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演讲提纲(3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文章内容

共同富裕的演讲提纲(3篇)

2023-05-01 16:50:04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共同富裕的演讲提纲

  

  关于共同富裕主题研讨交流发言提纲

  关于共同富裕研讨交流材料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如何理解中国式“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将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取得了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创了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至少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整体的把握:

  第一,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不是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二,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既包括物质上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富裕;不只是生活的富裕富足,也包括精神的自信自强。还包括环境的宜居宜业,社会的和谐和睦,公共服务的普及普惠。总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第三,共同富裕是“共建共富”。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

  第四,共同富裕是“逐步共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既要遵循规律、积极有为,又不能脱离实际,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富裕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之所以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存在,趋利的本性使资本家不可能与劳动者共享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保证了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公共性和共享性,保障了共同富裕的现实可能性和必然性。因此,只有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够为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了统一,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的现代化就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属性、本质特征。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

  的共同期盼,中国共产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民至上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不断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带领人民迈向共同富裕、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共同富裕,在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历史性地解决了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全面实现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史无前例地消除了困扰中国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既包括美好的物质生活需要,又包括美好的精神生活需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即通过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在高质量发展中,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促进人民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一方面,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推动广大人民群众收入的实质性增长,让发展成果和改革红利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共

  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厚植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诚信文化,营造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和睦友好的社会风尚,不断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四)先富带动后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方法

  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也不是同等富裕、同步富裕,更不是均贫富、劫富济贫,而是先富带动、帮助后富,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裕,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不断促进从低层次的共同富裕向高层次共同富裕跃迁、从少数人的局部富裕到全体人民的整体富裕跃升。这意味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一方面,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创业致富,靠勤劳实干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另一方面,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建立帮扶机制,让先富带动后富、帮后富,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机制,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不断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促进现代化发展。

  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建设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必须充分认识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追求共同富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和制定了战略目标并分阶段、分步骤地加以实施。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新三步走”和“新两步走”,从“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中国人民向着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接力、持续推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党中央明确了新“两步走”战略部署,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从2035年到

  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分步骤实施、逐步推进的做法,既明确了不同时期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工作中注重总体规划和持续接力的鲜明实践特征。

  (五)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人类文明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落后到进步的演进过程,社会形态的更替实际上也是文明形态的更替。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分配制度的变革,更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转型。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本质上是以资本为轴心的文明,这种文明性质决定了资本主义文明与共同富裕不可兼容,一边是财富积累,另一边则是贫困积累。因此,有些西方国家即使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福利国家,但最终都无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

  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文明是建立在人类文明全部成果基础上、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新型文明,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价值立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文明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重要区别。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后,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把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迎来新的更大发展,必将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理论逻辑

  从世界历史来看,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一直是困在效率与公

  平的冲突之中。在两极分化的年代,均贫富曾是追求共同富裕的基本方式。从农民起义到工人运动,无一不是从分配上做文章。从生产成果的分配到生产条件的分配,反映出社会革命的深度、广度和烈度。这都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追求共同富裕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现代化道路。我国要转向人本逻辑,这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吻合,与当前转向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的战略高度契合。人本逻辑的要义是彰显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文明性,形成新的螺旋式上升的社会发展逻辑(人的发展—物质发展—人的发展),以替代物本逻辑下的发展公式(物质发展—人的发展—物质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手段、要素,转变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保障所有人获得基本能力

  转向社会发展的人本逻辑,意味着要将经济问题纳入到社会整体中来考虑。经济是社会的物质基础,但也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受制于社会的整体状态。

  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放到整个社会当中才能认识清楚,放在经济当中则只能看到一部分。观察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是为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出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共同富裕的充分条件是:社会要通过社会合力来保障所有的人获得基本能力。收入不能替代能力,收入差距缩小了也不等于能力差距就缩小了。能力来自于社会消费过程。消费的可获得性涉及到收入,但消费的可及性与收入无关。

  消费是人的生产再生产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是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是人的能力提升的过程,是为经济提供目的和创造条件的过程。消费包括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二者应当合力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消费,达到基本营养、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以此保障每一个人获得基本能力。

  国民基本能力普遍提升,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也就有了基础,同时也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泛社会基础,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

  力,效率与公平的融合也就内在其中了。促进共同富裕,要摆脱效率与公平、做“蛋糕”与分配“蛋糕”的困境,只有从物转向人,从财产和收入基准转向消费基准,才能真正做到从物本逻辑转向人本逻辑。

  四、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现实来看,人的发展既受制于经济,即财产和收入问题,更受制于社会结构的分治状态。

  从改革来看,我国虽然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但改革的进展并不全面,这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体现在以下三个“二元”上。

  一是所有制二元。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二元结构是历史形成的,作为经济基础,从根本上制约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深化。尽管在公共开支上、投资上不再局限于二元所有制,但土地市场、住房市场是二元的,以及人的社会身份是二元的,农民不只是户籍身份,还有集体经济成员身份。城乡分治就是以二元所有制为基础的。农村土地、宅基地、农民住房、森林等产权制度改革试图在突破二元所有制带来的制约。

  二是经济二元。

  这个概念是指传统落后的农业和现代先进的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通过市场化、工业化过程可以逐渐消除。但我国的经济二元结构不只是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之上,也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

  三是社会二元。

  在所有制二元基础上形成社会成员身份、基本权利的二元结构。在市场化过程中成为起点不公平、机会不公平的社会因素,也是社会分配中形成群体性差距,进而形成能力群体性差距的社会根源。群体性的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也会因此而形成。

  这三个“二元”问题,从发展的底层逻辑上制约我国共同富裕的推进。

  五、促进共同富裕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是一定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做大经济总量、社会财富这个蛋糕。

  人类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再从工业文明走向数字文明,这是一个必然趋势。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顺应这一历史趋势,通过“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补足发展短板,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深化数字化改革,大力实施数字赋能,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变革催生新的发展动能,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做大经济总量,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要持续关注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等富裕,不可能是无差别的平均富裕。如果搞平均主义,这个地方的发展活力就会被扼杀。历史上“出工不出力,干活大呼隆”的农村人民公社,端“铁饭碗”、吃“大锅饭”的国营企业都有这样的教训。所以既要体现公平,又要体现效率,公平是导向,效率是前提。只有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和活力,才能不断推动改革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要高度关注平均数以下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继续开展定点帮扶,探索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利益共享模式。要鼓励先富帮后富,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向上向善、关爱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

  三是充分认识到共同富裕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

  在新时代,共同富裕同全面小康一样,不单单是经济上的指标,而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换言之,不光是口袋要富,脑袋也要富,所以,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要齐头并进。同时,富裕还包括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如在经济繁荣的同时,要实现政治民主、文化进步、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等,这些都体现和反映美好生活多领域的发展要求,是新时代共同富裕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理念,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

  四是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共建共享。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政府的作用很重要。政府通过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加强引导和进行宏观调控,尤其是通过国民收入的二次分

  配和各种兜底措施,确保平均数以下人群能享受共同富裕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但从根本上看,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让全体人民群众接受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活力和潜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央赋予xx的这一新的使命。

  六、以改革的办法促进共同富裕

  促进共同富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中的目标,是走好中国道路的一个基本标志。但此事急不得,也等不得。急不得,在于共同富裕首先依赖于发展过程,包括物质发展和人的发展,都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等不得,在于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驱动发展等,都依赖于共同富裕的边际改进。

  群体性消费差距的缩小是当前的重中之重。私人消费与公共消费如何形成合力,以及既扩大短期的内需,又提升人的能力,改变社会预期,至关重要。其中,形成与能力、创新创业和就业相关的良好的分配预期,更是关键。社会的再分配预期需要淡化,人人参与、人人努力的初次分配预期需要强化。

  从人的平等发展需要出发来推进各项改革,需要抓住以上三个“二元”结构来完善顶层设计,把经济改革、社会改革等各方面改革关联起来。只有形成关联,整体设计才能找出重点和分出轻重缓急。板块式的改革往往各自为政,使得改革协同、系统集成的要求难以落地。

篇二:共同富裕的演讲提纲

  

  美好生活共同富裕演讲稿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一部分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共建美好生活。共同富裕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正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新的时代发展,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党把实现共同富裕放在了更加了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才能实现14亿人口共同富裕,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如何才能做到共同富裕呢?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共同富裕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

  大力发展生产力,破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生产力的三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高素质人才却紧缺,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力必须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到学有专长、学有所用,让其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劳动工具的变化即技术进步的快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坚持提高科技创新力,坚持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篇三:共同富裕的演讲提纲

  

  共同富裕专题研讨发言提纲

  专题心得体会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九大报告、《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以及近期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都对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要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一样,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我们常说,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集这么多的“区”于一身,既表明了民族地区的独特优势,也充分说明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但是脱贫攻坚以来,我们边疆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始终得到中央、省委、市委的大力支持,党员干部到村,资金项目到村,水、电、路到村,2019年,我们县提前顺利脱贫出列,啃下了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2020年,我们在全国

  范围内实现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我们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就要持续推动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这就需要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当前,我们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知事识人本领不足、选人用人不够精准、干部队伍建设缺少长期规划等问题。知事识人是做干部工作的基本功,干部的日常考察不够深入细致,对考察对象的情况掌握不全面,考察结果就难以全面反映考察对象的实际表现,干部选拔任用就不能真正做到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坐在办公室选人,对着花名册选人,对部门需求不了解,对岗位职责不了解,对干部不了解,这样的结果肯定是选不准人、人岗不适。知事择人、选贤任能,首先在“知”,知大局,弄清事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知岗位,弄清岗位职责需要什么样的人;知实情,弄清地方、部门、单位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这样才能心中有“数”、胸中有“谱”。

  下步工作中,要解决知事识人本领不足、选人用人不够精准、干部队伍建设缺少长期规划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建设质量,就要着力提高知事识人本领,深入研究谋划今后5至10年甚至20年的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探索建立后备干部推荐选拔培养机制,建立完善个

  人向党组织实名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制度,通过单位推荐、个人推荐、调研了解等方式掌握、发现一批优秀干部,建立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专业干部等后备干部库,有计划地将后备干部放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一线等吃劲岗位、重要岗位锻炼磨砺,为干部队伍建设长期规划夯实基础。

  二是以此次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为契机,开展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全覆盖调研,突出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原则,统筹运用综合分析研判、干部日常考核、谈话调研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班子结构需求,加强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了解干部,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深入了解干部能力素质,全方位考察识别干部。

  三是加强换届后乡镇领导班子建设,通过日常交心谈心了解思想动态、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履职能力、日常监督管理推动担当尽责、综合调研分析保持动态调整,确保换届后乡镇领导班子结构优、能力强、作风实,持续推动乡镇经济社会科学、健康、高质量发展。


推荐访问:共同富裕的演讲提纲 提纲 演讲 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