余还有~55%的N2和~15%的CO2,它们既不助燃,作为烟气还大量带走CO燃烧产生的热量,导致高炉煤气的燃烧温度偏低(理论温度<1300℃),常温下燃烧不稳定。于是很早就有人提出将高炉煤气中的CO2和N2分离出来然后脱硫,以提高其热值和扩大使用途径

  [6~8],称为高炉煤气的提质。在当今碳减排和污染物减排双管齐下的背景下,这一思路值得重视。那么开发一种高效低成本的分离材料就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了,张文鹏[9]进行了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分子筛膜从高炉前均压放散煤气的引射回收技术已经基本[1]成熟,但《意见》提出的高炉煤气精脱硫、热风炉低氮燃烧等还没有非常成熟可靠的技术。

  3.1 高炉煤气精脱硫技术尚难推广

  2020年全国生铁产量为8.89亿t[2],以煤气煤气中分离CO2和N2性能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这是一项实验室研究成果,要用于实际工程尚待时日。

  因此建议:

  (1)新建高炉(新建、技改升级、产能置换等)不应盲目设置高炉煤气精脱硫设施,但应预留充裕场地,跟踪成熟适用技术的出现,可随时建设。

  (2)使用低硫煤时应分析煤中总硫和有机硫比重,避免使用有机硫过高的煤炭。

  (3)强制高炉煤气进行脱酸,可大大提高设备寿命,技术成熟、经济,还可脱除部分H2S。

  3.2 热风炉低氮燃烧值得商榷

  《意见》规定,“高炉热风炉应采用低氮燃烧”。研究可知,低氮燃烧的本质是降低燃烧温度以减少热力型NOx的生成,当燃烧温度低于1300℃时[10-11],热力型NOx就基本不会产生。

  传统的热风炉设计,燃烧温度若低于1300℃,供风温度就只有1100~1150℃,会加大高炉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风温100℃,会增加焦比15~20kg/t、降低高炉效率3%以上。因此《意见》的规定是值得商榷的。多年来高炉风温的工艺研究方向是尽量提高风温[12],国外高炉的风温普遍达到1200℃以上,先进高炉的风温达到1350℃,这时候热风炉的燃烧温度可达1550℃,热力型NOx就会大量产生。可见,高风温的好处和低NOx排放之间是有矛盾的,在双碳背景下,使其达到一种最佳平衡才是应该追求的方向。

  因此建议:

  (1)不采用低氮燃烧技术,使用单一高炉煤气,就可以达到NOx<50mg/m3[13]的要求。因高炉煤气的理论燃烧温度不超过1300℃。但这时候高炉风温在1100~1150℃左右,会增加高炉焦炭消耗,降低高炉效率,总体上不会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所以,适当提高风温仍是必要的,可掺烧焦炉或者转炉煤气,以混配热值控制燃烧温度不超过1325℃为宜。

  (2)在控制燃烧温度不超过1325℃的前提下,从工艺设计和材料使用上下功夫,尽量缩小燃烧温度和供风温度的温降。传统设计上这个温降在150~200℃,如果能降低到50℃左右,就可使供风温度达到1250℃左右,满足大型高炉的工艺要求。目前已有工程实例[13]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实现了的50℃左右的温降供风,但宣传上以低氮燃烧技术为赞点,有误导之嫌。

  4.电炉烟气超低排放改造问题

  我国钢铁行业吨钢碳排放量,高炉-转炉工艺为~1.8~2.2t/t钢,电炉工艺为~0.4~0.8t/t钢,所以从碳减排的角度而言,电炉钢是今后发展的重点,而2020年全国电炉粗钢总产量仅为0.96亿吨,只占全国粗钢产量的9%[2]。

  电炉烟气超低排放改造的难度远高钢铁企业的其他设施。按照《指南》要求,电炉应该配置屋顶罩+密闭罩+第四孔排烟装置,按照《炼钢工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要求,还要求电炉有烟气急冷设施以控制二英的排放,但目前还没有完全达到超低排放要求的短流程企业。

  4.1电炉车间无组织排放控制问题

  电炉废钢往往夹杂、黏附有大量灰土、油漆油脂等,加料时炉口敞开、密闭罩移走、热浪涌起,烟尘直窜屋顶;加料完成后喷碳、吹氧,烟尘外溢明显。对于平装电炉,由于废钢传送链板机通常没有全密闭,导致落料接口处负压不足,大量烟尘从落料口逸散,而平装电炉大多没有密闭罩。

  而由于行车操作需要空间,屋顶集气罩离炉口的距离往往超过10m且车间体量庞大,强大的抽风能力多数是吸入了车间上部的空气,难以做到加料时炉口上部无可见烟尘外溢。

  电炉废钢多散碎料,汽车运入车间时的倾倒、磁吊分捡堆放,会产生大量扬尘且不能喷水降尘;炉衬、堵口等的修理、钢渣清理,也都产生大量烟尘;这些通常都在一个车间内进行,因此控制电炉车间的无组织排放,光靠强大的屋顶罩还远远不够。

  通过多家电炉企业的实际考察,建议:

  (1)车间适当分隔,单独隔离修理区、钢渣临时堆放区;

  (2)废钢在另外的料棚内分类好以后再由链板连续运入电炉车间堆放或者直接入炉,尽量不采用汽车直接运入、倾倒,再磁吊分拣的方法。C:车间应该做落地全封闭,只留必要的出入口,这项措施的效果非常明显。

  (3)车间应该做落地全封闭,只留必要的出入口,这项措施的效果非常明显。

  电炉烟气中的二 英减排问题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已于2004年11月11日对我国正式生效,并于2007年4月14日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并将钢铁行业的烧结和电炉确立为我国二噁英减排优先重点控制的行业之一。2021年4月,为帮助中国履行公约相关义务,世界银行与中国生态环境部合作,将在中国对2条烧结和1条电炉炼钢生产线开展示范工程,为减少钢铁行业二噁英排放探索经验和方法。

  电炉二 英的排放标准问题

  目前电炉的二噁英类排放控制浓度标准为0.5ng-TEQ/m3,但相关标准没有根据电炉的生产特点规定如何采样和监测,是监测混合烟气还是炉内烟气、采样一个冶炼周期还是某个阶段?以至很多企业检测的电炉烟气中二噁英排放浓度在没有任何处理设施的情况下都远远低于标准限值1~3个数量级,基本失去了标准的意义。

  电炉不同冶炼阶段(加料、熔化、氧化、还原和出钢)烟气中二噁英含量相差极大,最大浓度在加料和熔化初期。开盖加料期间烟气为屋顶罩收集,野风量大故浓度低;熔化期后废钢中的有机物挥发已尽,浓度也低。故要监测和处理含二噁英的烟气,针对熔化期的炉内烟气处理才是关键,若按规范连续采样2h(电炉生产周期一般为1h,熔化阶段不超过45min),则烟气中的二噁英平均浓度必然大幅度降低。

  另外,通常炉内烟气在引出降温[14]后会和密闭罩烟气与屋顶罩烟气混合后排放,这时候的烟气量是炉内气量的~5倍以上,主要来源是周边空气,所以如果监测混合烟气,则二噁英浓度必然极低,这也是目前电炉烟气监测结果中二噁英浓度远远低于标准的主要原因。

  对于平装电炉,由于废钢链板输送段通常难以全密闭,漏风量大,这时加热废钢以后的炉内烟气中有大量稀释空气,二噁英浓度也不高、都会达标。

  炉内烟气急冷减排二 英和余热利用之间的矛盾

  回收电炉烟气余热,可节电~50kWh/t、电极消耗下降~0.4kg/t,在节能降碳的背景下,就变得极为重要了。但电炉烟气的余热利用与二噁英减排有冲突,余热利用需要烟气缓缓换热、而二噁英控制需要烟气急速冷却,尽管有大量研究关注电炉二噁英的控制和减排问题[15~17],但目前既可实现烟气急冷降温又同时高效回收余热的实用技术还未见出现,不符合节能减碳的原则。因此,如何在脱除二噁英的前提下,做到对电炉烟气余热最大限度地利用是今后电炉烟气治理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4.3 高效减排二 英、利用烟气余热的建议

  电炉烟气中的二噁英主要来源于废钢熔化阶段,而烟气余热的主要利用价值在氧化、还原阶段,所以高含量二噁英烟气和最高温烟气不在同一个冶炼阶段,将其分开来处理应该更合理。建议采取废钢单独清洁的方法,既消除二噁英,又能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烟气余热。

  目前,对入炉前废钢进行以清洁为目的预处理的企业极少。所谓以清洁为目的就是单独设立的废钢清洁炉以除去其表面的非金属杂质,使其在进入电炉后不再产生二噁英。借鉴汽车生产中涂装辅具的清洁方法,可以设计一种专用热洁炉,先把废钢加热到500℃~800℃左右,以碳化和挥发附着的可挥发性物质,而碳化烟气中又不含对二噁英生成具有催化作用的铜、铁、镍、锌等金属成分还具有一定热值,然后碳化烟气进入第二加热段进行补燃,以高温燃烧分解烟气中的VOCs生成CO2和水,然后在烟气中喷入钙或者氨去吸收酸性气体和脱硝,以消减导致二噁英生成的氯源;或者急速大量喷水使烟气温度急冷至200℃以下,有效地控制二噁英的生成。

  热洁炉在涂装辅具的清洁上有成熟的应用,还可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液以彻底去除废液中的有机物和盐类[18],从而避免有毒气体如二噁英等生成;但热洁炉用于废钢清洁目前尚为本文设想,据其原理是完全可行的。

  使用热洁炉单独对废钢进行预处理的好处是:

  A.与电炉生产不必同步,可以阶段性处理后备用,不影响电炉生产流程。

  B.可只对含有涂层和附着物(油脂等)的废钢进行清洁处理,有效减少了清洁处理量,总烟气量大大小于电炉第四孔烟气量,处理成本降低。

  C.废钢单独清洁后,电炉烟气就无需进行脱二噁英处理了,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烟气余热。如果不利用烟气余热,实际上可以取消第四孔排烟而直接以密闭罩取代之,简化烟气收集处理系统,节能降碳。

  总体上,虽然单独清洁处理废钢会消耗一些额外能源,但更有利于对二噁英的高效消除和电炉烟气余热的高效回收利用。

  5.建议超低排放改造关联全链条上的污染物减排和碳减排

  通过治理设施把污染物原始浓度降到某个限值时,无疑越接近限值,单位治理成本(kg/元)增加越大。当浓度降到某个极低浓度(平衡点)的时候,就有可能全链条上(相关联的全部生产领域)难以真正减少污染物的排放[19]。

  应该认识到,污染物的减排和增排有时是同时发生的,正常情况下比例悬殊而已。如:热风炉低氮燃烧(-)可能导致高炉焦比增加(+),用NH3去脱硝(-)需要NH3的生产供应(+),减排设施消耗的物料(催化剂、脱除剂、基础材料、电力、运输等)的生产也要排污,所以只有当局部减少的污染物排放量>全链条上增加的污染物排放量时,深度减排行为才具有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在双碳来临的时代,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应该考虑这一点,以避免“此减彼增”、“出不敷入”的单边行为,避免出现局地环境质量改善但全国环境质量没有明显改善的均质化现象。

  6.结论

  在中国力争CO2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下,钢铁行业乃至其他行业的超低排放各项措施的实施,其效果评估应该放在全链条上关联到碳减排,以综合效果判定能减排、节能、降碳的措施才是最终应该全面推广的措施。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是个空白,期望应用投入产出表、《中国统计年鉴》和《环境统计年鉴》等全方位的资料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关联各行业的污染物减排和碳排放,全面考察一项环保治理措施的真正效果,并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

  核心问题也可归结为:超低减排应以成熟、经济的技术为基础,超高成本、不成熟技术的强制减排、高投入的微量减排等往往意味着另一处或者几处在增加排放。

双碳(低碳)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材料推荐5篇篇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提出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1]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根本路径,是“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我国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的主题。绿色低碳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党的二十大把“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作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推动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高质量党建是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保障。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以来,xx自治区xx市xx作为民族地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先试典型,旗委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民族地区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发展新路,为在新发展阶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示范样本。

  一、探索实践

  近年来,xx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坚持党的领导、坚守绿色信念、凝聚绿色共识的绿色发展之路。面对生态环境脆弱这一最大、最根本的旗情,xx委将生态环境建设当成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树牢“绿色xx”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党建领航下的绿色农牧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和谐共生,探索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一种现代化模式。

  (一)绿色农牧业提质增效,不断彰显绿色优势,推动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

  xx位于xx西xx、xx自治区最南端,全境处于xx沙漠腹部,曾一度成为xx自治区沙化土地最为集中、沙害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旗县之一。多年来,自强不息的xx人民实现了从“防沙治沙”守护生存防线到“管沙用沙”实现绿富同兴的历史性跨越。正是在这样的绿色发展大势之下,xx统筹谋划,通过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农民增收致富,努力打造新时代牧业发展金字招牌,创新品牌文化助力草原发展,逐渐实现了生态农牧业不断提质增效,现代农牧业的绿色优势愈发凸显。

  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传统农牧业的问题日益凸显。xx委“对症下药”,积极发挥党建引领的主体作用,通过“政府搭台”,让“联合体唱戏”,打造起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装上了“新引擎”,“联”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路径”。

  从农牧业大镇无定河镇的情况来看,发展现代绿色农业产业联合体是实施乡村振兴策略和促进产业兴旺的有效路径。通过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发展方式,参与的成员通过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签订合同或制定章程,保持产权关系不变、开展独立经营,逐渐打造成一种紧密型农牧业经营组织联盟,具有联合经营主体多元化、利益共享多渠道等特点。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经营主体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同步提高,企业连接市场、家庭农牧场负责生产、合作社搞服务,逐步实现了“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牧户”形式的新经营机制,达到“1+1+1>3”的产业发展效果。由此,既可以实现产供销信息资源共享互利,又能够提高农牧业生产经营市场化程度,产业化联合体的各类经营效率都得到有效提升。

  除了积极推动发展绿色农业,xx还不断探索绿色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积极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既能够激发建设家乡的浓厚民族情怀,又可以显著拉动地方特色农牧业的发展。xx还通过加大科研投入,丰富产品特色,推动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绿色健康发展。此外,积极打造品牌形象,不断完善供应链体系,重点搭建传统奶制品电商销售渠道,扩大网络销售,实现了地方农牧业品牌积极进入全国市场,提升了xx绿色农牧业产品的影响力。

  (二)绿色工业清洁高效,充分释放绿

  色动能,推动第二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传统工业存量发展与新能源产业增量发展相结合。作为资源型城市,xx在实现绿色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优化传统能源产业结构和推动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双重挑战,既需要优化改造高能耗产业、逐渐淘汰落后产能,又需要加快布局发展新兴产业;既要继续发挥能源保供作用,又需要积极推动布局新能源产业以实现“双碳”目标。

  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提升绿色发展信息化水平。在提升绿色发展信息化水平方面,xx加快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全面推动数字化技术与环保产业深度融合。以苏里格经济开发区为例,具有特色的“智慧园区一体化平台及服务项目”覆盖了园区内的全部企业,极大提升了绿色发展的信息化程度。同时,一批数字化和智能化工厂相继建立,不断提升数字化集成应用和核心业务流程再造的绿色工业低碳发展的现代化水平。

  “央地结合、有效互补”,能源产业绿色转型高效推进。“央地结合”是指xx在2010年以来,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引导布局大型国有企业在旗投资,大幅提高就地转化率和精深加工度,一批单体产能位居全国前列、安全环保管理水平一流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逐渐构建起了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的煤化工产业集群。随着中石油、中石化、中煤集团、xx集团、xx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相继进驻,xx已形成央企、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相互结合、有效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地区发展迸发出新的活力。

  (三)绿色服务业转型升级,持续放大绿色效益,推动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

  xx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是“xx(河套)人”的故乡和“xx”运动的发源地,“牧区大寨”精神享誉全国,也是xx地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之一。正是因为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xx委统筹谋划,从推动绿色服务业转型升级出发,持续放大绿色文化效益,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发展绿色生态文旅,第三产业发展迎来新的生机。

  挖掘传统资源,发扬传统文化。以源远流长的xx文化为基础,加快推进了多个文旅项目建设,并成立xx“河套人”文化研究中心,谋划启动xx遗址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申报和5A级景区创建工作,探索古人类文化基因,助力中华文明寻根探源。同时,xx还拥有xx四大召庙之一的xx寺庙,民族宗教文化深厚,xx委借助地区文化优势,积极保护发扬民族宗教文化遗产,增进了民族宗教团结,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xx有着光辉革命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在xx革命史和精神宝库中有着重要历史地位。早在1926年,xx党组织就派遣有关同志进入xx开展革命工作,xx的红色革命传统底蕴深厚,在xx地区具有显著代表性。这里也陆续诞生了xx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党小组、第一个乡级党支部、第一个旗县级党工委,具有重要的红色革命历史价值。xx深入挖掘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营造红色文化环境,构建红色产品体系,启动红色保护工程,推动xx红色文旅业的高质量发展。

  发展生态文旅,助力绿色传播。xx积极培育绿色文旅优势,加强绿色文旅宣传,构建了xx生态文化旅游体系,发挥“牧区大寨”xx品牌效应,依托独有的“沙、草、湖”资源优势和景观,打造了民俗风情、农牧体验、康体养生、研学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综合项目。

  (四)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推动民族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必须牢牢依靠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高质量的“绿色xx”提供坚强保障。

  第一,旗委始终把牢发展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守绿色信念,凝聚绿色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两次考察xx、五次参加xx代表团审议,多次强调绿色低碳发展要求。长期以来,xx历届旗委都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最大、最根本的任务,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检验“两个维护”的重要标尺,作为讲政治、守规矩的一条基本要求,发挥全旗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强化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书记”一起抓,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全旗绿色低碳发展再上新台阶。二是坚守绿色信念。持续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教育,深刻把握其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更新观念、改进作风,从传统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树得更牢,落实得更好。三是凝聚绿色共识。广泛宣传发动,弘扬“牧区大寨”精神,总结推广xx沙地治理经验,发扬民族团结优良传统,用好全国民族进步示范旗创建成果,凝聚起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共识、智慧和力量。

  第二,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高质量的绿色xx提供坚强保障。xx坚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在抓民族地区党建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抓好政治建设。把学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xx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结合起来,纳入全旗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课、主课、必修课。扎实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庸

  俗化问题集中治理,扎实推进专题教育、自查自纠、承诺践诺、建章立制等环节工作有效落实。二是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规范化要求贯穿干部选育管用全过程,实施“干部工作巩固提升”专项行动,采取“整体识别+重点突出、整体研判+重点分析、整体反馈+重点跟踪”的方式考察干部素质。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分批次将旗、镇、村三级干部和农牧民致富带头人派往到江苏、浙江、成都等地考察学习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深入推进“育苗”工程,采取“公开选、精心育、严格管、及时用”模式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三是抓好基层组织建设。聚焦基层党建“三年打基础、五年争优先”工作目标,抓实嘎查村带头人队伍建设,推动全旗全部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和主任“一肩挑”,实现“一嘎查村三名大学生”。制定城市基层党建系列文件,建立“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制度,常态化开展结对共建、疫情防控、环境卫生治理及文明城市创建等服务工作。四是抓好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制定专业人才引进实施办法,编制人才发展规划,建立旗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设立“人才服务驿站”,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医疗保健、子女入学、创新创业等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在全社会营造引才聚才、爱才惜才的浓厚氛围。

  二、主要经验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深刻变革,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xx位于xx最南端、xx沙漠腹部,地处蒙x宁能源金三角核心区域,是典型的民族地区、资源型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面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xx委之所以能够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关键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牢树立“久久为功”的治理目标。

  (一)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离开了党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就会出现发展方向不准、发展立场不对、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断推动地方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

  xx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检验“两个维护”的重要标尺,作为讲政治、守规矩的一条基本要求,发挥全旗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强化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书记”一起抓,以党的领导引领推动全旗绿色低碳发展再上新台阶。同时,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也充分体现在央企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强强联合上,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央企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而央地结合、央地互补、央地互助既是有效发挥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激发地方发展活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xx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xx委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将绿色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在“气化xx”的政策引导下,积极将本地天然气资源惠及百姓,改善了群众过去用气难的现状,实现天然气开发利用与巩固乡村振兴成果、方便农牧民生活、推进清洁能源改造等方面有效衔接,在为民办事上下功夫,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绿色发展的红利。从xx的实践来看,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始终清楚认识到发展是为了谁,只有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让人民群众能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才能够持续获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三)牢牢树立“久久为功”的治理目标

  只有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正确政绩观导向下,只有牢牢树立“久久为功”的治理目标驱动下,才能确保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过去xx缺林少绿,全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一度仅有7%和20%,生态环境脆弱一直是最大、最根本的旗情,保护生态环境也一直是最大、最根本的任务。尽管如此,xx虽全境处于xx沙地,但经过60多年的努力,全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已分别跃升至33%和80%,全年空气优良率稳定在89%以上,这正是体现出xx在绿色治理、绿色发展过程中的恒心与毅力。可以说,多年来xx始终锚定一张蓝图,只要切合人民利益,只要符合人民愿望,就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久久为功。

  三、启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xx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希望xx的同志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书写新时代xx高质量发展新篇章。xx自治区xx市xx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走上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些探索对于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启示意义。

  (一)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是一场牵扯全局的艰巨任务,要应对破解许多难题和风险挑战,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只有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有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各级地方党委要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本地区及时地、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落实,切实担负起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责任,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必须坚持提高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入新发展阶段,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各地区党委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高质量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提高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改变陈旧的仅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手段管理经济的方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能力,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努力成为领导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牢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坚持稳中求进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要求的经济工作方法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要牢牢把握这一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脱离实际。如果传统能源逐步退出不是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碳排放。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立足于我国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在充分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产业链安全以及群众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过程中,要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方法,力争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推进。

  (二)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顺应绿色发展大势,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我们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理念至关重要。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巨大飞跃,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我们党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适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7]P170-171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着我们党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最新科学认识,是引领我国新时代改革发展实践的“指挥棒”和“红绿灯”。调研发现,xx委班子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建设高质量的绿色xx”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培育和弘扬“牧区大寨”精神,xx沙地治理成效得到党中央肯定,荣膺全国文明旗、全国绿化模范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等称号。

  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发展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平衡不充分本质上是发展质量不高,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重点要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着手。在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高质量发展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走粗放型发展老路,要逐步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刻阐释:“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8]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什么样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来看,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必然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传统现代化道路,应当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调研发现,xx的发展生动践行了这条现代化道路,现代农业文明、现代牧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等在xx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成为民族地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党,在于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需要凝聚各方力量统筹谋划和协同推进,需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调动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调研发现,xx充分发挥了地方、行业、企业和公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注重引导辖区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和政府的调控手段,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各级党委要加强统筹协调,把高质量发展和“双碳”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充分利用党的领导优势和制度优势促进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高质量发展这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

  打铁必须自身硬,领导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这场新的经济革命和能源革命必须坚持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伟大社会革命锻造和成就伟大的党,伟大自我革命保障和推动伟大的事业,这是党百年来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宝贵经验,也是党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奋斗新征程的重要遵循。坚持自我革命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根本保障,也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走出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路,要求破除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以自我革命精神破除墨守成规、好高骛远等制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旧理念旧思路,消除有碍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机制。调研发现,面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诸多任务和挑战,xx委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保持战略定力,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守绿色信念,在旗委班子和各级干部群众中广泛凝聚起了绿色共识。xx委把自我革命精神与推动绿色发展紧密结合,坚决做到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越雷池一步,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离任审计,建立全链条、全方位、全环节的生态文明建设闭环责任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坚持从严管理,并贯穿于党的建设、干部任用、监督执纪各方面。自我革命精神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大支撑,各级党委要形成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双碳(低碳)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材料推荐5篇篇4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xx代表团讨论时,对xx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充分肯定,并期望xx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更大进展。我们要牢记领袖嘱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走出具有xx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建设新时代xx提供重要保障。

  工业绿色转型更加稳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近年来,xx积极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仍需在工业绿色转型方面继续发力。一是支持绿色产业集群发展。开展工业园区绿色循环改造升级,打造一批绿色工业园区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壮大环保产业,对引入环保企业提供专项招商优惠政策。全力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产业绿色转型。二是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开展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推广“工业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发展综合能源服务的新型商业运营模式。加快光储充一体化项目的应用推广,构建用户侧综合能源业务体系。三是加强绿色产业的引进、培育。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进行招大引强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开展产业链招商。推动绿色产业链与绿色供应链协同发展,在全区推广绿色产品谱系。

  生态环境底色更加鲜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xx生态优势金不换,我们要牢记嘱托,让绿色成为新时代xx更加鲜亮的底色。一是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快补齐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短板。聚焦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统筹路、油、车、船、港联合防控,着力提升移动源排放监管水平。二是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重点防范xx流域水环境风险,持续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快补齐沿岸城乡和农村生活污水、工业集聚区污水、医疗污水等处理设施建设短板。推进实施湾长制,加强重点海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修复,统筹推进美丽海湾保护和建设。三是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严格涉重金属重点行业污染源排放监管。深入推进土壤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四是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系统治理,持续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

  生态产品供给更加充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近年来xx在生态产品开发方面积极探索,打造了富硒大米、生态水果等知名品牌,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一是打造绿色农产品供给体系。重点打造xx区域品牌特色水果,抓好一批标准果园和出口水果示范区建设。努力挖掘林下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林下经济。强化富硒认证,将富硒与生态相结合,形成xx特有的富硒产品体系。二是打造节能环保产品供给体系。全面升级新能源汽车产品线,重点发展“三电系统”以及“新四化”零部件产品。大力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三是打造旅游康养产品供给体系。重点打造“xxx”等少数民族节庆,发展沉浸式生态旅游,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充分挖掘和弘扬x医x药文化。

  绿色技术支撑更加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xx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一是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和交易体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及示范推广力度,推动建立绿色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二是高效集聚绿色创新资源。创新财税支持方式,健全多层次财政补贴体系。完善绿色技术资本市场和融资机制,完善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优化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三是不断优化绿色创新环境。建立科学的公共绿色采购评价体系。发展多元化绿色技术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理顺价格体系。

  绿色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xx要持续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大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一是加快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推动建立发输供峰谷分时电价机制,降低用电成本。挖掘工业领域电能替代和天然气替代的潜力。实施容量价格及黑启动、调峰调频价格,填谷储能补偿机制。推进现代化综合能源应用系统发展,保障能源运行安全。二是加快推进道路交通绿色化建设。加快铁路、公路、重点口岸设施绿色化改造,建设物流基地和xx北部湾港内陆无水港体系,引导建立多式联运企业联盟。完善充电、加气、加氢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三是加快推进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升级。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促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推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厂网一体化”及老旧排水管网修复更新。引导乡镇、村采用经济实用的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污水处理率。

双碳(低碳)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材料推荐5篇篇5

  目前中国正处于“十四五规划”期间,xx省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落实绿色产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等都是xx省“十四五规划”中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xx,近些年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但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环境问题等也在制约着xx的发展。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已成为xx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引领力,如何转变传统生产发展方式,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xx省经济发展探索的重点。

  一、xx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较低

  能源转换率是一个能考察能源加工设备、生产技术及管理制度的关键指标。它主要反映一段时间内,能源经过加工后,产出的产品数量与投入的原料数量的比率。随着加工设备的更新,技术水平的提高,xx省的能源加工转换率也一直在增长,2016年是近些年的最高值,达到了75.03%。从1995年至今,能源加工转换率提升幅度不大,而且2016年之后不进反退,一路回落,到2020年为69.59%,相比1995的59.73%,仅增长16.5%。能源加工转换率主要有发电及供热效率、炼焦效率、炼油效率。纵观数据可以发现,虽然炼焦效率、炼油效率比率增长缓慢,但是到了2020年,它们的效率都在95%以上。反而是发电及供热效率较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到2018年才超过45%,至今仍然低于50%。因此想要提高xx省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影响最大也最见成效的应该是尽量提高发电及供热的效率(表1)。

  与中国整体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相比,2019年中国的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为73.3%,xx省为69.75%,效率相对偏低。从1995年至今,xx省增长速度比中国整体要快,不过还是达不到整体水平。同属于中原地区的xx省,起点很低,1995总效率仅为38.73%。但是后来居上,2016年达到了74.8%,已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之后继续提升,与xx省相比,xx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表2)。

  (二)能源消耗较高

  从表3可以看出,xx省近些年的能源消耗总量一直在增加。从2010年的1.8964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20年的2.2752亿吨标准煤,增幅为20%。人均生活用能从2010年的179.79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359.68万吨标准煤,增幅为100%。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增加,居民日常能源消耗量增长迅速。目前,xx省正处于工业化全速发展时期,一方面,xx省的支柱产业还是以制造业为主,资源消耗较多;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大量的高能耗电器步入了人们的生活,空调、冰箱等大功率电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带来对高能耗需求的急剧增长。同时,大量温室气体被排放导致了环境的持续恶化,而高碳能源的消耗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

  因此,xx省对能源的需求只增不减,这与低碳经济发展相矛盾。然而xx省的主要发展产业就是工业,又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主要领域。从表3可以看出,从2010—2020年,xx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采矿业能源消耗量下降明显,制造业仍然消耗能源较多。xx省这种资源型产业发展很难快速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主导产业层次较低,结构单一,导致xx省不得不依靠传统产业来促进经济发展,难以突破经济增长的上限。如何在不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低碳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环保是必经之路。

  (三)产业结构不均衡

  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按照我国产业结构划分标准,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副渔,能耗较低,但产值也相对较低。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产值相对较高,能耗也比较高。第三产业是以服务业为主的其他产业,产值较高,能耗相对较低。根据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可以保持经济增长,同时,能源消耗也相对较少。第二产业能源消耗高,发展越快,碳排放越高,与低碳经济发展相矛盾。

  由此,实现产业低碳化,对低碳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从统计年鉴数据来看,xx省各产业比重近些年变化较多,第一产业由13.8%降到了9.75;第二产业由53.75降到了41.6%;第三产业由32.5%升到了48.7%。随着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大,xx省的产业结构愈发合理。相比2010年,高能耗的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22%,而产值相对较高,能耗相对较低的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了将近50%,这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过相比全国,在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达到了54.5%,占比在一半以上,更加低碳高效,xx省产业结构还要继续优化调整。

  工业产业结构能耗呈现“三高一低”的特点。xx省的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较大,其中化学加工、金属冶炼、电力供应等高能耗行业在工业中占比较大,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5.8%。在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还是以传统行业为主导,冶金、建材等传统行业增加值占比为46.2%,而新产业占比为22.4%,新产业更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41.8%,说明xx省工业结构还是以资源型为主,能源消耗巨大,消耗能源以煤炭石油为主,是能源消耗、污染环境的重点领域,也是节能减排的重难点。

  2020年,全国平均第三产业比重为54.5%,而xx省尚未过半。xx省的产业结构比起之前,已经优化不少,第三产业占比从32.5%到48.7%,产业结构逐渐向着良性方向调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增加速度也不如全国平均水平,在2020年,全国排行仅在21名。同时,xx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虽然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在2020年达到全国第七,但是还是由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支撑起来的,这些行业贡献了整个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3.9%。xx省位于中部地区,交通发达,连接东西部地区,但是很多产业空有优势却没有发挥出来,例如物流业。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小,没有竞争力,整个行业发展不够理想。在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发展较好,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等行业发展同样不好。xx省文化资源丰富,名山盛水,在2020年,文化行业增加值却只有614.67亿元,在xx省行业增加值中为倒数。xx省普通高等、中学、小学在校人数均具全国首列,但是985、211等双一流大学却极少,教育行业多而不精。传统服务业对xx省的第三产业影响颇深,一方面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也因为传统服务业人力资源密集,能耗较高,污染较重等因素,在资源和环境方面受到了制约。现代服务业因其附加值高、低污染、低消耗等特点,有益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模式需要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而要发展良性的第三产业结构,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能源结构不合理

  从表5可以看出,2010年以来,xx省能源消耗总量一直在增加,但能源生产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能源生产总量不及能源消耗总量。xx省主要能源资源以煤炭为主,能源生产构成中,煤炭生产占比基本都在80%以上,石油和天然气比重很少。由此可以看出,xx省能源生产结构特点,多煤少油少气。xx省能源生产总量与消耗不平衡,能源生产构成不均衡,都对xx省低碳经济发展造成压力。

  根据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能源消耗应尽量利用清洁能源,以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受自然资源条件的影响,xx省能源消耗还是以煤炭为主,尽管近些年来煤炭消耗比重一直在降低,到2020年,仍然达到了67.6%的比重。而煤炭的碳排放要高于石油和天然气,这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冲突。石油和天然气及其他能源消耗都在提升,尤其是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从2010年的3.0%提高到16.4%,在2020年的能源消耗构成中仅次于煤炭的消耗。清洁能源逐渐发挥作用,全省的能源消耗结构有所优化。另外,xx省可以利用的清洁能源较为受限制,水能源受自然条件约束,发展核电能源优也不具备势。较为理想的清洁能源就是风能和太阳能等,不过考虑到技术和资金的原因,短期内难以对低碳经济产生较大的良性影响。

  二、xx省低碳经发展对策

  (一)创新生产要素配置

  1.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发展。要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就是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而低碳技术的创新是关键。xx省对低碳技术创新方面不够重视,能源利用率较低,整体研发创新能力不足。xx省要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加强政策支持,完善相关制度,激发主体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政府通过制度改革,增加企业创新的外在压力,“倒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高校等专业机构参与,从而更好地促进低碳技术发展。

  2.发展清洁能源,调整能源结构。清洁能源一般都具有储存量大、可循环利用、污染极少、绿色环保的特点,清洁能源的利用开发,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一方面,开发更多的清洁能源,增加清洁能源的利用,从而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降低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可以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系统中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增加低碳能源消耗,减少高碳能源使用。

  3.利用数字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尽管xx省的第二产业是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主要领域,但是第二产业也主导了xx省的经济增加,无法在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第二产业的高碳问题,不过数字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此困境。第一,使企业生产更加精细化。研发环节,虚拟仿真可以最低程度地减少能源和材料消耗;运输环节,供应链技术帮助提供供应方案最优化;销售环节,大数据技术帮助寻找优质客户,及时了解市场变化,降低宣传成本。数字技术在多个环节,帮助企业减少成本,降低能源消耗,使资源配置更高效,制造效率更提高。第二,使企业资源利用更高效。想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循环利用必不可少。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采集工业废料信息,实时监控废料流向,进行分析使用。优化工业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既可以减少能源损耗,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企业发展更绿色环保。

  (二)调整产业结构

  1.产业低碳化。传统产业对xx省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尽管传统行业往往更加高碳、人力资源密集、消耗大,所以短时间内不能放弃传统产业。要发展低碳经济,先着手传统产业,首先是缩短电力、有色、建材等产业链条,使上下游的产业链尽量低碳化。其次,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制造业的三个环节,“设计”与“销售”往往利润点更高,碳排放更低,而中间的“制造”环节,附加值低、高消耗、高污染。所以,制造业的利润点最好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从“设计”和“销售”环节下手,既可以提高企业利润,也可以减少能源消耗。

  2.发展低碳产业。除了使传统产业尽量低碳化之外,发展低碳产业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法之一。首先,第二产业可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等行业,建立新兴战略产业基地,助力新型产业发展。其次,重点发展第三产业,xx省劳动人口较多,可以多发展服务业。一方面优化调整传统服务业;另一方面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利用产业集群优势,扩大规模,提升层次。扩大服务业领域,xx省交通便利,文化资源丰富,可以多发展文化、旅游、物流等新兴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使xx省产业结构更加低碳化。

  (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从制度层面上,政府应该为发展低碳产业提供良好环境,鼓励企业发展低碳化,建立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政策机制、投融资机制等,完善低碳经济制度体系。从法律层面上,制定适合本省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扶持低碳产业,量化低碳目标。对于高污染行业,严格审批,约束投入,减少财政补贴,可以给予低碳产业一定的补贴。进一步细化低碳标准,使低碳指标和评价体系更合理,对企业碳排放的监控更可操作。完善低碳经济执法制度,执法人员要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关注,意识到重要性,定期接受相关培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及时全面地监控企业排污情况。


推荐访问:高质量 调研报告 材料 双碳目标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双碳调查问卷 双碳目标与低碳生活讲座 双碳目标与低碳生活镇江 双碳研究 双碳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双碳规划 双碳背景下 双碳背景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双碳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