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76例早期护理体会
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文章内容

急性心肌梗死76例早期护理体会

2022-04-14 10:03:4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是指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持久胸骨后剧烈疼痛,心肌酶升高,心电图改变,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衰或猝死。因此,一旦确诊,应紧急处理,以保护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预后。现总结我院76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护理效果和预后情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共收治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45例,女31例,年龄40~86岁,经紧急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精心护理,除2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外,均治愈或好转出院。

2临床表现

76例患者中,发病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部位、侧支循环情况及年龄密切相关。病人多表现为心前区疼痛,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烧灼样疼,胸闷、呼吸困难、烦躁不安,伴恶心、呕吐、大汗淋漓,恐惧和濒死感,持续时间长达数小时不等,其中服硝酸甘油2例轻微缓解,84例服用硝酸甘油无效。

3护理措施及体会

⑴立即吸氧,绝对卧床休息,吸氧流量为2~4L/min,持续2~3天以后改为间断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减轻心绞痛,避免梗死范围扩大,提高血氧饱和度,鼻导管给氧24h更换1次。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如有严重心律失常或合并休克、心力衰竭等,应绝对卧床24~27h,减少探视以保证患者安静休息。

⑵止痛和输液:遵医嘱给予吗啡或哌替啶,给予硝酸甘油或心痛定,烦躁不安者肌肉注射地西泮。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按医嘱用药,输液速度应根据病情及药物不同而制定,同时监测血压、心率,并及时观察患者疼痛及伴随症状的变化情况,注意有无呼吸抑制。

⑶监护:急性期给予监护。应用监护仪进行连续的心电、血压、心率监测,及时检查出可能作为室性心动过速先兆的任何室性早搏,以及房颤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房性心律失常。无监护仪时,应使用心电图机定期观察心电图,发现异常及时予以纠正,防止猝死发生。

⑷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避免只忙于抢救而忽略病人的感受,允许病人表达出内心的感受,接受病人的行为反应,如呻吟、易激动等,同时向病人介绍监护室的环境和监护仪的作用,使其减少紧张、焦虑和恐惧不安,否则会增加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控制。医护人员应以一种紧张但有条不紊的方式进行工作,不要表现出慌张与忙乱,以免病人产生不信任感不安全感。应向患者讲解一些疾病常识,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理,配合家属一起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确保早日康复。

⑸饮食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待病情稳定后或恢复期可给予流质或软食,进食不宜过饱,最好是7分饱,食物以易消化、低脂肪而产气少的食物为宜,保证必需的热量和营养,限制钠盐的摄入。发病2~3天,饮食应以豆浆、藕粉、稀粥、菜汁等流食为主,少吃多餐,同时病人应禁忌烟洒。

⑹大小便的护理:由于卧床、环境及排便方式的改变,患者常易引起便秘,若排便用力则增加心脏负荷,加重缺氧,应指导病人形成床上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不当发生危险。2~3天无排便者,可用开塞露,多食纤维素的食物,如韭菜、大白菜,随时提醒患者忌用力排便或者便前给予硝酸甘油或消心痛。

⑺制定护理计划,作好护理记录,病人的自觉症状、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24h一目了然,各个交接班护士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患者猝死的发生。

⑻恢复期的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仅在急性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恢复期也应提高警惕,不能麻痹大意。因为许多并发症可以发生在恢复期。责任护士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指导工作,多向患者讲解心肌梗死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出院在家休息,应避免劳累,应戒烟酒,不要摄入过多含胆固醇的食物,适当锻炼,防止肥胖。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要做到自我控制,遇事冷静,保持良好心理状态。还应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或双嘧达莫,对抗血小板聚集,以防止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


推荐访问:心肌梗死 护理 体会

猜你喜欢